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采用平板稀释法对62份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属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了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木霉菌、镰孢菌和青霉菌种类和数量差异。从62份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木霉属真菌9种78株,镰孢菌10种95株,青霉菌6种73株,其中哈慈木霉,尖孢镰孢菌和微紫青霉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镰孢菌是土壤真菌中一类能引起植物和昆虫病害的病原,同时又是可利用的资源.掌握库尔勒地区土壤镰孢菌种类情况,对进一步了解和利用镰孢菌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运用稀释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到3株镰孢菌,采用形态学及其培养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同时利用ITS rDNA序列对其系统发育学进行分析,确定分类地位,并分析比较了基于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的两种鉴定手段.[结果]3株菌分别鉴定为芳香镰孢菌(Fusarium redolens)、增殖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c).[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ITS rDNA方法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在对镰孢菌的鉴定中,只有将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才能使镰孢菌的鉴定分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从羊蹄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羊蹄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羊蹄中共分离到45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21株,占46.67%。从茎部和叶部分别分离到14株和10株。这说明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资源比茎部和叶部更为丰富。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比茎中和叶中生长得快。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共有青霉属8株,木霉属4株,镰孢霉属3株,拟茎点霉属、黑霉属和曲霉属各1株,无孢类群27株(占整个内生真菌类群的60%)。[结论]青霉属、木霉属和镰孢霉属为羊蹄内生真菌的优势种属,而无孢类群为其绝对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4.
孙晓东  吕国忠  王雅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21-2421,2423
[目的]鉴定由镰孢菌引起的苹果心腐病病原。[方法]切开受害苹果果实,观察其受害状况;分离培养病果,并对镰孢菌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受害苹果果实表面光滑,无任何症状表现,内部空腔,有大量淡粉色菌丝,被菌丝浸染过的地方呈褐色坏死。分离培养后,共得到1株镰孢菌和1株节丛孢菌。[结论]经鉴定,确定苹果心腐病的病原为茄腐镰孢菌。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地区主栽的"蓝丰"蓝莓为研究对象,从已经软化霉腐的蓝莓果实表面分离纯化致腐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明确菌株种类,并采用人工回接方法,探讨其对果实软化的影响。试验分离纯化到了17株霉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它们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tum)、总状毛霉菌(Mucor racemosus)、圆弧青霉(Penicillum cyclopium)、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赭曲霉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人工接种鉴定表明,圆弧青霉(Penicillum cyclopium)、层出镰刀孢霉(Fusarium prolifertum)、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是导致冷藏蓝莓果实软化的主要侵染霉菌。  相似文献   

6.
安徽凤阳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凤阳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在凤阳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与纯化,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56株病原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4.64%、21.42%、14.29%、14.29%和5.36%。禾谷镰孢菌Fg21菌丝生长温度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尖孢镰孢菌Fa09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0;串珠镰孢菌Fv03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10.0;碳源对镰孢菌菌株营养生长影响相对稳定,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结论]试验结果为玉米穗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梅气调贮藏保鲜后果实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气调保鲜后的杨梅果实中的各种真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和分析表明,在气调贮藏后的杨梅果实上共有真菌20种,一类是厌氧性的,以酵母类等真菌为主,一类是好氧性的,有青霉菌、芽枝霉、曲霉菌、镰孢霉等。其中,酵母菌、假丝酵母为优势菌群,其次为青霉菌、芽枝霉、曲霉菌、镰抱霉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生真菌在小麦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从包头市土右旗7个地块的小麦上分期、分部位取样,对内生真菌在宿主中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小麦器官的带菌率与成熟度成线性关系,而种子的带菌率最高,达28.03%.通过采用常规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到30株内生菌,通过形态学、培养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共鉴定出小麦内生真菌7个属,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有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根霉属(Rhizopus sp.)、青霉素(Penicillium sp.)、离蠕孢属(Bipolaris sp.)及类酵母属(Saccharomyces).[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内生真菌与小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2株重寄生菌的分离和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诱捕分离法获得温室番茄叶片上发生的重寄生菌F46,从被条锈菌感染的小麦叶片上分离获得重寄生菌PR。本研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对2种重寄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F46属于链霉菌(Streptomtyces sp.)金色类群;PR归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轮生类群。F46和PR对除禾顶囊壳以外的其他8种供试靶标病原真菌(胶孢炭疽病、灰葡萄孢、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褐孢霉、粉红聚端孢、梨状毛霉、扩展青霉)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梨状毛霉的抑制效果最好;PR对所有致病菌的作用优于F46。40%五氯硝基苯、50%腐霉利和链霉素对2种重寄生主菌均无抑制作用。F46对70%代森锰锌和25%甲霜灵都非常敏感,PR仅对50%多菌灵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接种法,对两种番茄内生真菌菌株镰孢菌(Fusariumsp.)zj1和褐孢霉菌(Fulviasp.)zj3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等条件下进行了生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菌株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影响;pH为8~10时,菌株镰孢菌生长良好,菌株褐孢霉在pH大于6时生长良好;两种菌株均以麦芽糖为最好碳源。  相似文献   

11.
拮抗酵母菌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拮抗菌的商业化贮藏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筛选出2株具有拮抗效果的酵母菌,通过活体和离体试验,研究拮抗酵母菌对青霉引起的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活体条件下,含量为2×108CFU/ml的2株酵母菌对青霉菌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菌株1的防效为89%,菌株2的防效为92%;离体条件下,含量为106CFU/ml的2株酵母菌可完全抑制青霉菌生长;用酵母菌菌悬液浸果后,贮藏20 d时苹果未出现腐烂现象,20 d后酵母菌菌株2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5.0倍,菌株1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0.2倍。[结论]2株酵母菌均可在苹果伤口上迅速繁殖,可有效防治苹果青霉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并研究其抑菌物质。[方法]从65株健康番茄植株中分离到内生拮抗细菌46株,在此基础上通过PDA培养基打孔扩散法进行复筛,获得了1株强烈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物质产生菌。研究了该抑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并经酸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抑菌物质具有列膜抑菌机制,初步鉴定抗菌物质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结论]为开发新的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郑法新  程璐  李侠  房保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1-11604
[目的]为从与红豆杉共生的内生菌或其代谢物中寻找其他新型防治植物病虫害药物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云南红豆杉为试验材料,从其根、茎、叶中分离内生菌;以棉花枯萎病、小麦赤霉病、番茄叶霉病等11种病原真菌作为供试菌株,研究红豆杉内生菌的抗菌活性,从中筛选出有较高抗菌活性的内生菌。[结果]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出内生菌152株,其中细菌80株,真菌48株,放线菌24株;从中筛选出了有较高抗菌活性的11株内生细菌、5株内生放线菌和3株内生真菌,分别占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总数的13.75%、37.50%和20.83%。[结论]云南红豆杉组织内存在丰富的内生菌,不同组织内生菌的数量、种类有一定差异,在具有抑菌活性的菌物中,放线菌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4.
李宜平  刘海艳  邓明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99-22600
[目的]为哈蟆油产地加工确定哈士蟆的最佳捕捉时间与生长年限以及针对在产地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红油、黑油、冻油的现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哈蟆油药材的优级品率。[方法]在9月下旬~11月上旬选择哈士蟆集中回河冬眠时,捕捉不同体重的商品蛙进行产地加工,并观察不同质量状况的商品蛙、不同干燥条件对哈蟆油质量的影响。[结果]哈士蟆的捕捉时间、体重对哈蟆油的出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哈蟆油的膨胀度无影响。[结论]哈蟆油药材产地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红油”、“黑油”、“冻油”问题,是由商品蛙自身质量状况、干燥条件不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方人工湿地耐冷菌株对模拟污水的处理效果。[方法]在冬季低温条件下采集人工湿地污泥,从中分离出6株耐冷菌株(编号为菌株A、B、C、D、E和F),并筛选出综合去除效果最好的菌株,确定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当温度为8℃时,6株耐冷菌对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1.27%~62.92%、7.16%~61.20%和3.86%~58.63%,其中菌株E对该废水的净化效果最好。菌种E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6℃,在最适生长温度下菌株E对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有所升高,分别为8℃时的1.20、1.25、1.02倍。[结论]菌株E在湿地污水处理冬季运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吕霞  刘慧英  祁乐  祁亚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70-4772,4776
[目的]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加工番茄新品系。[方法]选用10个加工番茄新品系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产量、室内理化指标。[结果]20040812果实性状好,加工性状中等,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产量高,较对照增产8.3%,综合性状好;98D51×佳禾9号株高适中,加工性状中等,产量较低,但综合性状最好,最接近理想品种。[结论]98D51×佳禾9号、20040812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品种区域化试验。  相似文献   

17.
杜军  张旭  黄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0-17322
[目的]研究微生物对萘的降解和转化规律。[方法]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萘降解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萘降解能力。[结果]从土样A中分离出一株活性较高的萘降解细菌,命名为TN-01,初步鉴定表明其属于短小杆菌属。菌株TN-01有明显的迟滞期,0~15h内生长缓慢,16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22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120h后TN-01对萘的降解率达到80.5%。菌株TN-01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萘的降解效果较好,当pH值为7.0时,萘的降解率最高;在萘的浓度为1200mg/L时,萘的降解率最高。当接种量为1%时,菌株TN-01生长最好。120h后菌株TN-01对甲苯和蒽的降解率分别为76.8%和79.4%,略低于对萘的降解率。I结论1该研究为治理工业萘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鲁海菊  李河  翟凤艳  邱成书  罗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4+17307-17304,17307
[目的]鉴定云南蒙自石榴(Phomopsis punicae Linn.)霉病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蒙自石榴叶霉病有效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顶部微弯或曲膝状,深褐色,有隔膜,(129.3~352.5)μm×(3.5~4.7)μm;枝孢短链生,褐色,有或无隔膜,具油滴,(9.0~36.0)μm×(4.0~5.0)μm;分生孢子链生,椭圆形,近球形,褐色,无隔膜,具油滴,(4.0~8.0)μm×(3.0~4.0)μm。[结论]叶霉病发生在石榴生长后期,一般危害石榴老叶,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橄榄绿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子实体。造成石榴提早落叶。其病原菌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重处理对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超重处理对茎瘤芥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方法]以0、2 000、3 000和4 000 r/min的超重力分别处理茎瘤芥种子1.5、3.0和4.5 h后,进行培养,观察其出苗时间、出苗率、性状表现,并测定幼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相比,超重处理后,茎瘤芥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处理条件变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超重处理后,苗期茎瘤芥植株变矮,根系变短且发达,叶长变短,鲜重和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茎粗则不同程度增加。超重处理后,茎瘤芥幼苗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超重处理可以影响茎瘤芥幼苗的生长,处理时间以及重力加速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适当的超重处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超重处理可增强茎瘤芥幼苗的抗倒伏能力、抗有害物的能力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结论]该研究可为超重技术在茎瘤芥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