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机的指导意义.方法 108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撤除机械通气的时机分为A、B、C组,A、B组分别在呼吸功能评分为3~4分和5~6分时撤除呼吸机,C组主要根据医师的经验判断,比较3组机械通气总时间、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重新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A、B组机械通气总时间和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1或0.05),B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低于A、C组(P<0.05),3组间总撤机成功率和重新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3~4分是呼吸衰竭患者撤除呼吸机的理想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ICU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21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集束化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与护理,集束化组在此基础上执行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切开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集束化组VAP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集束化干预可有效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口腔护理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住院并需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强化口腔护理措施,对照经患者给予常规口腔护理方案。分别于插管前(T_0)、插管后2 (T_1)、4 (T_2)、6 (T_3)及8h (T_4)取咽拭子培养菌落计数,并于3次护理前后30min取咽拭子培养并菌落计数。结果观察组T_1、T_2时咽拭子培养菌落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T_0、T_3、T_4时咽拭子培养菌落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次口腔护理后咽拭子菌落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行早期强化口腔护理,能提高患者口腔清洁度,降低口咽部细菌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形管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氧气雾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将T形管一端与一次性呼吸机管道V形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性呼吸机延长管端相连接,T形管的下端与氧气雾化器连接;对照组则按常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氧气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的满意度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65.0%,P<0.01),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vs25.0%,P<0.01)。结论 T形管氧气雾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减少VAP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知信行理论模式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19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96).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知信行理论模式.比较两组口腔卫生状况、口腔溃疡、口腔霉菌发生情况、VAP及护士对口腔护理预防VAP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口腔卫生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0% vs 72.9%,P<0.01);口腔霉菌、口腔溃疡及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护士对口腔护理预防VAP的认知、行为及态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将知信行理论模式应用于护士对内科ICU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有助于预防VAP,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的老年全麻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5例,分别于插管前15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3、0.6、1μg·kg~(-1) 10 min,再以0.4μg·kg~(-1)·h~(-1)泵注至插管结束,同时持续输注瑞芬太尼4μg·mL~(-1),之后在纤支镜引导下行清醒气管插管。观察3组患者入室后5 min(T1)、插管前(T2)、气管导管置入时(T3)、气管导管插入后1 min(T4)患者心率(HP)、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T1和T2时刻患者呼吸频率(RR)。比较3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咳嗽评分及插管耐受性评分,比较3组患者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 T1时刻3组患者的HP、MAP、SpO_2、RR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T1时刻相比,T2时刻3组患者的HP、MAP、SpO_2、RR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相比,T3、T4时刻上述指标均有所升高,且A组指标升高程度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T2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T3时刻的咳嗽评分及插管耐受性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μg·kg~(-1)的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联合泵注可较好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可优先采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和间歇声门下吸引对使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1996年1月至2016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015名患者。其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组494例,间断声门下吸引组5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90,95%可信区间(95%CI)0.67,1.29,P=0.48]、机械通气(MV)天数[平均差值(MD)=0.03,95%CI-3.07,3.13,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声门下滞留物隐血实验阳性率(RR=2.40,95%CI1.18,4.88,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的发生,缩短MV时间;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增加了声门下滞留物隐血实验阳性率的发生,存在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同时由于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质量欠佳,尚需大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28.1%(41/146)。41例VAP患者除因原发病恶化外,无1例因VAP而导致病情恶化。结论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呼吸机管道的消毒管理、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和口腔护理、防止误吸等对降低VAP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种漱口液在白血病患者口腔炎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将272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A(92例)、B(90例)、C(90例)3组,进行常规口腔护理后,加用不同的漱口液含漱,其中A组用益口漱口液,B组用硼酸,C组用双氧水稀释液,观察3组口腔炎的发生率、口腔炎愈合所需的时间及漱口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结果A组口腔炎发生率为6.5%(6/92),B、C组则分别为33.3%(30/90)和25.6%(23/90),A组的口腔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两组(P<0.01);A、B、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53.3%、46.7%,以A组的总有效率最高(P<0.01);A组口腔炎愈合所需时间最短为(4.9±3.2)d;A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5.4%(5/92例),B组为66.7%(60/90例),C组为86.7%(78/90例),以A组的发生率最低(P<0.01)。结论益口漱口液含漱可有效预防白血病患者口腔炎的发生及治疗口腔炎症;且气味清新,使用过程中不引起恶心、呕吐,患者舒适;同时省却配制的麻烦,患者乐于接受,从而提高了患者漱口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gel喉罩辅助明视插管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中隔矫正或鼻窦开放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Ⅲ级及体重指数(BMI)30~40kg/m2,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中隔矫正或鼻窦开放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明视插管软镜下气管插管组(S)及I-gel喉罩辅助明视插管软镜下气管插管组(SI),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去氮后静脉注射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铵后直接明视插管软镜下气管插管或I-gel喉罩辅助下明视插管软镜下气管插管。记录一次插管成功率、总插管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诱导期低氧饱和度及术后咽痛发生率。结果:与S组比较,SI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总插管成功率明显增加(P0.05),插管完成时间SI组明显缩短(P0.05);与SI组比较,S组诱导期低氧饱和度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el喉罩辅助明视插管软镜下气管插管具有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高,气管插管时间短等优势,且相关并发症少,能够在肥胖患者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在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至12月期间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h以上的AECOPD患者59例临床资料。根据氧疗方法分为HFNC组和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组,比较各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24hPaO_2、PaCO_2、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在拔管治疗后,PaCO_2、PaO_2、PH、心率、呼吸频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HFNC组和NIPPV组在治疗后,患者在ICU的入院天数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的测评结果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FNC在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中与NIPPV效果相同,但HFNC损伤小,相对舒适,是一种适宜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的无创呼吸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A组和 B组。其中 A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护理,B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 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A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加速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观察252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发生VAP与性别、年龄、营养不良状态、机械通气时间、胃内容物反流等的相关性。结果本组252例中,并发VAP 48例(19.05%),其中病死4例(8.3%)。年龄、营养不良状态、机械通气时间为发生VAP主要因素。结论影响VAP发生率的因素复杂,对预后有不良影响,针对发生因素积极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乳腺手术患者喉罩通气下全凭静脉麻醉气道管理及麻醉效果。方法 80例ASAⅡ~Ⅲ级行择期乳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L组(喉罩组)和T组(气管插管组)。两组均行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入室后10min(T0),置入喉罩或插入气管插管后1 min(T1),切皮时即刻(T2),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后1min(T3)MAP、HR,SPO2,记录气道峰压、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恢复室停留时间。观察患者苏醒期是否躁动、反流和误吸,术后24h随访声音嘶哑、咽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T组各时点MAP、HR均高于T0且高于L组;术中L组气道峰压低于T组,(P<0.05),L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均短于T组,术后躁动、咽痛等不良反应少。结论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中老年乳腺手术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床头抬高30~45°对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床头抬高30~45°卧位。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试验组VAP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48.0%(P〈0.01)。两组患者的HR、MAP、RR无明显变化;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给予床头抬高30~45°卧位,能改善通气功能,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B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切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气管切开置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并发症如刺激性咳嗽、痰阻、气管粘膜损伤发生较B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在气道湿化上采用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定时定量间断滴入湿化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BiPAP通气中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COPD伴Ⅱ型呼衰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15例。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每天上午及下午进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各1次;B组每日上午及下午进行BiPAP通气各2 h;C组综合A组和B组治疗,每天上午及下午进行BiPAP通气2 h,通气过程中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各1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呼吸浅快指数、吸气时间/呼气时间的比值6、min行走距离、呼衰纠正时间。治疗3~8 d,比较通气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进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或B组进行BiPAP通气后,患者的呼吸频率有所减轻,FEV1有所上升,但差异尚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O2、PO2、f/Vt及6min行走距离明显改善(P<0.05或<0.01);C组综合A、B的治疗方法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其改善程度比A、B两组更加明显,呼衰纠正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0.01)。A、B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和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均可独自有效纠正呼衰,两者同时使用存在协同作用,提示无创BiPAP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对性护理配合水化疗法预防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并发对比剂肾病的效果.方法 将应用低渗性造影剂欧乃派克行PCI治疗的高龄患者66例随机分为A组(32例)与B组(34例).A组予常规护理,充分水化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在活动、进食、饮水、咳嗽、体位5个方面作针对性的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医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B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A组的25.0%(P<0.05);A组的依从性得分较B组的高,即A组的依从性较B组的差[(1.85±0.22)vs(0.56±0.18),P<0.01];B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1%,明显高于A组的78.2%(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配合水化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PCI患者并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优化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口气管插管并留置了气管导管的患者 ,插胃管的成功率低 ,插胃管时遇到的护理问题多。为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 ,预防插胃管并发症 ,本文对 1 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插胃管时所遇到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 ,其中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1 6~ 56岁 ,平均年龄36岁 ;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最短 6 d,最长 1 3d;平均 9.5d;胃管留置时间最短 5d,最长 1 2 d,平均 8.5d。胃管在气管内扭曲 1例 ,胃管在食道内扭曲 3例 ,气管导管被带入过深 3例 ,插胃管后痰液明显增多 5例。本组 1 1例气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Airtraq喉镜与普通喉镜在手术患者中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择期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排除心肺原发疾病),随机分为Airtraq喉镜组与普通喉镜组,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实施全麻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中、插管后各时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成功率和与之关联的并发症。结果:Airtraq喉镜组在各项指标上,显著优于普通喉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rtraq喉镜用于气管插管,具备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降低插管损伤等特点,能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插管成功率,特别适用于手术中麻醉气管插管和临床上急救抢救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