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黄土高原渭北地区油松林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永寿县槐平林场、白水县方山林场、扶风县野河林场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选用郁闭度、径阶分布、群落层次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水土保持量、病虫害程度、枯梢比例、火险等级等8项指标,构建了黄土高原渭北地区油松公益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和方法,对3个地区的油松林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处于健康状态的油松小班所占比例最大,为64%,亚健康状态的油松小班比例为32%,而不健康状态的油松小班最小仅占到4%。研究结果对于该区油松林健康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集体林区常绿阔叶林的健康评价问题已受到各界关注,文中主要是研究基于不同赋权法的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问题.首先对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组合赋权法3种方法分别进行赋权,然后分别对福建省将乐林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将乐林场)1996年和2007年的常绿阔叶林小班进行健康评价.通过分析比较确定组合赋权法为最佳赋权法,以此得到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林在1996年健康指数均值为0.60,处于亚健康水平,在2007年健康指数均值为0.62,处于健康水平,健康水平有所改善,符合实际情况,本研究结果为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物指示物法和综合评判法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综合评判法中的公众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健康和亚健康之间,专家权重的评价结果为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构建红花尔基各个林场健康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客观的对红花尔基森林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从评价指标权重来看,森林的自然度、龄组、郁闭度、优势树种组成比例、平均树高这5个指标占总指标的84.55%;从计算结果来看,属于健康的林场有奎腾河林场和头道桥林场,占红花尔基林业局面积的28.72%;属于亚健康的林场有宝根图林场、好莱河林场、红花尔基林场、毛盖河林场、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占红花尔基林业局面积的38.76%;属于不健康的林场有巴日图林场、辉河林场、诺干诺尔林场,占红花尔基林业局面积的35.52%。经计算对红花尔基林业局总的评价值为2.359,结果为亚健康。整个红花尔基地区均没有出现相对位置在1~1.5范围内的林场(自然保护区),即优质健康林场(自然保护区)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水土保持林进行健康评价,为该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黄土高原刺槐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陕西省永寿县槐坪林场、扶风县野河林场和白水县方山林场的刺槐林选设样地进行调查,共设置样地79块。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兼顾的原则,从林分结构、植物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3个方面遴选林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刺槐林进行健康评价,并利用水土保持评价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调查的刺槐林中,健康林占46.84%,亚健康林占13.92%,不健康林占39.24%,整体上处于不健康状态;通过验证,该评价结果是正确合理的。【结论】建立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科学实用,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渭北黄土高原刺槐水土保持林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旅游生态系统特点,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以"压力—状态—响应"(PSR)为指标框架,结合信息熵理论、专家评判系统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将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划分为健康、较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和病态5个级别,作为评价依据。实证研究以玄武湖风景区为评价单元,提取其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信息,同时整合社会经济统计、问卷调查等多源数据,通过指标权重分析,识别出游客量、游客增长率等影响玄武湖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子,并对玄武湖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7~2009年玄武湖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度分别为0.60、0.61、0.63。可见,该旅游生态系统已由"亚健康"过渡为"较健康",综合健康指数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的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次生林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试验地概况及二类调查数据,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金钩岭林场杨桦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阈值,对试验地912个小班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不健康小班占总评面积0.76%,亚健康小班占80.49%,健康小班占18.75%,没有疾病和优质的小班.金钩岭林场杨桦次生林主要处于亚健康状态,可通过及时确定影响健康等级主导因子,加以经营和管理林分,提高林分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等提供依据.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评价依据,分别为商品林和公益林构建了林场级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安福县明月山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进行实例评价.结果表明:林场商品林资源质量为中等水...  相似文献   

9.
运用森林健康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分层评价的指标分值法评价森林健康,一级指标及其下的基本指标均采用等权分配权重的评价方法;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对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的16块标准样地进行了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调查、量化和测定,2004年调查了13个基本指标, 2012年调查了24个基本指标,共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抵抗力、生产力(活力)、效益、土壤状况等6个一级指标;对林分各指标逐项进行数量化或评分(定性指标数量化,定量指标标准化),计算出森林健康指数HCI来评价八达岭林场的森林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森林在2012年的HCI为60.33(13个指标;亚健康),仅比2004年(13个指标HCI=60.25;亚健康)提高了0.09(0.15%);16块标准地中10个林分的HCI有升高趋势,其中侧柏-黄栌(提高了29.13%)、西沟糠段林(提高了21.80%)、西沟油松林(提高了18.57%)等标准地的森林健康质量提高明显;但有6个林分的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西沟元宝枫林(下降了21.20%)、西沟黑桦林(下降了23.49%)、西沟核桃楸林(下降了31.15%)等森林健康的质量下降明显。总体上看,森林质量较稳定,但健康质量不容乐观,仍处于亚健康状态(24个指标评价HCI=59.47;2012年),需要林场及时采取生态疏伐、景观疏伐、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经营技术措施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的健康等级,充分发挥八达岭林场森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生产力指标、结构指标、干扰指标和服务功能4个方面构建了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对江西省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县5种主要森林类型中,阔叶林和杉木林健康状态林地比例最大,其面积分别为3 887.2 hm2和2 875.4 hm2,占总面积的41.28%和33.11%;毛竹林以较健康状态为主,面积为4 689.1 hm2,所占比例51.86%,油茶林以不健康状态为主,面积5 428.2 hm2,所占比例为41.72%.全县21个乡镇级测算单元,其中4个乡镇测算单元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处于健康状态,7个处于较健康状态,5个处于亚健康状态,5个处于不健康状态.从整体上看,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9.76,属于健康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3方面:林地数量的增加、森林质量的提高与林业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152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栽植户239个油茶地块2007-2009年和造林年的实际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经营规模以及不同经营目的的油茶造林成本构成、投入产出差异及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用净现值法分析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竞争性树种的比较收益。结果得出:现有经营水平下,油茶经营规模效益明显;以销售为目的的油茶地块经济效益高于自用为目的的地块,茶油自用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效益;油茶比较收益较低,农户经营决策经济理性。表5参10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油茶栽培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祥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512-3515
通过对安徽省油茶资源调查,在分析研究安徽省自然条件、油茶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油茶发展的产区规划、油茶园区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安徽省现有油茶林的类型区3111及其特点,针对该省3类油茶栽培区域提出了具体的栽培措施,对油茶园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叶片细胞膜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以来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耐热性不同的(包括感热型、中间型和耐热型3类)25个优良油茶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8h常温(对照)、40℃、45℃3种温度处理,测定了其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平均值分别增加53.68%、113.00%,MDA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81.76%、198.46%,SOD活性平均值分别增加88.33%、131.5%;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胁迫温度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同一温度胁迫下感热型品种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耐热性品种。综合分析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可以作为评价油茶耐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油茶树桩改接茶花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油茶树桩改接茶花的最优条件。[方法]研究嫁接部位、嫁接湿度、温度、光照对油茶树桩改接茶花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油茶树桩改接茶花嫁接成活率相对较高的嫁接部位为新梢,较适宜的嫁接湿度为75%以上,较适宜的嫁接时期为5月份,较适宜的光照为弱光照射。[结论]在以上条件下进行嫁接,油茶树桩改接茶花的成活率为86.6%~93.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油茶籽壳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以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条件:加酶量为0.8%,液固比20∶1(g∶mL),超声提取时间15 min,超声提取功率90 W,超声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2.765。酶辅助超声波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较酶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油茶籽壳色素吸光度提高了1.8、1.5倍。[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壳色素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长庚  王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18-2719
当前我国正处于油茶发展的机遇期。分析了安徽省油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安徽油茶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养条件对油茶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油茶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油茶品种岑软2号和岑软3号的鲜嫩带芽的茎段和顶芽为外植体,分别设置不同消毒时间,9组培养基激素浓度配置,2个光照条件,进行组织培养。[结果]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外植体消毒方式、培养基激素配置和光照条件对油茶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的影响各异。采用0.1%HgCl2对外植体消毒6min的诱导效果最好,岑软2号和岑软3号的成活率分别达71%和73%;激素配置为6-BA2.0mg/L和NAA0.2mg/L时,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效果达到最佳,岑软2号和岑软3号的诱导率分别为47.8%、48.5%;接种后直接进行光照培养的效果最好,岑软2号和岑软3号的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率分别为45%、62%。[结论]最佳条件:0.1%HgCl2消毒6min;激素配置为6-BA2.0mg/L和NAA0.2mg/L;接种后直接进行光照培养。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中国大宗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国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油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低温是限制油茶生长发育和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子。本文对油茶低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油茶低温胁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林垦复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措施,尤其是幼龄期和结果前期对垦复的需要紧迫程度 高。该文分析了目前油茶林垦复存在的问题及现有设备的不适应性,从油茶林的特点及发展, 分析了油茶林垦复机的客户和市场需求,研究了其技术可行性,对油茶林垦复机的开发有促进 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发展油茶产业,近年来桂林市在有关县建立了多个油茶丰产示范林基地。2012年7月笔者对部分示范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灵川、兴安、龙胜①3个示范点生长最佳,其中灵川点的平均树高高于阳朔点的29.49%、灌阳点的13.48%、龙胜②点的14.77%;从平均开花株率看,灵川点为68.92%、龙胜①点为63.02%,显著高于灌阳、龙胜②、阳朔3个点相应的平均值。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油茶的生长势、开花挂果与造林品种选择、林地抚育、施肥有显著差异,采用良种嫁接苗和每年抚育、施肥2次的油茶植株生长良好,开花挂果率高,反之则差。最后指出在发展油茶产业中必须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科技体系建设和改善种植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