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食品安全检测要求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随着各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介绍了PCR技术、基因探针检测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载体仪器技术、代谢学技术、生物传感器、色谱技术等方面内容,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结果判断等,可为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准确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和抗基因克隆方面广泛应用,PCR、RAPD、RFLP等技术已成功地对许多病原微生物进行分子检测和无毒基因及抗病基因的克隆。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动物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了动物制品市场的供应需求,但是也暴露出越来越多动物产品安全问题。饲料作为动物养殖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安全检测直接关系着动物产品安全性。因此,本文首先从饲料安全的定义、影响饲料安全的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具有的危害性几方面对饲料安全进行简单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饲料微生物的几种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饲料内沙门氏菌的存在是严重威胁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不同的沙门氏菌检测技术各有优点、缺点,应用范畴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灵活、正确地采取相应的检测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污染问题。笔者对沙门氏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分析了检测饲料沙门氏菌的传统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其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展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减少病原菌扩散传播、防控传染性疾病、维护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显色培养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子生物学技术、拉曼光谱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并对其原理、应用及优缺点进行了全面比较。最后,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旨在促进土壤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生物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7.
细菌检测对于监控食品卫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检测上都经历了重大的革新,二者都朝着更加精确、高效的方向上发展,如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测系统、PCR技术等都在研究检测机构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病原性细菌检测的传统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具备不同基础条件的各级检测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病原性细菌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用于诊断弓形虫病的技术主要有病原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文章主要简述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弓形虫感染早期检出中的研究进展。其中PCR技术已逐步从纯粹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向临床应用发展,由于其方法简便,敏感性、特异性高,在临床检测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分子杂交技术由于所需标本量少,甚至几个拷贝病原微生物DNA即可扩增到常规可检测水平,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在弓形虫的基因诊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基因芯片技术在弓形虫的检出方面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验——产植酸酶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通过实验将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基本的操作技术和方法运到科研中,使本科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实验,筛选到的产酶微生物可作为潜在的饲料生产用菌株,实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分子生物学科技在浸矿微生物中的研究也如此。本文就关于分子生物学在浸矿微生物中鉴定与育种方面的运用展开探讨与说明。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PCR测定,DGGE,以PCR为基础的rRNA/rDNA分析,分子标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功能分析中的应用,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微生态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认为有必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瘤胃微生物在功能和互作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分离培养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因此应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去除以上存在的一些限制性的约束。文章着重阐述了目前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从土壤中DNA的提取、PCR技术、DNA指纹技术、探针技术和基因芯片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法和菌落技术法耗时费力,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目前已报道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各项检测技术的特点,为新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航空煤油的微生物污染严重威胁其储存安全和飞机的飞行安全,其准确检测尤为重要。介绍了目前应用于航空煤油污染微生物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分析化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及间接检测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存储状态下的航空煤油中存在大量的污染微生物,应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方法,以得到准确的污染微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目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及其特点,并就其发展历程和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肠道内存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多样性与昆虫种类、龄期、消化道形态、食物的喂养条件、生存环境等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组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定性、定量研究昆虫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已成为热点。介绍了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和检测方法,综述了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昆虫与其肠道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和害虫防治等研究提供基本方法和数据,为今后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饲料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云  郑举  张莉  陶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27-2327,2329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nd immunsorbent assay,ELISA)是指固相吸附技术和免疫酶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一项先进的免疫化学测定技术。因其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结果易于检测等特点,常用于对饲料中某些违禁药品、添加剂及有害微生物的筛检和毒素的检测,是饲料安全检测中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酵母类饲料添加剂在反刍动物中应用的日益增加,酵母菌对瘤胃作用的生物学机理及酵母菌与瘤胃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外新型酵母菌种的筛选工作,在影响新型酵母菌筛选的因素,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择新型酵母菌种、以及新型酵母对反刍动物的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多态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为生物固氮在农业实践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实验室中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分类方法,在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基因信息上有很大的局限,因此目前逐渐地被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替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能够很好地分离PCR产物中的具体基因,为在时间与空间上追踪优势菌株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文以PCR-DGGE技术为主,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产甲烷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类重要的严格厌氧原核微生物,其参与的产甲烷作用通常发生在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后一步,可将无机物或有机化合物最终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由于产甲烷菌独特的厌氧代谢机制,使其在自然界碳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产甲烷菌的多样性以及代谢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检测更为便捷、准确和科学。介绍了产甲烷古菌的系统分类学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产甲烷菌定性和定量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总结了不同技术在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最后提出多种技术的复合应用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