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建立芩黄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芩黄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0.2mol/L醋酸铵(65:34,醋酸调节pH值至4.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显示甘草酸在0.499~7.976μg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RSD=0.59%(n=6)。本方法重复性好,能准确测定芩黄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芩黄颗粒中黄芩苷和甘草酸的含量。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2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显示,黄芩苷和甘草酸的进样浓度分别在61.84~618.4、8.256~82.56μg/mL(R 2=0.9999,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99.2%,回收率的RSD分别为1.0%、0.6%(n=6)。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芩黄颗粒中黄芩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香莲芪中药制剂抗鸡体内大肠杆菌的效果,将16日龄雏鸡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开展预防和治疗试验。预防试验是用16日龄雏鸡O2型大肠杆菌攻毒同时口服香莲芪中药制剂0.5m L、1.0m L及2.0m L,1次/天,连用10d,测定发病率、死亡率和保护率;治疗试验是先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建立疾病模型后口服上述药物,2次/天,连用10d;以乳酸环丙沙星作为阳性对照,测定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预防试验结果表明,香莲芪中药制剂组试验动物死亡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对试验动物的保护率超过86%;在18日龄时,给药组试验动物发病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香莲芪中药制剂试验组感染雏鸡死亡率显著低于乳酸环丙沙星阳性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香莲芪中药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4.
金板青颗粒是青岛地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兽药,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桔梗、甘草等中药材为原料制备。经临床初步验证本方对非免疫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法氏囊病毒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提高雏鸡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方中金银花为君药,绿原酸是其有效成分。其含量测定方法在其他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为确保临床疗效,控制产品质量,笔者等在研制金板青颗粒剂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颗粒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确定黄花倒水莲总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条件及其体内抗炎、体外抗菌效果。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黄花倒水莲总黄酮提取工艺,建立芦丁标准曲线,测定黄花倒水莲总黄酮的吸光度,以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条件;通过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评估黄花倒水莲总黄酮的抗炎效果,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花倒水莲总黄酮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超声提取黄花倒水莲总黄酮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95 min,料液比1∶25,超声功率225 W,乙醇浓度75%;此条件下,验证黄花倒水莲总黄酮得率为6.632 mg/g。黄花倒水莲总黄酮中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抑制率达56.4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4590菌株的MIC值为12.5 mg/mL。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黄花倒水莲的药用价值可提供一定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地锦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将SPF鸡210只随机分成7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显示,按每升饮用水加本品2 g,连续用药5 d,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76.9%、69.2%,与四黄止痢颗粒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开展对清肺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清肺颗粒中板蓝根、贝母、桔梗、甘草定性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清肺颗粒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TLC鉴别各组分条带斑点清晰,具有专属性,阴性对照无干扰。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在1~12.5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0.44%。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用于清肺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芩黄颗粒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的委托,河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芩黄颗粒进行了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临床防治试验.采用人工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复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按推荐的临床给药途径给药,经预防给药后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并按显效、有效、无效等疗效判定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并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芩黄颗粒按每1 L水1 g混饮,连用3 d,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当归补血颗粒的质量检测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组方药物当归有效成分藁本内酯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组方药当归中的阿魏酸和黄芪中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藁本内酯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特异性强;阿魏酸浓度在0.502μg/mL~20.06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5),3种浓度阿魏酸对照品精密度RSD均不大于1.5%,重复性试验RSD为0.63%,稳定性试验RSD为0.93%,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8.21%,色谱图中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良好。黄芪甲苷浓度在0.401μg/mL~8.016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2),3种浓度黄芪甲苷对照品精密度RSD均不大于1.5%,重复性试验RSD为1.76%,稳定性试验RSD为1.66%,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7.68%,色谱图中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良好。说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对当归补血颗粒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药经方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体外抗菌和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2个经方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这2个经方体外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效果,黄连解毒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250 g/mL,而白头翁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187 g/mL,效果较优;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白头翁汤,尤其是高剂量组防治效果最好,保护率和有效率均达90%,治愈率达85%。说明2个经方在体内外抗菌试验中均有效果,但是体内、外抗菌效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了解四黄止痢泡腾颗粒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给鸡灌胃四黄止痢泡腾颗粒和普通颗粒,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黄芩苷含量,采用DASS2.1.1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鸡血浆中黄芩苷浓度出现双峰现象。泡腾颗粒和普通颗粒C1max分别为:1.03μg·ml-1和0.93μg·ml-1;C2max为0.95μg·ml-1和0.73μg·ml-1;T1max为0.47 h和0.39 h,T2max为2.43h和1.93 h;AUC为11.6μg·h·ml-1和10.63μ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13%。结论 :四黄止痢泡腾颗粒相对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银黄制剂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芩甙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以银黄颗粒为代表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黄芩甙经直肠灌注比灌胃血药浓度高、消除速率慢;黄芩甙经灌胃会产生首过代谢作用,同时在用药后约600min出现双峰现象;银黄颗粒中的黄芩甙受其它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与单体黄芩甙基本一致。结论:用建立的HPLC法进行银黄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简单、准确、快速。并且获得的药代动学参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复方莲草颗粒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甲醇-0.4%磷酸(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366nm;柱温为30℃。结果:槲皮素在0.1004μg-1.00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Y=27878x-4733.6,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4%,RSD=2.72%。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复方莲草颗粒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对猪、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对猪、鸡源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试验结果为,对14株试验菌株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呈相加作用的占78.6%,呈无关作用的占21.4%,无拮抗作用。研究表明,盐酸小檗碱和硫酸黏菌素可联合应用于防治猪、鸡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种四黄止痢颗粒中(R,S)-告依春、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酸铵、大黄素5个指标性成分的HPLC测定方法,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四黄止痢颗粒的质量。采用Inertsil ODS-3-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3%三氟乙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采用波长切换检测(0~10 min,245 nm测定(R,S)-告依春;10~22 min,278 nm测定黄芩苷;22~25 min,266 nm测定盐酸小檗碱;25~30 min,249 nm测定甘草酸铵;30~45 min,254 nm测定大黄素)。采用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厂家的四黄止痢颗粒进行质量评价。(R,S)-告依春、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酸铵、大黄素5个指标性成分在45 min内能够达到完全分离,进样浓度分别在0.071~0.71μg·mL-1、14.03~140.3μg·mL-1、3.11~31.1μg·mL-1、0.116~1.16μg·mL-1、0.0049~0.049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7%、99.3%、101.1%、98.0%、97.3%。20批四黄止痢颗粒聚为4类;小檗碱、(R,S)-告依春和大黄素是影响不同厂家四黄止痢颗粒质量贡献较大的3种成分。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四黄止痢颗粒中5种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一○年版中四黄止痢颗粒的质量标准,改进四黄止痢颗粒项下黄连、黄柏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黄芩的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苷含量。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黄芩苷对照品浓度在3.122~124.88μg/m L(r=0.9991,n=6)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4%,RSD为1.6%。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可作为四黄止痢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马针颗粒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效果,本试验选取某猪场80头黄痢仔猪与80头白痢仔猪,随机分为黄痢对照组、黄痢治疗组、白痢对照组、白痢治疗组,黄痢对照组与白痢对照组均灌服生理盐水,黄痢治疗组与白痢治疗组均灌服马针颗粒,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黄痢治疗组与白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各自对照组的(P<0.05)。因此,应用马针颗粒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效果显著,能减少死亡,促进病猪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游元 《中国兽药杂志》2014,48(11):37-42
建立中药复方制剂蓼博颗粒中4种有效成分一测多评的定量检测方法,以用于质量评价。以血根碱为内参物,建立白屈菜红碱、没食子酸与穿心莲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计算白屈菜红碱、没食子酸与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以上4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蓼博颗粒中4种成分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表明建立的只用1种对照品同时测定蓼博颗粒中4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准确、可行,适合中药的多指标质量评价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白头翁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将试验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以健康雏鸡为空白对照,硫酸新霉素和白头翁汤为对照药物,对鸡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试验。统计各处理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发病率和治愈率、有效率及测定相对增重率、脏器指数。结果显示,白头翁颗粒中剂量组(150 mg/只)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优于硫酸新霉素,但差异不显著(P0.05)。白头翁颗粒高剂量组(600 mg/只)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85.71%,治疗效果与硫酸新霉素相近(P0.05)。白头翁颗粒高剂量组和硫酸新霉素组的相对增重率、脏器指数均优于感染对照组。说明白头翁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典型病理症状,降低雏鸡心脏和肝脏的受损。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抗病毒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治疗效果,选取SPF鸡胚测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标准株M41型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以确定攻毒剂量。选取8日龄健康雏鸡360只,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10~(4.27)EID_(50) IBV第3代鸡胚尿囊液滴鼻点眼感染雏鸡,0.2 mL/只,感染72 h。A、B、C组分别在饮水中按8 g/L水、4 g/L水、2 g/L水的剂量添加抗病毒颗粒;D组为阳性药物组,按25 g/kg饲料添加麻杏石甘散,连续给药5 d;E组为空白对照组;F组为病毒对照组。测定药物对各组雏鸡的临床疗效、平均增重、免疫器官指数、靶器官中IBV N基因的拷贝数、气管中IFN-β的表达量及其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F组相比,在感染IBV第12天和第15天时,A组雏鸡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A、B组雏鸡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 N基因的拷贝数均显著降低(P0.05),能显著上调气管中IFN-β的表达量(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抗病毒颗粒对IB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