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麦类作物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蚜性,已被大量实验证明,而且利用品种的抗蚜性已逐渐成为麦蚜综合防治的一个基本手段。小麦抗蚜性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美国于1947年就有研究报道。我国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1973—1976年作者对国内外收集到的近100个品种,运用设计的蚜害指数调查法进行了抗蚜性鉴定。所有品种均受蚜害,但受害程度不同。抗蚜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叶背茸毛浓密,影响蚜虫的安定取食,繁殖量降低。抵抗其他棉虫的形态特征,如红叶,鸡脚叶,无蜜腺,苞叶窄狭开张,以及棉籽醇含量高,不是抗蚜的特征特性。棉花叶背茸毛随着植株个体发育逐渐增多,故不同生育期棉株抗蚜性不同,幼苗期较不抗蚜。不同品种叶背茸毛根据从无到有,从稀到密分为五级,眼观手摸可以区别,这种方法可用来选择抗蚜单株和品种。多毛特征的抗蚜品种可减轻蚜害,但缺乏高抗类型。故棉花品种抗蚜的研究还需从生化等方面寻找抗性因子,发掘抗蚜资源,培育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3.
棉花温室内单株抗蚜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来源不同的13个陆地棉品种(系)为材料,对棉花单株抗蚜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系)抗蚜性都较差,公开发放的抗蚜品系抗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简便、快速、高效的原则,对抗蚜性鉴定方法的四要素实行优化配置,接虫方式为叶片正面接蚜,接虫途径为搭叶接混合蚜,接虫期为棉苗二叶期,单株接虫量40头。提出以棉苗真叶畸形和新生叶卷曲为棉花蚜害的特征性症状。  相似文献   

4.
1983-1985年在河北邯郸,广平对216个棉花品种(系)进行了416品种(次)的抗蚜性筛选鉴定,并对筛选鉴定技术作了研究。根据蚜情指数,将抗蚜性程度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级,选出多毛早3号等13个抗蚜品种材料;提出了新的蚜害程度分级标准和蚜情指数计算公式,可提高筛选鉴定的效率;室内接虫鉴定技术研究表明,其结果与田问鉴定相一致(r=0.8028,r_(0.01)=0.641);根据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受蚜害后恢复能力(耐害性)的差异,认为棉花品种抗蚜性筛选在苗蚜发生后期进行最为适当,这有利于对品种抗性作出全面评定。  相似文献   

5.
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蚜虫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措施会导致棉蚜天敌数量减少及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导入栽培种陆地棉可使其产生形态抗蚜特性。在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杂交后代不育两大障碍后,成功培育出具有形态抗蚜性状的远缘杂交低代材料。为克服远缘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又运用棉花半配合育种技术将培育出的抗蚜远缘杂交低代材料快速稳定,通过定向选择与鉴定培育出了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结合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栽培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个冬小麦材料抗俄罗斯麦蚜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位的研究,为在抗蚜育种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抗蚜材料提供了理论参考。研究结果:PI137739,PI262660,PI262605,PI372129,P1243781的抗蚜基因是显民生单基因,且PI137739,PI262660,PI262605的抗蚜基因等位,否定了1989年由Du Toit报道的PI137793,PI262660的抗蚜基因不等位  相似文献   

7.
棉株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低与棉花蚜景或蚜害指数成显著负相关。游离脯氨酸是棉花重要的抗蚜性物质之一,对棉蚜的寄主选择性、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棉株受蚜虫刺吸胁迫后产生生理应激反应,可使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升高,从而诱导提高棉花的总体抗蚜性强度。  相似文献   

8.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9.
从蔬菜抗蚜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抗蚜性的遗传、抗蚜机制的研究以及抗蚜品种的选育4个方面出发,对蔬菜抗蚜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蔬菜抗蚜育种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加强抗蚜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收集;加快制定蔬菜对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的技术规范;加强抗蚜机理和遗传规律以及转基因蔬菜育种的安全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11.
棉花诱导抗蚜性与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本文从次生代谢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棉苗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多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表现和后期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蚜害诱导后,PAL和PPO活性及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感蚜品种相比,抗蚜品种上升快,峰值高,防御反应及时有效。这种诱导抗蚜性强弱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与蚜害指数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蚜虫严重为害观赏植物。掌叶半夏是天然无异味、高抗蚜虫的观赏植物,已有研究表明其总蛋白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抗蚜作用。从抗蚜基因克隆、高抗蚜资源挖掘、蛋白酶抑制剂特点等角度,总结了植物抗蚜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抗蚜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可用的单显性基因少、抗蚜基因所抗蚜虫种类过于单一、广谱植物凝集素依赖背景植物才能提供特定糖链发挥作用等。在总结了植物抗蚜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掌叶半夏蛋白酶抑制剂提升观赏植物抗蚜的新途径,并对前期植物选择及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粱抗蚜育种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过16年的抗蚜育种实践和理论探讨,明确了高梁品种7511、TAM428的抗蚜性状在F1属显性遗传。要育出多抗性的高产、优质杂交种,在选育亲本时做到抗蚜性状与高配合力性状的搭配、抗蚜性与其它抗性的结合、抗蚜性与子粒用途相联系。经过多年的观察对比,高粱品种7511、TAM28A、B的抗蚜性状比较稳定,说明高梁蚜的变异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以前工作基础上,于1982年始进行抗虫育种工作,现已在打破抗虫,抗病与产量、品质的遗传负相关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综合平衡,选育出抗蚜新品系——中99。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去雄方法,利用抗蚜×感蚜、耐蚜×感蚜、感蚜×感蚜等组合的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对高粱品种抗蚜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基因对感蚜基因表现显性,受主效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发掘国内高粱蚜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期为培育抗蚜高粱品种奠定基础.利用SSR标记,分析抗蚜与感蚜组合TAM428×Tx622B的220个F2代单株,采用区间作图法进行高粱抗蚜的QTL分析.结果显示,试材TAM428的抗蚜性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构建了由4个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高粱B连锁群上覆盖13.4 cM,检测到1个抗蚜QTL,位于标记Xcup29与Sam61581之间,解释的变异百分比为24.7%.由此可见,研究发现了1个主效QTL控制高粱抗蚜性,其表现为显性和负向加性遗传.  相似文献   

17.
在棉蚜刺吸取食胁迫条件下 ,棉花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并产生诱导抗性 ,其中抗氧化酶系统在这一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POD和CAT对蚜虫刺吸为害反应最早 ,酶活性变化大 ,SOD反应次之。蚜虫为害后 ,这三种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抗蚜品种比感蚜品种上升得更早更多。这种反应速度和强弱与品种抗蚜性高低呈正相关 ,且对后期蚜虫种群总量的消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麦二叉蚜生物型、燕麦种质资源对麦二叉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鉴定、组合配置以及杂交后代群体抗性基因标记定位研究的分析,对燕麦抗蚜性鉴定技术、燕麦抗蚜机制、燕麦耐蚜性鉴定、燕麦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旨在为燕麦抗蚜种质创制提供思路,解决单基因抗蚜品系应用麦二叉蚜分化新生物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评价转Bt Cry1Ac+CP4EPSPS基因棉花对多异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开展了此次研究.[方法]以转Bt Cry1Ac+CP4EPSPS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棉花639017及非转基因棉花中棉所49号为材料,研究了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 (Goeze)对转基因棉花上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多异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取食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多异瓢虫的功能反应差异不显著.[结论]转BtCry1Ac+CP4 EPSPS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棉花对多异瓢虫捕食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抗蚜野生大豆重复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份野生大豆85-32、85-39和85-1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抗蚜重复鉴定。结果表明,85-32为抗(R)大豆蚜虫,而85-39、85-1为感蚜材料(S),抗级与栽培大豆吉林35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大豆抗蚜育种及遗传研究中抗源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