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第二代棉铃虫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是世界分布很广的害虫,也是我国北方棉区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控制棉铃虫危害是确保棉花丰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为了开辟棉花害虫综合治理的途径,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1983~1984年我们在田间网室接不同数量的幼虫系统观察其对棉花蕾、铃的危害和产量损失。据数  相似文献   
2.
单一化学防治造成的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促使了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培育利用抗虫品种作为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避免化学防治的弊端,并有效地控制害虫,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于棉花抗虫性的利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起,我们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了棉花对棉蚜的抗生性鉴定方法的研究。在培养皿内用培养基培养棉叶,在棉叶上接种蚜虫,根据蚜虫在棉叶上的生存和繁殖情况来鉴定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生性差异。将该方法和罩笼接蚜试验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现将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济阈值是防治害虫的主要决策依据。过去北方棉区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1979年全国测报会提出百株卵量为15~30粒。而国外许多国家采用10头幼虫的阈值指标。1983~1986年间,我们在罩笼内人工接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通过网室控制接种棉铃虫与不受害棉株(对照)的比较,探索棉株花蕾受害后,对各处理棉株蕾铃补偿时期、铃数、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整理如下,以此为明确二代棉铃虫危害后补偿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以前工作基础上,于1982年始进行抗虫育种工作,现已在打破抗虫,抗病与产量、品质的遗传负相关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综合平衡,选育出抗蚜新品系——中99。  相似文献   
7.
棉蚜(AphiS gossypiigIorer)是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过去着重化学农药防治,苗期治蚜喷洒农药3~4次,但防治效果仍不够理想,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致使棉蚜产生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农药费用提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棉花害虫综合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制订棉田害虫防治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棉田生态平衡,而且有必要从整个植棉区的作物相来统筹考虑,其中照顾到与棉花间、轮种作物田和棉田相邻作物田的天敌来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是重要的棉花蕾铃期害虫之一,且为害日趋严重,对丰产棉田的威胁更大。因而在治蚜保苗的基础上,于棉铃虫严重发生为害的棉田,进行有效的局部保护,成为减少雨季前蕾铃脱落,保证丰产的重要措施。一发生概况与为害习性华北棉区常年在棉田发生三代,以蛹期在土内越  相似文献   
10.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61连续二年在河北衡水施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春、夏玉米心叶末期用5% DDT 颗粒剂,不仅前期的螟虫减少了80—90%左右,穗期的螟害也适当地被控制。1次施药能减少整个春玉米生育期的虫数65—77.4%,夏玉米60—71.9%。防治效果似与玉米后期虫口密度有关。心叶期防治以在心叶末期为最理想,提早施药不能获得最高效果。心叶期防治2次与防治1次的效果没有差异。心叶末期与穗期各防治1次,收获时检查,防治效果春玉米上可达85.8—88.6%,夏玉米90.6—91%。因此,在螟害较轻的年分,防治1次即能解决大部分的螟害问题,大发生年分,可以在穗期再防治1次。试验证明不同载体、不同加工方法配制的颗粒剂、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的防治效果差异都不显著。虽然含5% DDT 或0.5—1f6的颗粒剂的残效能维持1个月以上,但由于田间植株上残存的颗粒剂损失很快,1个月后的残存量仅为12—15%,因此1次防治的效果受到限制。由于防治效果与施药时螟卵发生的情况关系不大,而心叶未期是防治最适时期,因此作者建议可以玉米生育阶段作为施药时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