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12个育种亲本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准;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4性状极显著;各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株高以苏麦6号等4个亲本,成熟期以扬麦5号等3个亲本,穗长以宁麦8号等6个亲本,小穗数以宁麦8号等5个亲本,穗粒数以宁麦8号等5个亲本,千粒重以苏麦6号等4个亲本,单株重和株粒重以9403等6个亲本较高(好);特殊配合力:株高、千粒重、单株重和株粒重较高的组合分别有3、12、8和3个;各性状除单株重和株粒重外,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均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狭义遗传力大多在60%以上;而单株重和株粒重的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狭义遗传力均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2.
常用小麦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评价及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p×q交配模式 ,以 8个丰产性品种 (系 )为母本 ,4个早熟性品种为父本配制了 32个组合 ,对 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相关性研究 ,结果表明 ,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 ,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只有 4个性状极显著 ;分析指出本地区小麦高产育种 ,似应以选育穗重型与穗数型兼顾的品种为  相似文献   

3.
白皮小麦品种间穗发芽敏感性有极显著的差异。白皮小麦品种中穗发芽敏感性有三种类型,即以种子深休眠为主要机制的低敏感型、以种子浅休眠和穗部因子保护作用为机制的中敏感型和高敏感型。黄熟期水层纸巾穗发芽7天试验,方法简便而高效,适用性好,能兼顾多种机制抗穗发芽材料的筛选鉴定。本文还对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育种选择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降落数值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选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降落数值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之间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异范围较大,从-66.63至46.41,一般配合力方差均显著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扬麦16、高优503、豫麦34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扬麦16×豫麦34、藁麦6×济麦20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表明降落数值的遗传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狭义遗传力为63.26%,适合早中代选择;结合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来看,扬麦16和豫麦34可以作为低α-淀粉酶活性小麦育种较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5.
1999~2002年三个生长季节,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研究组选育的25个小麦品种(系),测定了其穗、粒发芽敏感性。对穗、粒发芽率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小麦的穗、粒发芽敏感性受阴雨时问长短和品种的遗传基础共同作用;收获前小麦的穗发芽性和种子的休眠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对25个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其抗性可分为强、中、弱三类。  相似文献   

6.
大穗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穗型小麦品系和2个多穗型品种配成28个组合,采用Griffing交配设计,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及亲本配合效应。结果表明,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低;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水平,加性、显性效应较重要,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遗传力较高,选择效应较大。大穗型小麦品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逆育种几个抗旱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旱地冬小麦F1代的抗旱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效应及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的3个抗旱性状和4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且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以加性效应为主;其广义、狭义遗传力较高,宜早代进行选择。研究亦表明,各性状正向优势强弱及正向越亲优势力株高>德基节≥千粒重≥抽穗度>穗粒重>单株数,7个性状在F1代中皆为部分显性遗传。F1代的株高、穗茎节长、就粒重、个粒重、抽穗度与双亲平均值里极显著正相关,故可根据双亲平均值预测F1代的表现,提高亲本选配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具有明显的倾母现象,28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穗发芽率差异显著。不抗×抗和抗×不抗两组杂交组合F1,F2的抗穗发芽性表明,F1代的母体效应在F2仍能得到保持,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具有倾母遗传特点。白粒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以及基因遗传为主,但亦有主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NCⅡ设计,对4个抗穗发芽亲本和3个易发芽亲本配制含正反交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开花后35天用整穗保湿法鉴定其中F1的穗发芽率,同时测定开发花、株高、主穗粒数和千粒重。结果表明,诸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参试亲本中,红皮亲本穗发芽率的配合力效应显著小于白皮亲本。红皮亲本中,西风小麦的穗发芽率低,一般配合力效应小,特殊配合力方差亦小,而且早熟性和矮秆性  相似文献   

10.
对100个小麦新品种(系)和62个杂交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4个抗穗发芽性不同的白皮小麦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抗穗发芽育种,要注意对亲本的抗穗发芽性鉴定与组合选配,根据穗或籽粒发芽率,对杂交后代在早代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品种(系)育成后还要进行鉴定,以诉地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试验对113个小麦品种(其中106个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在开花后25、30、35天分别进行小麦种子发芽及穗发芽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穗发芽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红皮品种以资中大红花的抗性最强,白皮品种以渠县光头麦抗性最强。同时本文对穗发芽测定的最佳时期及穗发芽的评定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15个自选系为母本,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测验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配成75个杂交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裂区试验,分析了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组合及双亲各自之间配合力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父、母本互作除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穗部性状均存在板显著差异;2)不同母本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明显,穗长以自选系M6和M8最高,穗粗以M15最高,穗粒重的以MI,M4最高,分别极显著高于其它系;3)不同组合穗部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也不同,组合问差别极显著,稳粒重以M3×N1和M14×N1的SCA效应最高.分别达15.556和15.318,而M12×N1最差,为-21.587;4)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教的遗传力较高,尤其行粒数最高,而千粒重、稳重、穗粒重和出子率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苏麦3号等6个小麦品种的6×6双列杂交F_1,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和Wr/Vr 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并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株高、开花期、小穗密度、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有显著作用,且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苏麦3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病基因和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它与其它品种杂交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病小穗率.杂种F_1赤霉病病小穗率与株高、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和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两个小麦生长季,22个参试材料在开花后不同天数,采用4种方法测定穗上发芽率和籽粒发芽率。结果表明,小麦抗穗发芽性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在籽粒成熟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所以,评定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最好多次进行,并以加权发芽率为评定尺度。多数品种的颖壳浸出液对籽粒发芽有抑制作用,但除少数品种外,大都不够稳定。α-淀粉酶活性和面粉降落值测定表明,α-淀粉酶活性与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降落值与同期穗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鉴定抗穗发芽性的同时,必须考虑面粉的降落值。种皮色级与降落值的相关不显著,说明选育有一定抗穗发芽能力而品质劣化较轻的白皮小麦品种是可能的。以塑料袋保湿法测定穗发芽率较为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5.
用9个家蚕品种组成5×4不完全双列杂交,估算家蚕10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1)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杂交组合间9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准;(2)同一品种在不同性状上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差异明显;(3)对于不同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在品种间变动范围也不尽相同;(4)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差异显著;(5)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一蛾产卵量狭义遗传力较高;全茧量、缫折、解舒、解舒丝长较低,对NPV病的敏感性的狭义遗传力特低。  相似文献   

16.
K型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6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重遗传力较高,以加性效应为主,灌浆特性遗传力中等;粒重和灌浆特性都存在较明显的母体效应;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它灌浆性参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粒重和灌浆特性的配合力,亲本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 1 2个育种亲本 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 ,结果表明 :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准 ;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 4性状极显著 ;各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株高以苏麦 6号等 4个亲本 ,成熟期以扬麦 5号等 3个亲本 ,穗长以宁麦 8号等 6个亲本 ,小穗数以宁麦 8号等 5个亲本 ,穗粒数以宁麦 8号等 5个亲本 ,千粒重以苏麦 6号等 4个亲本 ,单株重和株粒重以 940 3等 6个亲本较高 (好 ) ;特殊配合力 :株高、千粒重、单株重和株粒重较高的组合分别有 3、 1 2、 8和 3个 ;各性状除单株重和株粒重外 ,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均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 ,且狭义遗传力大多在 60 %以上 ;而单株重和株粒重的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狭义遗传力均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18.
黄瓜种子低温发芽能力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确定了评价不同生态型黄瓜品种低温发芽能力的适宜温度为13℃。相关分析表明低温发芽能力与苗期耐冷性呈显著正相关。利用8个低温发芽能力不同的品种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P^2=64)进行低温(13℃)发芽试验。对其结果按Griffing 方法1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力估计,结果表明长春密刺、农大春刺、农大春光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CG×NCG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强,多数组合正反交效应差异不显著。遗传分析表明低温发芽能力的广义遗传力为87%,狭义遗传力为31%,说明低温发芽能力主要由非加性效应决定,宜从优势育种角度利用低温发芽能力这一性状进行耐冷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进行配合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明恢63与B5和中国香稻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恢复基因(Rf3/Rf4)和B5来源的抗稻飞虱基因(Bph14/Bph15)共获得17个恢复系,分别与3个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分析了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他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达极显著水平,生育期、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特殊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9个性状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艺性状受不育系影响比较大,仅株高和结实率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大于60%,仅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小于50%。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播始历期、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其表型值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水稻不同胞质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及遗传力,为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选用杂交水稻生产上常用的5个不育胞质和5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II),对穗干重、干物质有效输出率等性状的亲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穗干重外,其余性状的不育胞质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所有性状的恢复系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所有性状均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狭义遗传率小于广义遗传率)。穗干重、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有效输出量和干物质有效输出率以加性效应为主,产量以非加性效应为主。K 型和印水型胞质是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母本,蜀恢527和绵恢725是一般配合力较好的父本。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分别为: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有效输出率>干物质有效输出量>穗干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