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不同月龄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线莲作为名贵中药材,野生资源稀缺,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满足金线莲数量和品质需求的较好途径。本文利用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金线莲,对不同月龄干燥全草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月龄和8月龄干燥全草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分别为9.226mg/g和9.627mg/g,后者比前者提高4.35%;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含量分别为191.702mg/g和125.249mg/g,后者比前者下降34.66%;多酚(以没食子酸计)含量分别为8.006mg/g和8.641mg/g,后期比前者提高7.93%。结果初步表明,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全株总黄酮和多酚含量随月龄延长而提高,而多糖含量随月龄延长而下降。这一结果,可为金线莲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线莲为名贵中药材,野生资源稀缺,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满足人们对金线莲数量和品质需求的较好途径。本文利用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金线莲,对不同月龄干燥全草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龄和8月龄干燥全草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分别为9.226 mg/g和9.627 mg/g,后者较前者提高4.35%;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含量分别为191.702 mg/g和125.249 mg/g,后者较前者下降34.66%;多酚(以没食子酸计)含量分别为8.006 mg/g和8.641 mg/g,后期较前者提高7.93%。初步表明,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全株总黄酮和多酚含量随月龄延长而提高、多糖含量随月龄延长而下降。这一结果可为金线莲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铁皮石斛、金线莲、黄精3种药材进行林下套种,以期为淳安县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将铁皮石斛附生栽培于树上,金线莲和黄精种植于林地,同时开展与大棚栽培方式的对比,观察比较成活率、生长状况及产量效益。结果显示,与大棚栽培方式相比,林下铁皮石斛出芽率无显著差异,而茎杆增长量是大棚栽培的68.0%;林下金线莲成活率比大棚种植金线莲成活率低10.9%,但折干率显著高于大棚种植。林下种植药材与大棚栽培相比产量偏低,但病虫害发生少,投入产出比高于大棚栽培。开展林下中药材复合栽培,可将林地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林、农复合经营体系,"铁皮石斛+金线莲+黄精"的林下中药材立体套种模式,可对淳安县林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相似文献   

4.
以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为试验材料,研究8种栽培基质对金线莲成活率、生长状况、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基质可明显影响金线莲的成活率,活苔藓为基质栽培的金线莲成活率相对最高,为82.67%;堆沤发酵后的木糠为基质栽培的金线莲,其成活率较高,为81.66%,其茎长、茎粗、叶片数、干质量相对最大或最多,分别为100.59 mm、2.32 mm、5.60张、0.149 g,其根长、根数、鲜质量、总黄酮含量、多糖含量等指标表现也相对较好,分别为30.18 mm、2.92条、1.16 g、3.37 mg/g、124.25 mg/g。因此,堆沤发酵后的木糠是最适合金线莲栽培的基质。  相似文献   

5.
以金线莲植株为材料,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不同种源、栽培模式、栽培时间及不同组织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金线莲多糖含量的大小为:阔叶林林下栽培苗繁殖瓶苗大棚栽培苗,以林下栽培3个月的多糖含量最高;不同栽培时间金线莲各组织的多糖含量不同,处于蕾期、花期的金线莲,其根部的多糖含量最高,其他时期则以茎、叶的多糖含量高;栽培3个月时,多倍体金线莲的多糖含量为6.12%,水培金线莲的多糖含量达13.26%.多倍体和水培金线莲可用于多糖的提取与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云南省3个主要金线莲栽培品种在云南省的生长状况和主要药用成分。[方法]使用K4基质在林下种植培育5个月后,通过对3个金线莲品种的粗多糖、总黄酮和氨基酸含量等内含物的测定和植株干重、鲜重、折干率等形态指标的测定,分析3个品种的生长状态。[结果]3个品种的粗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氨基酸含量、干重、鲜重和折干率等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滇越金线兰是云南本地种,植株形态高大、产量高,总黄酮和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2个福建品种。[结论]滇越金线兰是云南省人工种植首选的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桉树(Eucalyptus spp.)林套种的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e Hayata)和自然生长的草豆蔻为研究对象,测定草豆蔻营养器官(根、茎、叶)中总黄酮、多糖、总酚、总皂苷含量和折干率。结果表明,自然生长的草豆蔻整株折干率是桉树林套种的1.11倍;草豆蔻的总黄酮含量为10.27~32.13 mg/g,其中桉树林套种的草豆蔻叶总黄酮含量最高,达32.13 mg/g;草豆蔻多糖含量为21.50~37.28 mg/g,自然生长条件下草豆蔻整株多糖含量是桉树林套种的1.15倍;桉树林套种条件下草豆蔻整株总酚含量是自然生长条件下草豆蔻总酚含量的2.10倍;桉树林套种条件下草豆蔻整株总皂苷含量是自然生长条件下草豆蔻整株总皂苷含量的1.25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桉树林套种条件下草豆蔻的营养器官综合得分和排名均高于自然生长。综上,2种种植模式下草豆蔻营养器官的药用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且桉树林套种条件下草豆蔻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8.
不同肥料处理对金线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金线莲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金线莲的生长状态、生长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培苗定植1个月后,开始喷施花多多1号肥1 000倍液,春秋季每10d喷施1次,夏冬季每月喷施1次,植株生长良好、不易感病,生长指标综合表现最好,12个月栽培期植株的成活率为86.0%、鲜重增长率为138.1%、干重为279mg、折干率为11.2%;适宜的肥料处理有利于改善金线莲生长状态,提高生长量和干物质含量,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温度对金线兰新鲜植株进行烘干处理,并进行品质特征、折干率、总黄酮和多糖含量的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烘干温度处理后,金线兰植株的颜色、外形和香气滋味有差异;折干率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烘干温度的总黄酮与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60℃处理的多糖与总黄酮含量最高,100℃恒定高温烘干的干样二者含量最低。高温杀青后于低温下烘干其折干率、多糖与总黄酮含量都降低。综合金线兰的品质特性、折干率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建议金线兰适宜的烘干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地区松杉灵芝栽培基质有木屑、段木,栽培方式有大棚栽培、仿野生林下栽培。本试验采用蒽酮-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吉林地区不同基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松杉灵芝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段木基质仿野生林下栽培松杉灵芝5个样品多糖含量依次为1.03%、0.77%、0.92%,0.86%,0.91%,野生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为0.86%,木屑基质大棚栽培的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为0.80%,段木基质大棚栽培的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为0.92%,1.03%;木屑基质大棚栽培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低于段木基质大棚栽培松杉灵芝多糖含量;段木基质仿野生林下或大棚栽培得到的松杉灵芝多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在金线莲栽培基质中腐熟花生壳代替腐熟松树皮的可行性。[方法]以金线莲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以农富康秸秆发酵剂发酵花生壳+泥炭土(1∶1)为栽培基质的金线莲生长最好,其成活率、生物产量最高。[结论]在栽培基质配方为花生壳+泥炭土(1∶1)情况下,自然风干花生壳不能用于金线莲栽培,自然条件下腐熟花生壳可用于金线莲栽培,选用适宜发酵菌剂发酵花生壳用于金线莲栽培,能达到更好的栽培效果,完全可以替代腐熟松树皮用于金线莲栽培。  相似文献   

12.
金线莲组织培养及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野生金线莲为外植体,在基本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激素组合,进行芽丛诱导、继代培养、芽分化和根诱导试验。结果表明,M 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6-BA 1.0m g/L、NAA 0.1m g/L和ZT 0.02m g/L,芽丛的诱导率最高为95.92%;在营养体分化期间,低浓度的激素组合有利于促进芽径增粗和茎、叶的分化。在对不同来源金线莲全草进行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分析中发现组培瓶苗植株的含水量、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而灰分和总糖分含量则以野生植株的最高,说明不同生长条件对金线莲营养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筛选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并探讨不同基质对移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1.0 mg·L-16-BA+1.5 mg·L-1NAA+150 g·L-1土豆+3%蔗糖+0.65%琼脂+0.15%活性炭为最佳一次性成苗培养基配方;经120 d培养即可获得生长、生根同步完成的组培瓶苗,具有长势一致(株高5~7 cm),茎节多且粗(茎粗1.19 cm),根系发达(每株2~3条根)等优势;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碎松树皮=1∶1(体积比),移栽苗成活率(92%)最高,长势最好,植株增高(1.53 cm)、增重(0.43 g)均达到最大,折干率(13.31%)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组培幼苗为材料,比较自然栽种条件下5种基质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鼎湖山金线兰人工种植的适生条件。[结果]泥炭土-珍珠岩(4∶1,V/V)或泥炭土-沙子-木屑(3∶1∶1,V/V/V)混合基质适宜于金线兰的生长,幼苗成活率达到97.6%~94.3%,植株高度、单株叶片数和叶质量状况良好。结合试验地小环境自然气候变化情况,初步得出鼎湖山金线兰栽培适温为23~28℃,相对湿度在90%左右,适生pH约为4.75,栽培时设置遮阳网,基质不宜过湿。[结论]该试验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鼎湖山金线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有机基质配方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有机基质栽培技术是解决耕地面积不足,土壤退化等问题的有效方法。试验以“长剑”辣椒(Capsicum annuum L. vs ‘Changjian’)为材料,腐熟的牛粪、鸡粪、小麦秸秆复配草炭、蛭石、河沙制成6种配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生理特性、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出符合辣椒养分需求规律,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专用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配方T6(牛粪∶小麦秸秆∶鸡粪∶河沙∶蛭石=3.5∶2.5∶0.5∶2∶1.5)植株叶片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较高,分别为5.33%、4.31%、0.702 4 mg/g;产量为89.66 t/hm2,且较T1、T2、T3、T4、T5处理高4.9%、0.8%、2.7%、5.5%、11.7%,单株产量和单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据主成分分析,T6配方基质主成分得分最高。综上所述,T6处理下辣椒植株健壮、叶片光合作用强、品质优良、产量高,是适宜辣椒栽培的优良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金线莲组培快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产地金线莲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通过不同培养基配方的筛选,建立不同产地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金线莲最佳初代培养基分别是,福建永安产地为MS+2.0 mg/L 6-BA+0.2 mg/L NAA+1.0 mg/L KT,台湾南投产地为MS +3.0 mg/L 6-BA+0.2 mg/L NAA+1.0 mg/L KT,广西玉林产地为MS+4.0 mg/L 6-BA+0.2 mg/L NAA+1.0 mg/L KT;最佳继代培养基分别是,福建永安产地为MS+2.0 mg/L 6-BA +0.2 mg/L NAA,台湾南投产地为MS+3.0 mg/L 6-BA +0.3 mg/L NAA,广西玉林产地为MS +2.0 mg/L 6-BA+0.2 mg/L NAA;在壮苗培养阶段,使用外源添加物蛋白胨后,不同产地金线莲外植体苗的生长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最佳生根培养基分别是,福建永安产地为1/2MS +1.5 mg/L NAA +0.5 mg/L IBA+2.0 mg/L ABT1,台湾南投产地为1/2MS +0.5 mg/L NAA+0.5 mg/L IBA,广西玉林产地为1/2MS +0.5 mg/L NAA+1.0 mg/L IBA+1.0 mg/L ABT1,同时添加1.5 g/L Ac;炼苗移栽基质V (蛭石)∶V(泥炭土)=1∶1,移栽生根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6月龄棚栽不同种源金线兰及近缘种的农艺性状、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金线兰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对照种福建金线兰百株鲜重和百株干重均最高,分别达284.75、45.885g;来源于广西百色的金线兰多糖含量最高,含量达169.61mg·g~(-1) DW,比对照种增加36.56%;来源于福建省沙县南阳乡竹山村的金线兰(7号)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达9.18mg·g~(-1) DW,比对照种增加34.74%。台湾银线兰多糖含量低于金线兰和野生齿唇兰,总黄酮含量高于野生齿唇兰,并与对照种福建金线兰相当;来源于福建沙县南阳乡竹山村的金线兰叶脉无线种(7号)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对金线莲的组培快繁和林下仿野生栽培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栽培基质、覆盖稻草和避雨措施对金线莲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和避雨措施对林下栽培金线莲成活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覆盖稻草对金线莲成活率影响不显著;栽培基质对林下栽培金线莲鲜重和茎长的影响显著(P0.05),避雨措施和覆盖稻草对金线莲的鲜重和茎长无显著影响。金线莲林下栽培的有效措施是基质选用药渣,在基质上铺一层稻草和进行避雨栽培。  相似文献   

19.
苹果皮渣中酚类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漂烫和干燥的预处理方法处理新鲜苹果渣;并且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干燥果渣中的酚类。分别以酚酶活力为测定指标,确定了最佳的灭酶漂烫时间;以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为测定指标,确定了相应的干燥温度、提取剂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苹果皮渣漂烫处理10 s,采用80℃(0.8 MPa)干燥、用80%的冷丙酮提取,每克干重提取的总酚为13.07 mg,类黄酮3.59 mg,黄烷醇1.37 mg,抗氧化活性抑制率达66.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