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WL-525HQ苜蓿(极不抗寒)和肇东苜蓿(抗寒)两种紫花苜蓿为试材,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其根颈中细胞膜脂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苜蓿根颈中细胞膜脂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及其和苜蓿品种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苜蓿根颈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的提高,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脂肪酸不饱和度与IUFA值均较高,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且这两个指标与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脂肪酸不饱和度与IUFA可作为评价苜蓿抗寒性的生理指标;另外,亚油酸(18∶2)含量与苜蓿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棕榈酸(16∶0)含量与苜蓿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棕榈酸与亚油酸可作为苜蓿抗寒指示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瓜种子脂肪酸含量、种类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方法]对15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处理14 d,对黄瓜的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供试黄瓜种子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结果]黄瓜种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16∶0)、棕榈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与其耐寒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耐寒指数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种子含油量I、UFA(不饱和度)达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棕榈烯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相关系数很小,各材料的油酸含量基本相同。[结论]黄瓜的亚油酸、亚麻酸、种子含油量I、UFA与黄瓜的耐低温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苹果膜脂脂肪酸与冻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枝条皮部所含膜脂脂肪酸的种类相同,主要有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和软脂酸(16∶0),其次是油酸(18∶1)和硬脂酸(18∶0);但不同品种脂肪酸种类配比各异.各种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比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饱和度高的脂肪酸(18∶2和18∶3)在冷凉和寒冷的季节中明显高于温暖季节,而饱和脂肪酸(16∶0和18∶0)和饱和度低的脂肪酸(18∶1)则与此完全相反.另外,不饱和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含量与苹果的冻害级别(抗寒力)显著相关,因此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比含量可以作为抗寒力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干旱条件下山楂线粒体膜脂中棕榈酸和油酸含量减少,亚麻酸含量增多,从总脂肪酸看,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多。脂肪酸不饱和系数增大。叶绿体膜脂肪酸中,棕榈酸在干旱时的变化规律与线粒体膜棕榈酸的变化相同,随干旱而减少,油酸含量在轻度干旱时减少,严重干旱时增多,亚麻酸含量变化不大,干旱时叶绿体膜脂肪酸不饱和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热空气处理对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及其与脂氧合酶(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后‘檀香’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 cv. Tanxiang]果实38℃热空气处理30 min,采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1)℃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橄榄果实冷害指数和细胞膜透性,果皮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结果】与对照果实比,38℃热空气处理30 min降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和果皮LOX活性,提高果皮棕榈油酸(C16: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抑制果皮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结论】热空气处理通过降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LOX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维持较高的膜脂脂肪酸不饱和程度,从而增强橄榄果实抗冷性、减轻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下钙对草莓叶片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盆栽条件下用150mmol/LNaCl溶液处理达塞莱克特草莓植株,研究了10mmol/LCaCl2对叶片膜脂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5d时,缺钙和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TFP)处理减少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烯酸和亚麻酸)的积累量,阻碍棕榈酸和硬脂酸的脱饱和反应,抑制膜脂不饱和度的增加;而加钙处理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表明钙提高植株的耐盐性。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缓解盐害的效应大于其他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以2种常绿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Lin)Ant.)为材料,测定叶绿体膜脂脂肪酸组分及膜功能蛋白活力的季节变化,比较分析2种植物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和圆柏叶绿体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18∶2)、亚麻酸(18∶3)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饱和脂肪酸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K~+Na~+-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也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抗寒性强的祁连圆柏叶绿体膜脂中亚麻酸含量显著低于抗寒性弱的圆柏,而其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圆柏.可见,季节性变化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有利于圆柏属植物抗寒性增强,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低并不是物种间抗寒性强弱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程  董文倩  郑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3-10305
[目的]探究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进一步研究油松针叶耐严寒酷暑生理特性的机制。[方法]以1年生油松针叶为试材,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采样,并结合温度胁迫处理,定量分析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测定油松针叶细胞膜透性。[结果]①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种类有:硬脂酸(18∶0)、棕榈酸(16∶0)、十四烷酸(14∶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其中,棕榈酸占饱和脂肪酸的71.00%,亚麻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75.40%;②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冬季最高,为61.19%,春季开始减少,夏季最低,仅51.78%;③与对照相比,-18℃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7.60%,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上升了26.35;30℃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0.8%,IUFA下降了8.39。[结论]油松针叶细胞膜IUFA与温度有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R2=0.9889。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番茄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的组成与其抗旱性的关系,以野生型(WT)和转正义LeFAD7基因株系T(+)-12为试材,测定了番茄叶片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干旱胁迫后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中亚麻酸(18∶3)含量升高,亚油酸(18∶2)含量下降,导致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升高。与WT相比,干旱胁迫下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速率(Pn)下降程度较小,并能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的增加提高了番茄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邓恩桉不同优良个体膜透性、SOD酶活性与膜脂肪酸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林木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是个体抗寒性指标,不同优良个体IUFA的变化为187.02~231.68。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个体SOD酶活性的变化在拐点前,随着胁迫加剧而上升,拐点后急剧下降。膜透性表现为电导率变化,在拐点前随着胁迫加剧而迅速加大,出现拐点后缓慢上升,个体抗寒性越差,出现拐点越早。应用上述3种方法探讨林木抗寒性发现,林木在低温胁迫过程中,SOD酶活性与电导率变化有基本一致的拐点值,SOD酶活性变化的拐点最低温度可确定为个体低温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综述小麦抗寒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分子机制,主要包括氨基酸、可溶性糖、脂肪酸、膜保护酶、内源激素、抗寒基因及抗寒蛋白的变化;概括了提高小麦抗寒性的具体措施,如栽培方面进行抗寒锻炼并合理施肥、通过分子杂交培育抗寒新品种,引种驯化及外源化学物质处理;并对小麦抗寒育种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质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低温锻炼期不同光周期处理对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uosum L.)枝条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影响,探究抗冻性与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关系,阐明抗冻性形成生理生态机制。文章以3年生笃斯越橘苗为材料,将苗木分别置于4℃低温下短日照(10 h)和长日照(14 h)人工环境,处理21 d后测定枝条相对电导率、脂肪酸、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低温和短日照共同作用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硬脂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抗冻性有关。低温锻炼期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主要与低温诱导作用有关,受光周期影响较小。低温锻炼期短日照处理对淀粉积累诱导作用显著高于长日照。低温锻炼期温度对笃斯越橘抗冻性起主要作用;短光周期可提高低温锻炼效果,主要与脂肪酸不饱和度提高及淀粉含量增加有关。研究揭示笃斯越橘抗冻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为越橘属植物抗寒栽培、种质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龙眼、荔枝耐寒性不同的品种,其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不同.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龙眼品种红核子等为81.74%—83.37%,荔枝品种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为77.0%—79.67%,比耐寒性弱的品种高;不饱和指数(IUFA)亦大,龙眼(红核子、油潭本)、荔枝(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分别为221.12—226.34和212.97—221.45.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的比值差异显著,龙眼耐寒性较强的红核子等为2.4833—2.6766,耐寒性中等的赤壳硬枝等为1.3055—2.1283,耐寒性较弱的乌龙岭等为0.9084—1.0578;荔枝耐寒性较强的陈紫等品种为4.4833—4.6464,耐寒性中等的糯米糍等品种为3.2379—3.8213,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等品种为2.6153—2.9614.这可作为鉴别品种间耐寒性差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地区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播种深度下冬小麦的抗寒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弱的品种细胞质膜透性和MAD含量低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SOD活性、Pro含量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4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POD活性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即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小麦的抗寒性最强。从4个小麦品种SOD活性的变化看,京冬841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 Agardh)是蔷薇科(Rosaceae)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80余种,我国有8属100多种。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最原始的属,我国约有70余种,是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绣线菊属植物花色艳丽,叶型多样,耐旱、耐寒,而繁殖技术简便易新行,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冷等离子体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杀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灭菌技术,冷等离子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探讨冷等离子体对细菌细胞膜的破坏效果,阐述其抗菌机制,为冷等离子体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为试验菌株,研究冷等离子体处理对LM形态和胞内物质的影响,阐述LM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冷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测定细胞膜脂肪酸含量和类型的变化,比较8-苯胺-1-萘磺酸荧光强度的改变,反映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碘化丙啶荧光、电导率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观察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最后,通过检测胞内活性氧和活性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阐明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造成的氧化损伤。【结果】冷等离子体处理后,LM细胞膜表面观察到破损变形的结构,胞内蛋白质和DNA分别下降了68 mg?mL-1和14 μg?mL -1,证明冷等离子体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冷等离子体处理使LM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40.17%上升至53.91%,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53.68%下降到41.57%,8-苯胺-1-萘磺酸荧光强度从8.99下降到3.73,说明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此外,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碘化丙啶可以透过细胞膜,与胞内遗传物质结合发出红色荧光,电导率由0.15 mS?cm-1上升至0.33 mS?cm-1,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OD420nm从0.274提高至0.683,说明LM细胞膜通透性提高。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和荧光强度的变化说明,冷等离子体刺激细胞膜上ROS的产生,因此对细胞膜造成了氧化损伤。qRT-PCR结果显示冷等离子体处理下调了perRrec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43.29%和52.71%,而sigB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了89.42%,揭示冷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微生物在基因层面的氧化应激和调控机制。【结论】冷等离子体的活性基团通过对细胞膜的作用,破坏LM的细胞活性,起到了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植物低温胁迫适应性应答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低温胁迫适应性应答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温诱导蛋白、低温转录因子、低温信号转导、不饱和脂肪酸酶.以及低温次级氧胁迫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