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鸡胚法氏囊原代细胞培养鸡IBD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用鸡胚法氏囊奈代细胞传代,增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均不同程度地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细胞毒回归鸡试验证实,IBDVH株组织感毒适应于鸡胚法氏囊细胞,并随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增殖能力增强,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2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比较了IBDV在鸡胚法氏囊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能力的差异,讨论了培养基PH值,小牛血清浓度对鸡胚法氏囊细胞培  相似文献   

2.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4.
以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FPV-VP2,该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体内均能稳定产生子代病毒,经翅皮下5×105PFU/羽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4周以100LD50/羽IBDV超强毒株G株攻毒,获得了5/6的保护,但不能有效预防临床发病及法氏囊受损萎缩。实验结果证明了VP2是IBDV的宿主保护性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能在IBDV的免疫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IBDV重组病毒疫苗研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HV-IBDV)通过鸡胚连续传代适应于鸡胚,鸡胚适应的HV-IBDV成功地在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上生长,表现致细胞病变作用,鸡胚-细胞适应株对实验感染雏鸡的致病性大大降低,无一只死亡,法氏囊病变与标准株的相似,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细胞培养适应与标准株的抗原性有差异,免疫学试验表明,适应株免疫鸡后,对HV-IBDV强毒感染有很好保护作用,特别是免疫接种后3天攻强毒,适  相似文献   

6.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7.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法氏囊组织直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2-15代后,均能不同程度产生细胞病变效应,并通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理化特性测定等试验证实七株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此基础上将7个浙江地芡的IBDV野毒株,1个四川地区的IBDV野毒株和2个疫苗毒株经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五个亚型毒株或变异株。  相似文献   

8.
应用鸡胚培养、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与鉴定了来自河南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鸡群He1、He2、和He3三株IBDV毒株。鸡胚传代试验表明,He1和He2株连续传代到第4代出现规律性死亡和IBD病变,而He3株在第1代时鸡胚即全部死亡,且出现IBD典型鸡胚病变。He1、He2和He3毒株对易感鸡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病死率分别为20%、10%和40%,多数为弱毒株。免疫保护试验证明,用常规的IBDV血清I型病毒株B2疫苗对He1、He2和He3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0%、0%和10%。未死亡扑杀的免疫试验鸡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表明I型毒株疫苗对IBD基本上无免疫保护作用。所分离的毒株可能是IBDV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9.
适应Vero细胞传染性腔上囊病毒(IBDV)X毒株,通过对鸡胚的致死作用、病理变化的结果表明,IBDV X毒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后,各试验代次毒株均能适应鸡胚,并引起鸡胚死亡,对鸡胚的致病性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
四群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免疫的鸡群,在爆发IBD期间,采集有肉眼病变的法氏囊组织,匀浆后攻击IBD易感鸡。结果表明NH914为IBDV强毒。HN914以鸡胚和细胞上传了4代,将鸡胚2代毒回归易感伊莎鸡,可引起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1.
以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FPV-VP2,该病毒性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体内均能稳定产生子代病毒,经翅皮下5×10^5PFU/羽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4周以100LD50/羽IBDV超强毒株G株攻毒,获得了5/6的保护,但不能有效预防临床发病及法氏囊受损萎缩,实验结果证明了VP2是IBDV的宿主保护性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能在IBDV  相似文献   

12.
在制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单克隆抗体前 ,首先要提纯IBDV抗原 ,然后才能免疫BALB/c小鼠 ,检测和筛选阳性孔 ,克隆阳性孔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本实验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超滤膜超滤浓缩法提纯IBDV ,并以纯化抗原免疫BALB/c小鼠 ,成功地制备出抗IBDV单克隆抗体。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IBDVD78、NDV、IBV和MDV均由哈兽研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 ;SPF鸡胚 ,购自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1.2 鸡胚成纤维原代细胞制备按Hanson[1] 等描述方法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1.3 病毒繁殖将…  相似文献   

13.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鸡胚组织毒或法氏囊组织毒直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盲传3~13代后。能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含65℃灭能30分钟的犊牛血清的细胞生长液制备的CEF上传代,比在含有56℃灭能的犊牛血清的生长液制备的CEF上传代能早3~5代出现CPE,而得到适应;鸡胚高代毒比鸡胚低代毒更易适应CEF;法氏囊组织毒和鸡胚低代毒对适应CEF的进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ero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在Vero细胞上增殖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IBDV在Vero细胞上敏感性有所提高;降低轿清含量,中性pH环境,适当高的细胞密度有利于IBDV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不同接种途径对IBDV致死鸡胚时间的影响张雅坤胥桂华辽宁省益康生物制品厂辽阳111000收稿日期:1997-03-24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可通过鸡胚增殖,其接种途径可采用绒毛尿囊膜(CAM)接种和尿囊腔(CA)接种。根据我厂生产IBD苗的...  相似文献   

16.
巢式PCR快速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经鸡胚增殖后,直接用尿囊液提取RNA后反转录成cDNA,用IBV基因3’端的UTR1-/UTR2+和UTR3-/UTR4+两对引物进行巢式PCR,所检测的4个IBV标准参考株和16个IBV野毒株均得到了预期的174bp大小的片段,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及正常鸡胚尿囊液经同样处理没有可见片段出现。本试验不需纯化册毒只需05ml病毒尿囊液即可在24小时内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这表明与其它IBV鉴定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适应于Vero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6个省市(广东、巾东、河北、辽宁、、新疆和北京)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Vero细胞上盲传3~4代,均能不同程度的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选用具有广谱性的抗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IBI)V-McAb)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显色技术(APAAP)的方法对7株分离毒的Vero第8代细胞进行鉴定,又用逆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7株分离毒的第14代Vero细胞毒进行进一步证实,结果表明这7株IBD囊毒均适应于Vero细胞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将组织毒直接适应于Vero传代细胞上。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弱毒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3个变异野毒株JD1、JD2、HB)和2个经验血清型1毒株、SC)直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传代,均能不同程度地产生细胞病毒效应(CPE)。将5个毒株21代细胞毒连续回归鸡体5代,除JD1外,其余毒株均能不同程度导致法氏囊病谱。HZ141、JD136、SC38、JD237、NB38代细胞毒在鸡体内回归5代,均未见法氏囊的眼观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囊指数保持稳定,说明HZ1、SC、JD1、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Vero细胞弱毒疫苗(VCV-901)兔疫鸡的抗体检测马兴树(河北邯郸农专牧医系)近年来,国内外养鸡生产者对鸡传染性囊病(IBD)的防制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对IBD的疫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IBD弱毒疫苗的生产均由鸡胚或鸡胚细胞制备...  相似文献   

20.
检测了4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血清I型野外株和1株血清I型参考标准株凝集鸡末梢血中淋巴细胞的能力,所有5株毒均可凝集鸡淋巴细胞,血清I型抗IBDV血清不能抑制凝集作用。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IBDV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