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奶牛产后气虚血瘀证与血浆SOD、MDA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产后健康奶牛18例和产后气虚血瘀证奶牛9例,于产后1、2、4、7、10、15、30d采血分离血浆,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血浆SOD活性组内比较产后健康组整个检测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差显不显著(P>0.05);气虚血瘀证组产后15、30d极显著高于产后1、2d(P<0.01),显著高于产后4d(P<0.05);产后7、10d显著高于产后1、2d(P<0.05)。组间比较气虚血瘀证组产后1、2、4d显著低于同时间产后健康组(P<0.01或P<0.05)。血浆MDA含量组内比较产后健康组整个检测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差异不显著(P>0.05);气虚血瘀证组产后1d极显著高于产后10、15、30d(P<0.01),显著高于7d(P<0.05);产后1、2、4、7d显著高于产后15、30d(P<0.05)。组间比较气虚血瘀证组产后1、2、4、7d极显著高于同时间产后健康组(P<0.01)。结果初步表明,SOD、MDA的变化参与了产后气虚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5头奶牛产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变化。结果发现 ,分娩后早期 ,奶牛子宫内膜部分破损 ,与破损部位相邻的细胞在产后 1周内相继脱落 ;未破损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纤毛和微绒毛形状不整、数量减少。产后2周 ,基底细胞开始生长 ,至产后 4 5 d时生长完成 ;产后 4周 ,内膜破损区域缩小 ,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和微绒毛形状规则、数量增加 ;产后 4 5 d,偶见上皮细胞缺失 ;至产后 6 0 d,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完整、排列有序、被覆纤毛和微绒毛。上述结果表明 ,奶牛子宫内膜在分娩后 6 0 d内完成修复。  相似文献   

3.
提高产后奶牛配种受胎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奶牛的自然繁殖周期规律,总结了青岛地区部分奶牛场产后奶牛繁殖管理经验。就如何提高产后奶牛配种受胎率,提出加强产前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具有良好体况;加强产后饲养管理,积极防治产后疾病;认真做好产后奶牛配种和妊娠保胎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言 在奶牛生产中,产后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估计,我国奶牛中不孕牛占25%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牛奶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影响母牛产后发情因素及规律,不断提高产后发情率和受胎率是奶牛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对影响奶牛产后发情诸因素进行了调查,供奶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头胎奶牛与经产奶牛在围产阶段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临床健康的头胎和经产奶牛各10头,在同等条件下饲喂全混合日粮,于预产期前7、4、2、1 d及产后0、1、2、4、7、14 d晨喂前尾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糖、甘油三酯和血钙浓度,产后11~40 d记录产奶量,于产后第30天采集乳样,测定乳成分和体细胞数。结果显示,头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清甘油三酯、乳脂、乳蛋白、乳糖和乳干物质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产牛产后日均产奶量和乳体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头胎牛(P<0.05);在分娩前第4天和分娩后第2、4天时,头胎牛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但在分娩时,头胎牛血糖浓度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头胎牛在产前第1、2天、分娩当天及产后第2天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气虚血淤的初步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认为,产时亡血伤津,元气受损;产后余血未尽,致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既产后“气虚血淤”。目前,中医专家已对产后“气虚血淤”理论进行研究并得到证实[1~2]而中兽医对母畜产后“气虚血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奶牛产后血液流变和生化...  相似文献   

7.
产后正常奶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产后时期正常奶牛子宫内细菌的数量变化、种类及细菌与子宫复旧的关系。实验发现 ,产后第 2 ,7,14,2 4d子宫内细菌平均数量为 (1.91±0 .44 )× 10 5,(3.93± 1.6 1)× 10 6,(3.40± 0 .94)× 10 3 ,(2 .49± 2 .92 )× 10 2 个/mg子宫样品 ,而产后 39d时子宫内细菌数量均小于 1× 10个 /mg子宫样品 ;共分离到细菌 5 7株 ,其中葡萄球菌 2 4株 (占 42 .1% )、大肠杆菌 11株 (占 19.3% )、链球菌 7株 (占 12 .3% )、芽孢杆菌 8株 (占 14% )及微球菌 7株 (占 12 .3% ) ;经直肠检查在产后 39d时所有受试牛均完成了子宫复旧。结果表明 :细菌从分娩前的无菌状态增加到最高点较迅速 ,约 7d左右 ,而下降比较缓慢 ,到复旧完成 (39d)时 ,才接近于无菌状态 ;产后奶牛子宫内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芽胞杆菌和微球菌 ;产后子宫内一定数量的细菌对子宫复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揭示围产期奶牛血清代谢物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临床健康经产奶牛 20 头,分别于产前 14、7 d 及产后 0、7、14 d 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等代谢物浓度和胰岛素、生长激素、脂联素和瘦素等激素水平,并根据相应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当天的血糖浓度较高,而后逐步恢复至产前水平;奶牛分娩后甘油三酯浓度下降,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在产前 14 d 至产后 7 d 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产前 7 d 时的生长激素浓度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脂联素浓度在整个试验期无显著变化;瘦素水平在产前 7 d 和产后 0 d升高(P<0.01),但产后 7 d 时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分娩当天显著降低,随后逐步恢复。结果表明,奶牛产后体脂动员明显,可能与生长激素、瘦素等激素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9.
缺乳症是指奶牛在产后泌乳很少或完全无乳。本病常见于初产或产后体质虚弱的奶牛。 病因病理:妊娠期营养不良,体质消瘦,气血亏虚,因乳是由血所化生,血少则不能生乳;或配种过早、生长发育不良、乳腺功能不全,产后不能化乳;或产后外感风寒,血凝气滞,乳房肿胀,可引起缺乳。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药增乳Ⅰ号进行了产后调理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羊草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受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GOT、ALP、钙、磷和血糖浓度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该方剂能够改善产后奶牛体况,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对预防多种产后疾病具有一定意义,适宜于奶牛产后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生化汤加减在奶牛产后疾病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汤系傅青主妇科名方 ;由当归、川芎、炮姜、桃仁、炙甘草五味中草药组成。该方具有温经通脉 ,活血祛瘀之功效。近年来笔者在兽医临床中随症加减用于治疗奶牛产后气、血虚弱所致的缺乳和胎衣不下 ,产后血瘀引起的发热和恶露不尽等病症均收到治愈效果。并对产后子宫病和子宫净化可起预防效果。1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治愈62例。胎衣不下多因饲养管理和饲草 ,饲料搭配不当 ,导致畜体体质虚弱 ,正气不足 ,加之产时耗气伤血 ,劳力伤脾 ,使子宫收缩无力所致。治则以补气养血、温经行滞、祛瘀为主。病例 :1997年8月 ,我场242号奶牛产后胎…  相似文献   

12.
冀贞阳 《北方牧业》2006,(22):24-24
<正> 近期,由于"奶牛围产期饲喂阴离子"措施的兴起,苜蓿又增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笔者特就此作一阐述,以便养殖者更好的了解苜蓿的营养效果。1 从奶牛产后低血钙症说起1.1 分娩和泌乳使奶牛的血钙平衡发生紊乱,奶牛产后,每分泌10千克初乳,需耗钙23克,这相当于奶牛血钙储存量的9倍,因而分娩后的奶牛有67%发生低血钙症。1.2 奶牛产后低血钙症的危害:可诱发许多产后疾病,如胎衣滞留、产后瘫痪、酮病、泌乳减少、子宫炎、乳房炎、真胃变位、胎次减少等。  相似文献   

13.
产后瘫痪是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病因复杂,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使高产奶牛被迫淘汰,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从营养缺乏、产道损伤、产后消化不良综合征、心包创伤、产后感染、产后出血等方面叙述了产后瘫痪综合征的致病原因,阐述了其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综合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选取干奶前期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肌注科特壮,同时饲喂拜舒康;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不饲喂拜舒康。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动物在产后血液平均酮体水平、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发病率上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动物的胎衣不下、子宫炎、产后瘫痪发病率及淘汰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动物产后20d和30d时的子宫复旧状况好于对照组。说明科特壮和拜舒康组合应用对产后牛酮体水平升高及繁殖问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奶牛围产期的内分泌变化规律,对48头围产期奶牛经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液中的T3、T4、GH、INS、BGP、CT的含量,总结内分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血浆T3表现为分娩前明显升高;T4在临产前两周及产后两周数值降到最低;GH在产前一个月左右缓缓上升,产后突然下降,之后在泌乳期间又开始逐渐上升;INS也表现为产前逐渐上升,在奶牛分娩的应激下陡然下降,分娩后缓缓升高,但总体水平仍低于产前;BGP和CT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都是产前稳定在较高水平,产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调查试验在黑龙江省某两个集约化牛场(A场、B场)进行,每场分别在产前10 d~分娩当天(0 d)、产后30~50 d、60~80 d各选取8头,产后10~20 d选取16头,共80头奶牛,测定血中维生素E(VE)、维生素C(VC)、维生素A(VA)、硒(Se)、锌(Zn)和铜(Cu)的含量。结果显示:A场VE、VC、VA、Se、Zn和Cu的缺乏率分别为50.0%、5.0%、20.0%、12.5%、27.5%、10.0%;B场的缺乏率分别为47.5%、0%、10.0%、12.5%、25.0%、10.0%。两场VE均在产后10~20 d缺乏率最高;A场在产后10~20 d时Zn和Cu的缺乏率达到最高,VA、Se和VC在产前10~0 d和产后10~20 d缺乏率最高;B场的Zn和Se在产后10~20 d和60~80 d缺乏率最高,Cu在产后30~50 d缺乏率最高,VA在产前10~0 d缺乏率最高。试验表明:两个牛场奶牛在围产期和泌乳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VE、VA、Se、Zn和Cu缺乏,产后10~20 d缺乏率最高。因此,牛场应在围产期和泌乳早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旨在研究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反应。选择年龄、胎次、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牛30头,产前21 d设为围产前期组,产后21 d设为围产后期组。选择14头奶牛分别在产前7 d和产后14 d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细菌菌群。结果表明:1)与围产前期相比,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的pH和乙酸/丙酸降低(P<0.01),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提高(P<0.01);2)门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属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普雷沃氏菌属_7、毛螺旋菌科NK3A20群、琥珀酸弧菌科UCG-001和Shuttleworthia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属、克里斯滕森菌R-7群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产乙酸糖发酵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属和丁酸弧菌属_2相对丰度均低...  相似文献   

19.
奶牛不孕症严重影响乳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发展乳业生产的需要和祖国医学的特点,我们应用中草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促进产后母牛子宫复旧。试验组80头牛,对照组71头牛,试验组母牛发情时间较对照组提早20.17天;试验组母牛在产后100天内的受胎率为60%(45/75);对照组100天内的受胎率为40.6%(28/69),两者差异显著(P<0.05)。应用复方仙阳汤治疗母牛产后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性不孕症150例,发情排卵140头,有效率为93.3%;配种受胎120头,受胎率为85.7%。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用276头高产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其中120头初产奶牛和156头经产奶牛均表现为分娩期异常或产后期异常,如难产、胎衣不下、双胎难产、早产或子宫感染。试验牛被分为处理组与对照组。处理组在产后20d间隔811连续两次皮下注射氯前列烯醇(0.4mg/次),对照组注射4.0mL灭菌生理盐水。然后观察其首次发情的时间、适合第一次人工授精的时间、首次授精妊娠率、150d妊娠率、产后的空怀天数、重复配种奶牛的比例和每头牛的授精次数。结果表明,产后应用前列腺素对产后首次发情的时间和产后首次人工授精的时间没有影响,但处理组奶牛首次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明显升高,这在头胎牛更为明显;产后应用氯前列烯醇可明显减少平均授精次数、缩短产后空怀时间、增加产后150d泌乳奶牛的妊娠率、降低产犊后重复配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