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填闲作物的种植对下茬蔬菜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红梅  曾燕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36-2337,2339
在北方连作蔬菜地休闲时期种植填闲作物(甜玉米),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下填闲作物的种植对下茬作物菠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施氮处理下填闲作物收获后,土壤中NO3-N残留量明显降低,下茬作物菠菜中硝酸盐含量和菠菜产量也随之降低.种植填闲作物前后土壤NO3-N含量(剖面0~120 cm)由1 772 kg/hm2降低到653 kg/hm2,2002年菠菜中硝酸盐含量比2001年菠菜中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2%,但同时菠菜产量也降低了81%.在优化施氮处理和经济施氮处理中填闲作物的种植对整个土壤剖面中NO3-N残留量影响较小,但对下茬作物菠菜中硝酸盐含量及产量影响较为明显,种植填闲作物前后土壤NO3-N含量由217 kg/hm2降低到124 kg/hm2,2个处理2002年菠菜中硝酸盐含量比2001年菠菜中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28%和23%,同时菠菜产量分别降低了84%和88%.从降低蔬菜地NO3-N淋失风险的角度分析,目前农民习惯采用的传统施氮处理的土壤可以利用种植填闲作物的方式降低土壤NO3-N淋失风险,但优化施氮处理和经济施氮处理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2(N240+157.5)或者冬小麦季不施氮前茬夏玉米季施氮360 kg•hm-2(N360+0)都能满足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产量、吸氮量和周年氮肥利用率相近且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夏玉米季高施氮处理,当季氮存在很大的淋洗等损失风险。【结论】夏玉米季施入的氮肥对后茬冬小麦有很强的有效性,小麦季采取节水省肥栽培,能显著减少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的NO3--N,减缓其淋洗,同时保障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生产中氮肥的合理分配应充分考虑前茬残留氮素对后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王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 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 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 63.6 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生长季氮肥的优化施用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残留无机氮量。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水稻”为对照,研究了沿江地区“大棚作物—水稻”、“牧草—水稻”种植模式下水稻氮肥的施用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氮和施氮量225 kg/hm2时,以小麦茬水稻为对照,大棚作物茬较之依次增产56.20%和10.78%,纯收益依次增加95.39%和14.49%,而牧草茬与小麦茬相比,产量和纯收益差异均不明显。大棚作物茬稻在施氮量150 kg/hm2时产量、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最高,施氮量75 kg/hm2时边际成本报酬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为最高。牧草茬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225 kg/hm2时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边际成本报酬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150 kg/hm2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3种茬口水稻不施氮时的品质差异主要在加工品质及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上,施氮量225 kg/hm2时的品质差异主要是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发展有机水稻,以红花草-有机水稻轮作培肥水田土壤肥力,研究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花草的合理种植、培肥地力提供依据.2012~2013 2年稻后茬种植红花草,过冬前分别单独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对红花草产草量、固氮根瘤菌数量、固氮根瘤菌重量的影响及种植后的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红花草前期补施氮、磷、钾,氮素对红花草的影响较大,在施氮75 kg/hm2(N 46%)时,产草量最高,固氮根瘤菌数量最多,固氮根瘤菌重量大;种植后土壤全氮变化表现为不同施氮量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磷、施钾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先降后升;土壤速效磷变化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钾各处理增幅趋势表现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变化表现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变化趋势是随肥料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在施氮150 kg/hm2(N 46%)、施磷300 kg/hm2(P205 12%)时,土壤速效钾增幅达最大;土壤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所以,种植红花草,前期适当补施氮、磷、钾,可以提高红花草产草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展有机水稻,以红花草-有机水稻轮作培肥水田土壤肥力,研究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花草的合理种植、培肥地力提供依据。2012~2013 2年稻后茬种植红花草,过冬前分别单独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对红花草产草量、固氮根瘤菌数量、固氮根瘤菌重量的影响及种植后的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红花草前期补施氮、磷、钾,氮素对红花草的影响较大,在施氮75 kg/hm~2(N 46%)时,产草量最高,固氮根瘤菌数量最多,固氮根瘤菌重量大;种植后土壤全氮变化表现为不同施氮量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磷、施钾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先降后升;土壤速效磷变化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钾各处理增幅趋势表现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变化表现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变化趋势是随肥料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在施氮150 kg/hm~2(N 46%)、施磷300 kg/hm~2(P_2O_5 12%)时,土壤速效钾增幅达最大;土壤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所以,种植红花草,前期适当补施氮、磷、钾,可以提高红花草产草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白萝卜生产系统的氮素利用与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白萝卜(Rajphanus sativus L.)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动态,并对土壤-作物体系的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白萝卜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均没有显著升高,但根块内富集的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增施氮肥对白萝卜维生素C(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白萝卜根块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当季氮肥利用率降低;当氮肥用量低于推荐施氮量(有机肥+200 kg urea-N·hm-2)时,整个白萝卜生长期,根层(0~60 cm)土壤硝态氮均处于耗竭状态.当施氮量高于推荐施氮量时,根层硝态氮下降幅度减小,并在播种30d以后呈上升趋势;土壤-作物体系中播前无机氮(Nmin)和氮肥投入是主要输入项,输出项中以土壤无机氮残留和作物吸收为主.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表观平衡值和土壤残留Nmin明显增加.系统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当地地力条件,在有机肥和磷钾肥配施的基础上,秋冬季白萝卜施氮量应控制在200 kg·hm-2以内.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氮肥量、节水、提升土壤地力,通过收集已发表结果的数据,采用元分析方法系统地探索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硝态氮与氮淋失量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常规管理下玉米(Zea mays L.)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为22.78、9.92、17.80 mg/kg,土壤平均氮淋失量分别为49.82、45.11、93.73 kg/(hm2·年),常规施氮(N)量分别为357.7、233.2、320.0 kg/hm2。常规施氮量导致的土壤氮淋失量是不施用氮肥的6.76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质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土壤表层pH、作物类型、灌溉量。这表明河套灌区常规管理下的施氮量偏高,地力随时间有降低的趋势,氮淋失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中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方法】研究前茬春小麦选用新春6号、后茬青贮玉米选用新饲玉13号作为材料,其中前茬设置4个施氮处理(即纯氮量对照0.0、240.0、360.0、480.0 kg/hm2,用代码Nw0、Nw1、Nw2和Nw3表示),后茬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对照0.0、225.0、337.5、450.0 kg/hm2,用代码Nc0、Nc1、Nc2和Nc3表示),并于前茬春小麦3个生育时期,后茬青贮玉米5个生育时期,分别取0~20、20~40和40~60 cm三个层次土样,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开花期达到峰值,青贮玉米在吐丝期达到峰值,且前茬硝态氮残留量的增加对后茬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提高的作用;前后茬0~20、20~40和40~60 cm三个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氮量(前茬360.0和480.0 kg/hm2,后茬337.5和450.0 kg/hm2)会促进土壤硝态氮向下层土移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上,前后茬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及构成因素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360.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6 713.39 t/hm2,青贮玉米在225.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88.91 t/hm2(鲜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结论】在北疆地区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下,采用前茬360.0 kg/hm2、后茬225.0 kg/hm2的施氮组合,有利于实现该种植模式的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三种施氮水平上对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未施肥大豆相比,三种不同施肥水平上间作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能力均有所降低,氮肥水平越高,下降越严重;间作条件下,大豆固氮活性的降低大于根瘤数和根瘤重,同样肥力水平下,玉米间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而与单作玉米的后茬产量差异不大。与休闲地相比,无论大豆单作还是间作,其后茬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种植大豆不是培肥地力而是消耗土壤肥力。间作大豆对玉米无促进作用,反而使玉米产量下降,对玉米植株含氮量影响不大。间作后作物总产量降低,但蛋白质产量和经济收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梁少民  李春发  张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1-6612,6626
[目的]为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泥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对生态孵化模式与传统人工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畸形率以及亲本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比传统孵化方式高32.60%,差异极显著。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幼苗成活率比传统孵化模式高22.32%。传统孵化模式和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幼苗的畸形率分别为26.50%和24.14%,差异不明显。传统孵化模式与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雌性亲本的死亡率分别为89.72%和5.91%。[结论]采用生态孵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泥鳅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减少亲本死亡率,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符合泥鳅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正大肉鸡发展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共计8批父母代黄羽肉种鸡孵化生产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汇总,对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4个繁殖性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个指标两两间均呈较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下水稻花粉粒性状与结实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对高温胁迫下汕优63及超级稻(培矮64S/9311F1)花粉活力指标与结实率进行初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在36℃高温不同时间处理下,花粉的I-KI可染率和TTC染色率与结实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处理后花粉在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柱头上的萌发率以及柱头上的花粉数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因而这3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高温胁迫下水稻花粉的育性。  相似文献   

14.
鸵鸟屠宰性能测定及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剖两只14月龄的雄性鸵鸟,可知其屠宰率煤8.28%-71.64%,产肉率为38.25%-38.98%,瘦肉率53.39%-57.04%。另外对鸵鸟肌肉的分布、相关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条件下元宝枫的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以1年生元宝枫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元宝枫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延长,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依次降低.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Pn的降低既有气孔因素又有非气孔因素的限制,严重胁迫条件下,Pn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轻度水分胁迫下,元宝枫Pn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中度胁迫下呈双峰曲线;WUE日变化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均呈双峰曲线,这既与元宝枫自身生理特性有关,同时也受控于气温、光强、相对湿度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改良半叶法测定光合速率结果的属性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改良半叶法测定光合速率的结果是真光合作用还是净光合作用的问题,从测定过程上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对该法直接测定的结果是真光合速率,而不是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新疆虫草人工发酵菌丝体进行毒理学研究。[方法]以昆明种小白鼠和Wistar大白鼠为试验动物,用新疆虫草人工发酵菌丝体样品液对其进行灌胃或腹腔注射处理,以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不注射菌丝体样品液为阴性对照,研究该菌丝体对试验动物的急性经口毒性及对动物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的影响。[结果]新疆虫草人工发酵菌丝体对大、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均大于10g/kg;该虫草人工发酵菌丝体不同剂量处理组小白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精子畸变率及大白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血液生化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各试验动物的脏器均未见与试验因素有关的病变。[结论]新疆虫草人工发酵菌丝体对大、小白鼠未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对平均始重(6.42±1.09)g的虎龙斑(Hulong grouper)进行不同频率的投喂,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率、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投喂频率对虎龙斑存活的影响较大,投喂频率对虎龙斑的摄食率(Feeding rate,FR)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末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虎龙斑的科学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几种脱胶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蚕丝的精制工艺,提高脱胶率。[方法]以N1白、杂交种和N2为材料,以蚕茧脱胶率、丝胶溶解率为考察指标,采用酶脱胶、酸脱胶和高温高压水脱胶3种工艺,探索蚕丝的最佳脱胶方法。[结果]采用酸脱胶和高温高压水脱胶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脱胶率增加;在相同时间内,3个材料的脱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N1白>杂交种>N2。采用高温高压水脱胶时,N1白、杂交种和N2的脱胶率分别为17.80%~37.80%、14.67%~35.00%和12.33%~29.67%。在pH值为7、温度为60℃的木瓜蛋白酶液、浴比为1∶50的条件下脱胶2 h,N1白、杂交种和N2的脱胶率分别为18.50%、14.85%和12.50%。[结论]高温高压水脱胶工艺的脱胶率最高,此法由于无化学品引入,是获得纯净的丝素、丝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生态系统中行道树的生态效应,为校园绿化提供理论指导。以延安大学校园内两种行道树为研究对象,以该校先锋广场水泥地为对照,定点定时地观测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湿度,分析比较行道树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与裸露的广场相比,3条道路的行道树均有明显地降低光强、降低温度和增加湿度的功效,平均遮光率、降温率和增湿率分别为80.2%、21.2%和37.6%。两种树木中以国槐的生态效应最佳,油松次之。这主要与树种的长势及冠幅等有关。因此,应该加强行道树的绿化和管护工作,使有限的校园绿地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