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1 d·次-1的连续投喂为对照组,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设置正常投喂量(100%)的125%、150%、175%和200%共4组投喂水平,对平均体重为 (3.41±0.05) g的刺参投喂30 d,对刺参的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间歇投喂模式能够对刺参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刺参增重率与投喂水平呈正相关,200%组达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刺参摄食率逐渐升高,而饲料转化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0%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摄食率显著高于100%连续投喂处理,而200%和125%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饲料转化率与100%连续投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蛋白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125%、150%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175%、2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投喂模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转化利用,认为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以175%~200%投喂水平进行养殖管理,能够满足刺参的正常摄食需求,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5.
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氨基酸代谢和胺类物质沉积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箱中进行,试验分为2个组:冰鱼组(全程投喂新鲜冰鱼)、配合饲料组(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8只(6雄2雌)。养殖8周后,采集样品,测定生长和相关指标。[结果]不同投喂对中华绒螯蟹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配合饲料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配合饲料投喂组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与冰鱼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胺类物质检测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尸胺、亚精胺含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酪胺、腐胺含量显著高于冰鱼组(P0.05),精胺、组胺与冰鱼组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蛋白激酶B基因(protein kinase B gene,PKB或AKT)、4E-结合蛋白基因(4E binding protein gene,4E-B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冰鱼组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gene,mTOR)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结论]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对蛋白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同时保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养殖成本。食物中的胺类物质种类和数量可能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肌肉胺类物质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7.
投喂模式对吉富罗非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投喂水平(100%、90%、80%、70%、60%、5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不同的投喂频率(每天分别投喂1、2、3、4次)但日投喂总量(100%饱食投喂量)相同、分别投喂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分析不同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性能、白肌生化组成及相关摄食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平较高或较低均会导致饲料系数和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CCK1 mRNA转录水平降低,白肌生化成分中只有粗脂肪含量受投喂水平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各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可观察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投喂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吉富罗非鱼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白肌各种生化成分含量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全脑CCK1mRNA转录水平则逐渐降低,全脑Orexin mRNA转录水平逐渐升高。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吉富罗非鱼的最适投喂水平为8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  相似文献   

8.
投喂频率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建鲤适宜的投喂模式。【方法】以初始质量(33.52±0.17)g的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g/kg(对照饲料)和5.0g/kg(试验饲料)Ala-Gln的等氮(350g/kg粗蛋白)、等能(17kJ/g)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模式(Ⅰ.连续8周投喂对照饲料(对照组);Ⅱ.试验饲料2周间隔投喂;Ⅲ.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投喂对照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Ⅳ.前4周投喂对照饲料,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Ⅴ.8周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研究Ala-Gln投喂模式对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时,建鲤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周间隔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2组4周间隔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8周连续投喂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的4种不同投喂模式下,建鲤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只有8周连续投喂组建鲤的白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白肌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投喂模式间有显著差异,从建鲤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周间隔投喂模式或前4周投喂添加Ala-Gln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庆奎  邢克智  陈成勋  郭永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16-4617,4650
[目的]研究周期性饥饿对点带石斑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对点带石斑鱼幼鱼(初始体重23.97±3.97g)进行周期性饥饿"饥饿1d喂食5d"(S1F5)、"饥饿1d喂食7d"(S1F7),对照组持续喂食。各组日投饵量占体重的2%,试验共进行48d。[结果]S1F5组和S1F7组的湿重特定生长率(SGRw)和增重率(WGR)均小于对照组,S1F5组的饵料湿重转化率(FCEw)低于对照组,而S1F7组的FCEw略高于对照组。[结论]周期性饥饿降低点带石斑鱼幼鱼的SGRw和试验结束时体重,而且饥饿频率越高越明显。点带石斑鱼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的生长属不能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12.
孙华  李海军  彭先文  吴伯希  李才元  王文华  梅书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22-19223,19232
[目的]探讨构树叶粉用于饲喂猪的可行性及其使用比例。[方法]选择日龄接近,体重25 kg左右的育肥猪进行构树叶粉饲养试验,试验组分以添加5%、10%和15%的量替换豆粕和麦麸,以及以15%的量替换全价料。[结果]各试验组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饲养效果如日增重和料肉比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组I、II、III和IV的每kg增重成本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6.09%、3.66%、-8.69%和6.11%。[结论]构树叶粉可以15%的添加量用于肥猪饲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大鼠的90 d喂养试验,评价脱毒菜籽多肽的食用安全性。[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65、3.30和6.60 g/kg脱毒菜籽多肽,按80 g/kg的日摄入量以自由采食的方式喂养大鼠90 d,观察脱毒菜籽多肽对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清学、脏器系数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器绝对重量和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大鼠血液学指标检测值、生化指标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高剂量组各大鼠脏器均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结论]脱毒菜籽多肽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浆、生化功能及脏体比等指标均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饲养模式下肉鹅的生产性能。[方法]选用3 600只江南白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舍内地面+舍外运动场+河流(Ⅰ组)、舍内地面+舍外运动场+小水池(Ⅱ组)、舍内网架+舍外运动场+河流(Ⅲ组)、舍内网架+舍外运动场+小水池(Ⅳ组)4种方式进行饲养,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南白鹅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舍内网架+舍外运动场+河流饲养方式的Ⅲ组江南白鹅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Ⅲ组江南白鹅的上市体重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江南白鹅的死淘率差异不显著(P0.05),Ⅲ、Ⅳ组江南白鹅的死淘率略低于Ⅰ、Ⅱ组,Ⅲ组江南白鹅的死淘率低于Ⅳ组;各组屠宰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舍内网架+舍外运动场+小水池的饲养模式是较理想的饲养方式,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对"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体的影响。[方法]设置A、B、C 3种投饲策略,研究其对池塘养殖期对池塘养殖"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投饲策略A、B、C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的51 935.34%、59 128.57%和56 793.98%,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平均体重最大,达787.74 g/尾,比策略A和C塘分别提高13.82%和4.10%;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的饲料能耗最低,比策略A和C分别降低19.39%和1.66%;各投饲策略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策略B、策略C、策略A;各投饲策略池塘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策略B、策略A、策略C。[结论]投饲策略B(平均日投饲率1.89%,日投饲2次,每隔5 d停止投饲1 d)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罗非鱼较快生长并保持较好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梁仁杰  施时迪  张邦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63-11866
[目的]研究鱼苗的生长与食性变化,研制相应的生产流程与设施。[方法]依据苗种的习性与食性,对鱼苗进行"培水"与饵料的投放,详细地观察池养线纹尖塘鳢鱼苗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结果]孵化3d后的鱼苗进入混合营养期,孵化5d后的鱼苗体长4.11mm;进入外源营养期,鱼苗的开口饵料以小型轮虫和藻类为主;孵化20d后的鱼苗体长10.76mm,以枝角类为主要饵料;孵化30d后的鱼苗体长15.62mm,能很好地摄食人工投喂的水丝蚓;鱼苗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以16:00~20:00时摄食活动最强烈。建立了鱼苗全长(L)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池塘培育期间,以放养密度130~150尾/m2,经40~55d培育至规格3.1~4.1cm的商业性苗种,其成活率达35.3%。[结论]线纹尖塘鳢是塘鳢科中生长较快的鱼类,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限制饲喂对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肉品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将30头美系杜洛克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以20%的限量进行饲喂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参数、肉质参数,并分析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试验组平均日增重要比对照组低52 g,每增重1.00 kg少耗料0.36 kg,每头猪销售净增收入31.65元,猪肉的贮存损失和水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肉质参数差异不显著。[结论]限制饲喂能明显改善饲料利用率,对肉质参数影响不大,使猪养殖的综合效益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甘露寡糖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志红  晋晶  刘洪梅  张庆波  史相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291-1292,1296
[目的]为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露寡糖为饲料添加剂进行鲤鱼的对比饲喂试验,通过测定和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鲤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探讨甘露寡糖对鲤鱼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鲤鱼的饲料系数、相对增重率、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溶血素活力分别为2.46、21.06%、26.00%±2.59%、1.65±0.15、0.33±0.02和(47.40±3.29) U,与之相比试验组鲤鱼的饲料系数、相对增重率、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溶血素活力均显著提高,分别为1.52、34.03%、32.47%±3.72%、1.76±0.17、0.36±0.02和(51.53±3.31) U。试验组和对照组鲤鱼的血清杀菌百分率分别为27.85%±6.00%和22.46%±4.88%,差异显著。[结论]甘露寡糖可以提高鲤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