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逐步连续分级法研究了砂姜黑土中铜锌镍锰的化学形态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特征以及耕作措施等对其的影响力。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中代换态、有机态和无定形铁结合态铜锌镍锰的相对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氧化锰态和残留态则随剖面加深而提高;碳酸盐结合态因元素种类和耕种方式而异,抑或增加抑或降低;晶形氧化铁态可以分成两类,铜镍变化不很明显,锌锰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早耕熟化尤其是水旱轮作后,土壤中铜锌镍锰由植物无效的残留态或者有效性较低的晶形铁态(锌和锰)向有效性较高的代换态、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中铜锌镍锰的可移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旱改水对砂姜黑土中锌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研究了旱改水对砂姜黑土中锌的含量、赋存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砂姜黑土中的锌绝大部分以残留态存在,晶态铁结合态约占10%,其余形态锌一般小于#%。这些形态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土壤锌的强度因子,即代换态锌,另一类是土壤锌的容量因子,即有机态、无定形铁结合态的晶形铁结合态锌;第三类为残留态 有效态锌主要来自代换态。旱改水后,晶形铁结合态锌向有机态和无定形铁结合态锌转化,使得土壤中锌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培育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Cu、Zn、Mn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特别是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中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显著增加,胡敏酸含量的增加对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和改善土壤肥力具有良好效应。与单施化肥比较,秸秆配施化肥土壤中交换态锰、锌、铜含量分别增加11%、21%和41%,有机结合态锰、铜分别增加19%和103%。培育试验表明,加入粉碎的作物秸秆培育90d后,土壤中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分别增加21%和27%。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有机质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也较高,分别达36.09%和28.30%。土壤可交换态含量、碳酸盐结合态含量、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及残渣态含量均以Zn最高;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以Cu最高;土壤可交换态含量变异系数、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及土壤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Ni为最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Zn最大;土壤残渣态含量变异系数以Pb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可交换态铜对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镍含量对土壤有效态镍含量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和有机质结合态铅对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锌和碳酸盐结合态锌对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进行培养处理,测定土壤中各形态铅及水溶态NH^+,K^+和速效态磷的含量,研究外源铅在各类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和残渣态的铅为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碳酸盐态铅为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铁锰氧化态铅为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有机结合态铅为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交换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随着外源铅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有机结合态的比例随着外源铅浓度增大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铅在砂姜黑土、铁锰氧化态铅在红壤上则呈现外源铅小于500mg/kg时比例增高,大于500mg/kg时比例开始下降的状况;加入外源铅的土壤中,水溶态的NH4^+和K^+的浓度增大,使其流失的风险性增加;水溶态磷和铅离子生成难溶性磷酸铅盐被固结,使速效磷的浓度减少,降低了水溶性磷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外源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进行培养处理,测定土壤中各形态铅及水溶态NH4 ,K 和速效态磷的含量,研究外源铅在各类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和残渣态的铅为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碳酸盐态铅为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铁锰氧化态铅为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有机结合态铅为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交换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随着外源铅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有机结合态的比例随着外源铅浓度增大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铅在砂姜黑土、铁锰氧化态铅在红壤上则呈现外源铅小于500 m g/kg时比例增高,大于500 m g/kg时比例开始下降的状况;加入外源铅的土壤中,水溶态的NH4 和K 的浓度增大,使其流失的风险性增加;水溶态磷和铅离子生成难溶性磷酸铅盐被固结,使速效磷的浓度减少,降低了水溶性磷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分组方法,将土壤逐级分离成不同粒径后再分出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施加不同污泥后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不同重组结合态腐殖质组分中铜锌镉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浓度随其粒径减小呈不断升高趋势,但施用污泥增加了土壤细砂粒级组分中的重金属所占比例,且随施用污泥中重金属浓度上升而增率升高。施加污泥后,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松结态腐殖质比例明显增加,紧结态腐殖质所占比例下降。施加污泥后土壤细砂颗粒松结态腐殖质中铜锌镉所占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铜锌镉所占比例下降。粉砂粒级松结态腐殖质中铜镉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铜镉所占比例下降。细粉砂和胶体粒级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中铜锌镉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粒径组分土壤颗粒中重金属比例变化不仅与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比例有关,还与土壤颗粒大小和土壤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崔德杰  张继宏 《土壤学报》1998,35(2):260-265
通过在沈阳棕壤上的5年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进行锌、铜、锰各形态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加剧了土壤中锌、铜、锰各形态的消耗,不同施肥处理,三种元素各形态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态锌、铜,氧化物结合态铜,交换态锰,碳酸盐结合态锰是玉米吸收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9.
邻苯二胺对铜在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吸附和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铜在红壤和砂姜黑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以及有机污染物邻苯二胺对铜在两种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砂姜黑土较红壤对铜具有更高的吸附量 ,同时 ,被吸附的铜离子从土壤中的脱附百分数也是砂姜黑土大于红壤 ,吸附在砂姜黑土中的铜较红壤更易被 1molL- 1 MgCl2 所置换。pH 3 .5~ 7.5范围内 ,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均随溶液pH的升高而升高 ,呈现S形。邻苯二胺增加了红壤对铜的吸附量 ,同时也增加了铜的脱附百分数。而邻苯二胺虽未改变砂姜黑土对铜的吸附量 ,但却显著改变了铜的脱附百分数。文中对邻苯二胺与铜的交互作用过程及其机理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作物对污灌区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弄清在污灌区农田种植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菊花5种作物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种植前后不同形态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5种作物后土壤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均有增加,玉米土壤增加率最高,达到25.67%;碳酸盐结合态铜、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大致都呈降低趋势,菊花土壤降低率最高,分别达到57.95%和5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在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后均有所增加,而种植高粱和菊花后有所降低;残留态铜的含量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垂直深度上,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为增加,其中种植玉米后增加最明显;碳酸盐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在种植作物后均表现为降低,降低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有机结合态铜的变化率在不同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BCR法在污染农田黑土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东北地区污染农田黑土剖面的取样调查分析,对重金属Cd、Ph、Cu、Zn在农田黑土中的污染状况及其迁移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就BCR(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迁移率大小依次为:Cd〉Cu〉Pb〉Zn,Cd的酸可溶态占全量的比率高于其它重金属。Pb的酸可提取态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公路附近土壤中PL、Cu及城市郊区土壤中Cd、Pb和Zn的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已存在向下迁移的趋势。4种重金属有机结合态在采样区土壤中基本都表现为耕层高于非耕层。研究表明,应用BCR连续提取法有助于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向下迁移状况,借助该法可以有效、可靠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外源铜和镍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及其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外源铜和镍进入田间土壤后的化学形态分布,比较研究了这2种重金属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随老化时间的形态转化和分布.结果表明,外源铜以残留态(40%~60%)和EDTA可提取态(40%)为主;随老化时间,EDTA可提取态、易还原锰结合态及铁铝氧化态向残留态转化;外源镍在酸性红壤中以可交换态(40%)和残留态(30%~50%)为主,在中性水稻土中以EDTA可提取态(30%)和残留态(30%~50%)为主,在碱性潮土中以铁铝氧化态(20%)和残留态(40%)为主.随老化时间,水溶态、可交换态、EDTA可提取态等向残留态转化.土壤pH较低时水溶态和可交换态含量较高,但是同时随老化时间的降低量也明显;pH较高时有利于易还原锰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几种土壤微量重金属化学形态在土体中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庆新 《农业环境保护》1993,12(6):267-270,275
本文对黑土,灰钙土,栗钙土等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所含铜,锌,锰,钴等微重金属元素的转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残渣等化学形态在土壤各个层次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每个土壤及同一土壤的各个剖面层及各金属形态间的含量也进行了量的比较。并对各微量重金属的生态效应分别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砂姜黑土中重金属Cu、Cd、Zn形态分布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麦农田取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皖北砂姜黑土中Cu、Cd、Zn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四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中,残留态Cu、Cd、Zn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明显低于残留态。在三种元素中,Zn的化学形态变化趋势最为一致,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交换态;砂姜黑土中交换态Cu、Cd、Zn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机态Cu、Cd、Zn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砂姜黑土壤中,把交换态Cu、Cd、Zn和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u、Cd、Zn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5%~ 30.0%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1.5%~12.7%、2.4%~8.9%、11.6%~19.5%、32.5%~72.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耕作改制对砂姜黑土中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砂姜黑土旱改水对土壤中Mn含量、赋存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中Mn存在于粘土矿物、晶形氧化铁、无定性氧化铁、氧化锰态、有机物和碳酸盐中比例分别为27.19%~46.26%、10.48%~21.65%、2.76%~12.28%、17.39%~26.53%、10.61%~24.57%和0.16%~8.35%。旱改水实施水旱轮作后砂姜黑土中全Mn含量极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8.77%,但伴随土壤pH值的趋中性,土壤中Mn由植物有效性较低的晶形铁结合态逐渐向植物有效性较高的氧化锰态、无定形铁态和有机态转化,活化了土壤中的Mn,提高了Mn的有效性和可移动性。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论述了临沂市土壤中硼、锌、锰、铜、铁等5种主要微量元素的状况与其它因素的关系。有效硼含量0.09~3.67mg/kg,平均0.35mg/kg;有效锰22~572mg/kg,平均244mg/kg;有效锌0.15~4.02mg/kg,平均O.53mg/kg;有效铜0.09~5.78mg/kg,平均1.03mg/kg;有效铁3.2~162mg/kg,平均21.5mg/kg;有效锰2.0~131.4mg/kg,平均23.4mg/kg。不同土壤类型的以上5种微量元素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砂姜黑土缺锌,棕壤、水稻土富含铁、铜、锰、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微黾元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育在基性岩上的土壤一般含量较高,而由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锌、速效硼和速效铜与有机质的关系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山东省土壤中B、Mn、Zn、Cu、Fe有效态含量及分布。有效硼含量0.04-6.79ppm,平均0.48ppm;易还原态锰9-1345ppm,平均169ppm;有效锰1.5-175.9ppm,平均17.1ppm;有效锌0.04-14.56ppm,平均0.54ppm;有效铜0.03-20.64ppm,平均1.08ppm;有效铁1.6-162.0 ppm,平均12.6ppm。不同土壤类型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主要特征为:棕壤、褐土缺硼,潮土、砂姜黑土缺锌,水稻土富铁、锰、铜,盐土富硼。其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可分为山地丘陵(鲁东和鲁中南)低硼、中锌、高锰区;泛滥平原(鲁西北)低锌、中硼锰区。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上呈表面富集现象,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铁、硼和钼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4.97%~79.17%,而土壤有效锌含量则增加,增幅为11.76%~46.06%;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锰含量在剖面上的下降速率加快。建立了研究区6种有效微量元素的丰缺评价指标,该指标以土壤微量元素密度为参数,以参数值的不同范围界定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消除了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对判定结果的影响。根据该评价指标,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处于极高水平,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铜、钼、硼的丰度下降,而有效锌的丰度上升;结合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指数,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硼处于低水平,不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土壤微量元素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用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14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白散土和灰潮土上,以适量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夏花生的增产效果最好,而单一施用一种化肥的肥效逐年降低。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而降低了pH值,土壤铜、锰、铁的有效性提高。土壤磷素积累,但降低了锌的有效性,故需隔年施用锌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