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通过SSR分子标记,对112份甘薯引进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并与中国地方种进行了聚类比较分析。研究了中国目前保存最多的甘薯引进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及与地方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关系。用SSR建立研究材料的0,1数据库,用ntsys-pc 2.1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矩阵并导入MEGA 6.06聚类,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112份引进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并将112份引进种与58份中国地方种共170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2份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52,遗传距离分布在0. 031到0. 949范围之内。使用Neighbor-Joining (NJ)聚类法,在遗传距离为0. 442处将112份材料分成9个类群,其中类群9又在遗传距离为0. 428处,分为3个亚群。亚群ⅨC含有39份材料,该亚群主要来自南美洲,聚类集中,血缘较为单一。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112份材料划分成了2个群体,通过对引进种的来源地比较分析,发现来自南美洲与其他地区种质材料分属于2个群体。通过对引进种和地方种共计170份甘薯资源聚类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地方种与中国台湾品种间亲缘关系最近,与东南亚、东北亚、南美洲甘薯引进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的材料和世界蔬菜中心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RAPD标记,对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6条RAPD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48条带,其中85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57%.通过UPMGA法建立了贵州省26份芥菜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聚类图,在遗传距离0.30740上,26份材料分为Ⅰ、Ⅱ两个类群,第1类群2个品种,第Ⅱ类群24个品种;在遗传距离0.90337上,第Ⅱ类群划分为3个亚簇ⅡA、ⅡB、ⅡC,亚簇ⅡA有1个品种,亚簇ⅡB有6个品种,亚簇ⅡC有17个品种.万山苦油菜和镇远苦油菜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44168,亲缘关系最近.结果表明,贵州芥菜型油菜资源间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SSR小豆新品种(系)DNA指纹图谱构建及亲缘分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鉴定小豆品种基因型的新途径,对不同地区来源的37个新品种(系)和12个品种资源进行了SSR分析。利用7对SSR引物扩增出的22个多态位点,对供试品种(系)进行了区分,初步构建出供试品种(系)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当截值取0.37时,49个小豆材料可划分为7个类群。37个育成品种(系)全部聚在同一类群内,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在育成品种类群内,可划分为8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亚类群,聚类结果与品种(系)的系谱来源相吻合。地方品种资源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与育成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4.
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中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阐明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为中国粳稻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43对SSR多态性标记,对原产于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份粳稻地方品种进行等位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1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21,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8.2;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117-0.908,平均为0.550;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114-0.902,平均为0.523。在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等位点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较大。西南、华南、华中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天津和吉林的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把供试材料分为8个小类群,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ⅰ、ⅱ、ⅲ、ⅳ和ⅴ等5个小类群,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ⅵ、ⅶ和ⅷ等3个小类群。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材料被分为11个亚群,有144份材料被分到相应的11个亚群,其余43份材料被分到混合亚群。【结论】南方稻区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北方稻区,其中西南稻区的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云南是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北方与南方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粳稻地方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中更为突出。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适合应用于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薄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薄荷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材料创新提供参考.[方法]结合SRAP和ISSR标记对48份不同来源薄荷种质材料的DNA进行多态性扩增,并根据扩增图谱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的20对SRAP和ISSR引物从48份薄荷种质材料分别扩增出187和183条条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97.33%和97.27%.48份薄荷种质材料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67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762,说明供试薄荷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8份薄荷种质材料可分为五大类,其中I类又可分为5个亚类,该聚类结果主要由品种差异决定,受地域影响较小;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处可将33份贵州薄荷资源分为四大类.不同来源的薄荷群体遗传多样性排序为引进群体>贵州群体>重庆群体>云南群体,贵州群体与引进群体遗传距离最大,与云南群体和重庆群体遗传距离较小,说明贵州群体、云南群体和重庆群体亲缘关系较近.[结论]SRAP和ISSR标记对薄荷种质材料的多态性检出率较高.薄荷属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种内遗传变异较小.贵州薄荷种质材料的遗传基础较引进材料狭窄,与云南和重庆的薄荷种质材料遗传背景较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类型甘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传播途径分析、分类鉴定、有效利用及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利用其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通过DPS 7.05计算不同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筛选获得的20条ISSR引物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23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14%,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1.60条条带.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637,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05.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688、0.4618和0.4643;而在124份栽培种中,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2024),引进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1673),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完全区分开;5份野生种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又被划分为4个类别;124份栽培种在遗传距离为0.2000时可划分为6个类别,其中,新种花、福菜薯18号和黄皮9号3个品种各自单独组成一个类群(第Ⅰ、Ⅱ和Ⅴ类),金山57、豫薯8号和瑞薯1号组成第Ⅲ类;第Ⅳ类包含93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第Ⅵ类由25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结论]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地的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以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而栽培种间又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间差异较大,即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甘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贵州辣椒地方品种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辣椒基因组的75个SSR标记中选出多态性丰富的17个,用于检测48个贵州辣椒地方品种,按类平均法作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51阈值处,将参试材料分为五类:第一类含3个品种;第二类只有1个品种;第三类为2个品种;第四类分为5个亚类,第一亚类6个材料,第二亚类9个材料,第三亚类15个材料,第四亚类9个材料,第五亚类2个材料;第五类只有1个品种.参试材料的7种果型分别归于不同的类或亚类中,表明聚类结果与果型有一定的关联,同果型材料问遗传差异较小,但少数同果型的材料分布在不同类群中,与其他同果型材料间有较大遗传差异.另外,17个标记平均可检测3.8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6.平均标记索引系数为2.32,48个品种同的遗传距离在0~0.566,说明,贵州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1985、1986两年将我国北方小豆主产区地方品种92份及长江下游地方品种4份夏播于南京农业大学,1990年将我国北方小豆主产区地方品种275份及江淮流域地方品种11份夏播于北京农学院(北纬40度)进行观察。本文主要以1990年北京观察的生育期性状就该地区的参试地方品种进行了生态分类,并讨论了该地区的生态类型分布。(1)将生育前期(播种~开花)由35天以内的极早(Ⅰ)到56天以上的极晚(Ⅵ)划分为6个水平,生育后期(开花~成熟)由35天以内的极短(a)到51天以上的极长(e)划分为5个水平。所有参试品种可归为22类群。(2)河北省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内生态类群多,遗传资源最丰富,以此为中心地带相距越远的地域其类群数越少,江苏、山东、黑龙江生态类群较单一。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水稻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基础.以重庆及周边地区31个区县收集到的81份优异地方资源为材料,分别考查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实粒数变异系数最大,穗长变异系数最小.农艺性状之间有21个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欧氏距离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当阈值取74.3时,可被划分为4个类群,优异资源资料主要集中在第Ⅳ类群中,笫Ⅰ类群与其它类群相比,遗传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
塔吉克斯坦甜瓜地方品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塔吉克斯坦甜瓜地方品种表型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甜瓜分类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41份塔吉克斯坦甜瓜地方品种17个形态性状的数据,并将其和11份新疆甜瓜地方品种形态性状的Euclidean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塔吉克斯坦甜瓜地方品种在果实纵径、果实质量、TSS和果肉厚度等4个表型性状上差异显著;地方品种表型性状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达0.46.塔吉克斯坦地方品种的Euclidean遗传距离的平均值为0.55±o.004,其中地方品种“编号36”与其他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最大,平均值为0.70±0.03;地方品种“编号2、编号1o“则与其他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最小,平均值为0.42±0.03.对表型性状的Euclidean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后,‘哈密野瓜’被单独聚为一个类群,其余地方品种被聚为2个类群和4个亚群,新疆地方品种与大部分塔吉克斯坦地方品种被聚在同一个类群,各类群或亚群可能具有相互独立的遗传背景.[结论]塔吉克斯坦甜瓜地方品种属于C.melo L.var.cantalupensis栽培变种.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作物种质库中385份小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3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确定取样数法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5个小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探讨构建河北省小豆初选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最终确定按地理来源分组、利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小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最佳方案,构建包含79份小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20.5%,13个农艺性状的性状符合度达100%。  相似文献   

12.
研究水稻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可为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育新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太湖地区511份水稻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选用19个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内分子标记对其淀粉品质基因进行检测,并与86份育成品种作比较。结果发现:地方品种粳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72 6,稍高于育成品种粳稻的平均PIC值0.110 1。基于各材料间的Nei氏遗传距离,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所有研究材料被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群主要是籼稻,育成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的上半段,地方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Ⅲ类群下半段、第Ⅳ、Ⅴ、Ⅵ类群,二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已出现遗传分化。分别依据国家优质米的标准,有众多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属于品质性状比较优良的优质稻谷,这些品种可用于今后的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玉米DUS测试指南中的39个基本性状,对100份黄淮海地区测试玉米自交系和9份代表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育种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09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总体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5.026,变幅为1~9;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为2.919,变幅为1.000~6.053;平均Shannon指数为1.133,变幅为0.000~1.928。支持根显色强度(Chr.2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花丝显色强度(Chr.9),第一叶顶端性状(Chr.1)遗传多样性最低,有48.72%的性状有效等位变异数大于2.919,61.54%的性状Shannon指数大于1.13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遗传背景相对较丰富,将109份材料聚成5类,除D类群包含9份自交系,数量最少外,其余4个类群包含自交系数量基本相同,D类群在其他各类群中遗传相似系数占比较少。各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200~0.665,其中,D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665),其次是D类群与C类群(0.586);C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小(0.200),其次...  相似文献   

14.
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新收集的7个来源地区的山荆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明确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为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种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筛选19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检测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多态性,利用GenAlEx 6.501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群体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利用GenepopV4和Fstat29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基于Nei遗传距离DA,利用POPULATION 1.2构建269份材料的Neighbour-Joining(NJ)进化树,使用STRUCTURE2.3.4进行贝叶斯聚类并分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39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0.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9.070,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28和0.855,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392。按照来源地区划分群体,以黑龙江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5.684,俄罗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河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9—0.111,河北与多个地域的群体基因交流频繁,甘肃群体是7个群体中最为稳定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基于Nei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444处将269份材料可以分成7个类群,多数类群与地理位置不相关。其中类群Ⅰ和Ⅱ与其他类群遗传距离较远,类群Ⅱ和Ⅲ的聚类比较混杂,类群Ⅵ的材料来源最为复杂,类群Ⅳ和Ⅴ相对比较单纯,类群Ⅶ中99%为黑龙江山荆子。群体结构分析将269份材料划分成了3个类群,具有3个可能的基因来源,不同来源地的材料在各群体中均有分布,与地理位置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性。只有黑龙江、山西和甘肃群体以及部分俄罗斯和河北材料的类群归属相对单一,与聚类有相似的结果。269份材料中Q≥0.6有232份,大部分山荆子的血缘相对单一。【结论】19对SSR引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用于山荆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价。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以河北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变异和分化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和个体内部;群体间有基因交流,以河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最频繁;抵制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交流水平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用126份黑龙江小豆种质资源,观察记载供试小豆资源农艺性状,并结合通径与聚类分析研究每种表型性状。结果表明,126份小豆品种资源表现一定变异性,供试小豆资源变异系数9.31%~58.18%,平均变异系数28.85%;多样性指数2.05~1.72,平均多样性指数1.94,供试资源具有较大变异性及多样性。由相关性及通径分析可知,直接调控单株产量的性状有主茎粗、株高、荚长、粒长、单荚粒数,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小豆资源分为6个类群,分析不同类群特点,为小豆品种筛选及群体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茶树地方品种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9个EST-SSR标记对贵州有代表性的25份地方茶树群体种和3份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9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04个,平均等位基因3.5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8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8,黔南地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上述5个参数均大于黔北地区。F-统计量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种群内近交系数、种群间近交系数、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别为0.04,0.12,0.08,3.01。群体遗传结构显示,28份资源间的相似系数范围为0.39~0.89,可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由4,5,8,11份资源组成。表明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聚类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群体结构和地域性差异等信息;黔南地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黔北地区,两地区遗传分化较高,基因交流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新疆早熟陆地棉的遗传背景、群体结构及为进一步进行关联分析提供理论支持,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1份新疆北疆地区近50年来选育及推广的早熟陆地棉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检测到5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33个,多态性比率为66%;PIC(多态信息含量)变幅为0.5680~0.7846,平均值为0.646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新陆早品种在遗传距离为0.42时可划分为3类,多数品种属于第3大类群。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4时,△K值最大,表明可将4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每一个品种均属于4个类群,而不明显属于某一类群。新陆早系列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来源较为广泛,遗传背景较复杂;采用本系列品种作为亲本选育后续品种的概率较小,本研究结果将为后续进行关联分析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8.
95份甘蔗栽培材料的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用于甘蔗主产区种质资源的SSR核心引物,探究中国主要甘蔗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甘蔗亲本材料的保存、利用、甘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从68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的21对核心引物,对采集到的19个群体共95份甘蔗育种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owermarker V3. 25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计算19个群体的Nei72遗传距离矩阵。利用Powermarker V3. 25软件,对供试材料基于SSR标记的遗传距离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6. 06软件分别对19个群体进行基于分子标记的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利用STRUCTURE 2. 4对19个群体的95份供试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从已公布的68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21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综合表现良好的甘蔗SSR分析引物,21对引物中PIC值最大的是0. 9279,最小值为0. 7855,平均值为0. 8664。2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40个甘蔗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422个,扩增的DNA条带范围集中在100~500 bp之间。19个群体的Nei72遗传距离最小的为0. 2024,最大的为0. 7262,平均遗传距离为0. 5779,根据UPGMA聚类图可将19个群体划分为4个亚群。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值等于6时,ΔK取得最大值,说明19个群体的95份材料可以划分为6个亚群,亚群Ⅰ含有4个群体分别为TZ01、GZ01、TZ02、TZ10,亚群Ⅱ含有2个群体为TZ07、TZ08,亚群Ⅲ为TZ11、GZ06、GZ08,亚群Ⅳ分别为GZ07、GZ03、GZ04、GZ05,亚群Ⅴ分别为TZ04、TZ06、TZ05、TZ03、TZ09,亚群Ⅵ只含有一个群体为GZ02。【结论】21对SSR引物能够很好的区分本研究的各个材料,同时供试材料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可为上述亲本资源的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研究中的亲本选择和组合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SSR分子标记分析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30份彩色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1个SSR引物扩增30个供试品种得到152条带,其中128个为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3.12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包括一些品种特异性的SSR位点.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简单遗传相似系数SM=0.65处可将供试材料分成两大类群:类群Ⅰ为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彩色马铃薯品种,在SM=0.72处可分为紫色马铃薯亚群,红色马铃薯亚群和白色马铃薯亚群;类群Ⅱ主要是不同来源的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包括二倍体原始栽培种,二倍体野生种和四倍体栽培种安弟斯亚种资源.聚类遗传关系表明类群Ⅰ和类群Ⅱ遗传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可以作为极好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育种,扩展和丰富彩色马铃薯种质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