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讨PRKAA2基因在摩拉水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摩拉水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NA测序法等技术进行候选基因PRKAA2外显子4及部分内含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分析PRKAA2基因与摩拉水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摩拉水牛PRKAA2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c.462 GA、IVS3.557 TC、IVS3.560 CT和IVS3.565 GA,均包含3种基因型,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SNPs位点在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可以构建3种单倍型,T-C-G-G为优势单倍型,其中IVS3.560 CT与c.462 GA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2与摩拉水牛体斜长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P0.05)。c.462 GA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的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IVS3.557 TC位点与摩拉水牛的生长性状指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IVS3.560 CT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和尻长呈显著相关,其中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IVS3.565 GA位点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G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PRKAA2基因的c.462 GA、IVS3.560 CT和IVS3.565 GA位点对摩拉水牛部分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摩拉水牛品种早期选育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PRKAA2基因在摩拉水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摩拉水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NA测序法等技术进行候选基因PRKAA2外显子4及部分内含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分析PRKAA2基因与摩拉水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摩拉水牛PRKAA2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c.462 G>A、IVS3.557 T>C、IVS3.560 C>T和IVS3.565 G>A,均包含3种基因型,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SNPs位点在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可以构建3种单倍型,T-C-G-G为优势单倍型,其中IVS3.560 C>T与c.462 G>A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2与摩拉水牛体斜长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P<0.05)。c.462 G>A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的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IVS3.557 T>C位点与摩拉水牛的生长性状指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IVS3.560 C>T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和尻长呈显著相关,其中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IVS3.565 G>A位点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G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PRKAA2基因的c.462 G>A、IVS3.560 C>T和IVS3.565 G>A位点对摩拉水牛部分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摩拉水牛品种早期选育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3.
钙调蛋白赖氨酸转甲基酶(CAMKMT)基因在赖氨酸降解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绵羊生长性状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杂交F_1代成年母羊、回交群体4月龄羔羊CAMKMT基因rs411221065、rs162300069、rs425859722位点的多态性以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s411221065、rs162300069、rs4258597223个SNP位点均检测到3个基因型,rs411221065、rs162300069属于中度多态,rs425859722属于低度多态;在F_1代成年母羊群体中,rs425859722位点CC基因型个体胸宽极显著低于CT基因型(P0.01)、臀宽极显著低于CT和TT基因型(P0.01),rs411221065位点CC基因型胸宽显著低于CT和TT基因型(P0.05),rs162300069位点GG基因型体高显著高于AG基因型、胸宽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结果提示,绵羊CAMKMT基因3个SNP位点多态性对F_1代成年母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RFLP技术对549只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的AGPAT6基因多态性与产乳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PAT6基因在P1、P2、P4与P10位点发现4个SNPs:5'UTR(g.152GC)、内含子2(g.8124GA)、外显子4(g.9263CG)和3'UTR(g.16436GA)。在P4位点,西农萨能羊GG基因型个体其产奶量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在两个奶山羊品种的奶成分性状中,GG基因型个体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GG型个体的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1),表明AGPAT6基因第4外显子不同基因型与山羊奶中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显著相关。因此,AGPAT6基因可以用于奶山羊产奶性状选育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产蛋性状、蛋品质及孵化性能的关系,为选育高生产性能的种鸡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以129只拜城油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混池重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采取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相关位点分型,通过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FSHR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2个SNPs位点:SNP1(g.7640519 C>A)、SNP2(g.7640639 T>C);外显子4和5上分别存在1个SNP位点:SNP3(g.7692270 C>T)、SNP4(g.7698478 A>G);外显子10上存在3个SNPs位点:SNP5(g.7716725 G>C)、SNP6(g.7715900 A>G)、SNP7(g.7716470 T>C),除SNP6外,检出率均在90%以上。SNP1位点仅检测到2个基因型:CC和CA,CC为优势基因型;SNP2、SNP3和SNP7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SNP4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SNP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CG和G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2位点CC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蛋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入孵蛋死胚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3位点TT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5位点CG基因型个体300日龄总产蛋量极显著高于CC和GG基因型(P<0.01),300日龄平均蛋重和开产蛋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开产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低于CC和CG基因型(P<0.05)。SNP7位点TT基因型个体开产蛋重和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蛋白高度和蛋黄重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哈氏单位值极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1)。【结论】FSHR基因SNP5(g.7716725 G>C)位点CG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的标记基因型,SNP7(g.7716470 T>C)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蛋品质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奶牛PRL基因CRS-PCR多态性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RS-RFLP技术对中国荷斯坦牛PRL基因第4外显子C8377G位点及第4内含子T8510C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最小二乘分析表明:在8377位点GG基因型个体产奶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C基因型个体乳蛋白率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在8510位点CC基因型个体产奶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明确羧化全酶合成酶(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HLCS)基因突变与杜洛克猪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研究HLCS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信息、突变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联性及突变位点的单倍型。结果显示,杜洛克猪HLCS基因具有4个SNPs位点:Ssc13:200455646 TC、Ssc13:200458655 GC、Ssc13:200504530 GT、Ssc13:200551864 TG,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现中度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Ssc13:200455646 TC位点TT基因型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TC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458655 GC位点GG基因型个体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CG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504530 GT位点GT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TT基因型(P0.05);Ssc13:200551864 TG位点TG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TG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GG基因型(P0.05);其余性状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Ssc13:200455646 TC和Ssc13:200458655 GC位点呈现高度连锁,Ssc13:200504530 GT与Ssc13:200551864 TG位点呈现高度连锁。结果表明,HLCS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的剩余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100 kg日龄和100 kg背膘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猪的生长发育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结合PCR-SSCP与PCR-RFLP技术,检测分析了京海黄鸡母鸡IGF-IR基因第3外显子SNPs的特点及其对京海黄鸡母鸡生产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在该段序列检测到2个点突变:P1(G11 0996C)、P2(C11 1014A),2位点均表现出3种基因型,其中P1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方差分析表明,P2位点AA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CC、CA型个体(P<0.05)。联合基因型分析表明,GC/AA基因组合型母鸡开产较晚但开产蛋重较高;CC/CA型个体,其12周龄、300日龄体重极显著低于CC/AA型个体(P<0.01),初生重、4周龄、12周龄、16周龄和300日龄体重显著低于其他基因组合型个体(P<0.05);CC/AA型个体12周龄、300日龄体重极显著高于GC/CC、CC/CA型个体(P<0.01),16周龄体重显著高于GC/CC、GC/CA、GC/AA、CC/CA型(P<0.05)。利用基因组合型GC/AA、CC/CA、CC/AA与生产性能间的关联特性指导京海黄鸡,能够为利用分子标记加快京海黄鸡的保种和育种进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基因在黔北麻羊中的遗传多态性,进一步揭示FABP3基因与黔北麻羊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为今后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提高黔北麻羊的生长性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20只6月龄黔北麻羊为试验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FABP3基因全部外显子区的遗传多态性,并与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黔北麻羊FABP3基因第5外显子和3′非翻译区筛选出2个SNPs位点,分别为g.13665051C>T和g.13664737G>A,其中g.13665051C>T位点为同义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CC、CT和TT,g.13664737G>A位点产生3种基因型:GG、AG和AA,卡方(χ2)检验结果显示,这2个SNPs位点处于中度多态且在黔北麻羊群体中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g.13665051C>T位点中C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体斜长、胸宽和管围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个体(P<0.05);CT基因型个体的胸深、胸围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g.13664737G>A位点中不同基因型的生长性状指标均未达到差异显著(P>0.05)。因此,推测黔北麻羊FABP3基因外显子5的g.13665051C>T突变位点可能是影响个体生长性状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MCEE基因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遗传标记的可能性,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麒麟鸡126只,采用Sanger测序法对MCEE基因的3'UTR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并分析对麒麟鸡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麒麟鸡MCEE基因的3'UTR区检测到2个SNP突变位点,即第8 959位碱基的G/A转换和第9 082位碱基的C/T转换,分别命名为G8959A和C9082T;MCEE基因3'UTR区G8959A位点形成GG、GA和AA 3种基因型,C9082T位点形成CC和CT 2种基因型;MCEE基因G8959A突变位点的GG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GA型个体(P0. 05),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 01),G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655,GG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429;MCEE基因C9082T突变位点的CC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 05),C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786,C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571。说明MCEE基因3'UTR区检测到的2个SNPs位点(G8959A和C9082T)对21日龄麒麟鸡体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 0. 05或P 0. 01),G8959A位点GG基因型和C9082T位点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适合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柽柳灌丛在退化过程中土壤特性的变化,采用时间代替空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民勤湖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退化程度灌丛沙堆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15个指标值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容重增大,有机质和阳离子代换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和电导率减小,pH值保持平稳;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容重增大,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减小,全盐含量和电导率5~10cm土层较大。2)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减少或降低趋势,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少或降低,而且除个别土层外,整体都呈显著性变化。3)除土壤含水率和pH值与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理化性质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生物学特征之间也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间的相关性除个别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相关。研究区的柽柳在退化灌丛沙堆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基本都出现衰退现象,建议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选择恢复保育措施时要将植被与土壤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寒冷环境下对阿勒泰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本试验于冬季采集30只阿勒泰羊颈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表明,阿勒泰羊在寒冷环境下白细胞、中间细胞、粒细胞数目上升;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有所下降。此结果说明寒冷环境会导致阿勒泰羊体内有炎症发生,还会导致阿勒泰羊出现贫血的情况,为冬季饲养阿勒泰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自2013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病(PED)的暴发给云南省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2018年来自云南4个地区的42份病料中分离出的6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部分S基因进行扩增,并结合在2013年所分离到的来自云南4个地区的4株PEDV流行株,进行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2年的分离株和CV777株相比,2018年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突变位点增加了12个和7个,且有3个丝氨酸突变都是在COE结构域(69、101和14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18和2013年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5.6%~98.8%,95%~98.8%;分别与CV777株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差异较小(94.9%~95.5%和92.7%~95.4%;94.5%~95.2%和93.4%~94.2%),亲缘关系都较远。2013年的分离株主要分布在G2b亚群,而2018年的分离株主要分布在G2a和G2c亚群,具有遗传多样性。N-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预测分析显示,在216位上预测的N-糖基化位点由NSSI→NSSF,尤其是COE结构域中的丝氨酸取代而导致其可预测磷酸化。这些变异很可能会影响其抗原性和疫苗效果,导致PEDV控制效果不好。本研究阐明了云南部分地区PEDV流行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特征,为该地区PED的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构建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实验室保存的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进行复苏,用寇氏法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以LD50剂量、1/2 LD50的剂量、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选择2、4、8、12、24、36、48、60、72、84 h共10个时间点,无菌取其脑部、内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粪肠球菌的LD50为7.59×10^8CFU;感染小鼠后,其致死率1/2 LD50剂量组为3.7%,小于2/3 LD50剂量组的13.0%;1/2 LD50剂量组脑组织开始出现病理变化是在感染后12 h,晚于2/3 LD50剂量组(6 h),病理变化与后者相比较轻。结果表明,选择以2/3 LD50剂量为小鼠感染模型的最佳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导致脑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氏贝蛔虫是危害圈养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西氏贝蛔虫卵是圈养大熊猫重复感染该蛔虫的来源,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测定了消毒剂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的体外杀灭效果,为圈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防控提供参考。将分离自大熊猫新鲜粪样中的西氏贝蛔虫卵通过消毒剂Neopredisan135-1不同浓度(2.5、5、10、20、40mg/mL)与不同作用时间(30、60、90、120min)处理后,将处理后的蛔虫卵和未用消毒剂处理的平行对照组一并置于25mg/mL的重铬酸钾溶液28℃温箱内,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虫卵的发育与死亡情况。结果发现,2.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60、90min,其虫卵杀灭率均在50%左右;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min和60min,其虫卵杀灭率在74.71%~87.64%;而在10、20、40mg/mL浓度下处理30min其杀灭率均达到90%以上,10、20、40mg/mL的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考虑到成本、杀灭效果以及环境等因素,消毒剂Neopredisan135-1的推荐使用浓度为20mg/mL。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其适宜添加量。将192只断奶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饲喂含0 %、0.1 %、0.2 %和0.3 %酵母培养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显著降低肉兔腹泻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2 %和0.3 %酵母培养物组日增重和血清葡萄糖浓度显著提高(P < 0.05),添加0.3%酵母培养物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P < 0.05);添加酵母培养物对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屠宰性能、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胰脏指数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 > 0.05)。因此,肉兔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3 %。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评估了饮水中添加氯化钾,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C对夏季高温肉鸡生长性能和生理参数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AA肉仔鸡9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9只鸡。共设计4种日粮,对照组饲不做任何处理,处理1~3组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00、400和800 mg/kg维生素C,饮水中添加0.1%氯化钾。试验由1日龄开始到49日龄结束(试验前21 d各组室内温度维持一致)。试验结果:各组对21和28 d肉鸡活体重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42和49 d肉鸡活体重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处理2组体重最高(P<0.05)。处理2组较处理1组和对照组显著提高了35 d肉鸡日增重(P<0.05),较其他3组显著提高了49 d肉鸡日增重(P<0.05)。对照组较其他3组显著提高了21、28、35、42和49 d肉鸡日采食量(P<0.05),处理2组较处理1组显著提高了35 d肉鸡日采食量(P<0.05),处理1组较处理3组显著提了42 d肉鸡日采食量(P<0.05)。对照组较处理2和3组显著提高了35、42和49 d肉鸡料重比(P<0.05)。处理1组较处理2组显著提高了42和49 d肉鸡料重比(P<0.05)。处理1组较处理3组显著降低了肉鸡屠宰率(P<0.05),而对照组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了肉鸡的死亡率(P<0.05)。对照组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了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P<0.05),而处理2组血红蛋白含量最高(P<0.05),处理3组红细胞比积最高(P<0.05)。对照组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血液pH和葡萄糖含量(P<0.05),其中处理3组血液pH和葡萄糖含量最低(P<0.05)。结论:饮水中添加氯化钾,日粮添加维生素C可以显著缓解热应激对21 d肉鸡生长性能的负面影响,其中肉鸡环境温度在25~35℃时,饮水添加0.1%氯化钾,日粮添加400 mg维生素C可以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recN基因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照GenBank中recN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3313.1)设计1对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构建pET-28a(+)-recN重组质粒并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对融合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了大小约为1 677 bp的recN基因序列,通过诱导表达的His-Tag融合蛋白大小约为66.94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生物信息学分析,recN蛋白的分子式为C2735H4428N786O855S16,消光系数为24 785,不稳定系数为43.99,属于不稳定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5.62,为酸性蛋白;总平均亲水性为-0.316,与试验表达的包涵体蛋白性质相同,即同为疏水性蛋白;recN蛋白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的半衰期为30 h,在酵母(体内)中的半衰期>20 h,在大肠杆菌(体内)中的半衰期>10 h;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64.87%)及无规则卷曲(21.00%)为主;经疏水性分析,预测该蛋白有3个高疏水性区域和9个高亲水性区域。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多杀性巴氏杆菌recN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兽医临床的细菌耐药现象,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研究了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和泰地罗新对兽医临床常见的15种共74株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对于革兰阳性菌,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对乳房炎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优于泰地罗新;泰地罗新对肺炎链球菌抑菌效果较强。对于革兰阴性菌,如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致病菌,替米考星的抑菌效果比泰乐菌素强1~64倍,泰地罗新比替米考星强2~32倍。对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泰地罗新亦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活性,效果优于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本试验为畜禽细菌性疾病的防控以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