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测定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生长曲线,寻求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粪肠球菌数量,并客观评价其毒性强弱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OD-Monitor振荡比浊法(Dλ值法)测定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探究该菌在合适时间段内的吸光值(D600 nm)与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的活菌数(CFU)的关系。用粪肠球菌感染小鼠,观察记录小鼠的死亡情况,最后采用Karber法计算粪肠球菌感染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用LD50的剂量感染小鼠,及时采集死亡小鼠脑组织,未死亡的小鼠72 h后全部剖杀取脑组织,一部分做涂片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一部分进行培养,用于PCR方法进行细菌的回收鉴定。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测定此株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在2~8 h生长迅速,为对数生长期,8~14 h生长缓慢,为稳定期,14 h之后死亡数增加,进入衰亡期;对12 h粪肠球菌D600 nm与CFU的关系进行探讨,成功建立回归方程:y=20.769x-1.3422,R2=0.997;其感染小鼠的LD50为7.77×1011个活菌。以此剂量感染小鼠,脑组织涂片染色和培养染色,均能看到革兰氏阳性球菌;PCR结果显示,均出现了大小为112 bp的条带。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可导致脑组织充血、出血、形成微血栓,脑膜充血。通过生长曲线和其D600 nm与CFU关系的建立,可实时监测粪肠球菌数量,为后期更深入研究粪肠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机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导致新疆某规模化奶驴场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试验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生化鉴定管和16S rRNA的PCR扩增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其耐药性,D600 nm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最后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兰培养基上长出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生化鉴定分离株的葡磷胨水、赖氨酸、鸟氨酸、棉子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木胶糖试验均呈阳性,而苯丙氨酸和硫化氢试验均为阴性;PCR扩增后测序得到205 bp的1号菌株和203 bp的2号菌株,其特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药敏结果表明,分离株对链霉素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生长曲线表明,分离株在2~16 h时为高度繁殖期,16~32 h处于稳定期,32 h以后开始进入衰退期;1号菌株与2号菌株同源性高达99%,1号菌株与大肠杆菌11J和RCB800的同源性最高(100%);2号菌株与大肠杆菌675SK2和DTU-1的同源性最高(100%);由系统进化树分析可知,1号菌株与大肠杆菌11J和RCB800处于同一个小分支,2号菌株与大肠杆菌675SK2和DTU-1处于同一个小分支。因此,导致本次驴乳房炎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导致驴乳房炎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北疆部分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本试验于2016年6月-2017年7月共采集北疆5个不同规模的规模化猪场567份血清,采用gE-ELISA和全病毒ELISA方法进行伪狂犬野毒及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猪伪狂犬病全病毒抗体总阳性率为99.32%(290/292),gE抗体总阳性率为52.74%(154/292);其中B、D、E三场全病毒抗体阳性率都达到了100%,C场阳性率最低,为98.15%(53/54),D场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33%(20/24),B场gE抗体阳性率最低为35%(14/40);不同猪群调查结果显示,怀孕母猪gE抗体猪阳性率最高为68.18%(30/44),公猪较高为59.38%(19/32),保育猪阳性率最低为35.14%(26/74);A场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3次检测中,gE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生产母猪和怀孕母猪下降明显,其他猪群阳性率波动较大。检测结果揭示,北疆地区伪狂犬野毒感染净化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免疫以及净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寒冷环境下对阿勒泰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本试验于冬季采集30只阿勒泰羊颈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表明,阿勒泰羊在寒冷环境下白细胞、中间细胞、粒细胞数目上升;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有所下降。此结果说明寒冷环境会导致阿勒泰羊体内有炎症发生,还会导致阿勒泰羊出现贫血的情况,为冬季饲养阿勒泰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冷应激对断尾阿勒泰羔羊FAS、LPL、SCD和PPARγmRNA表达量的影响。设置常温对照组(10~20℃),温度Ⅰ(-20~-10℃)和温度Ⅱ(-30~-20℃),每组3只羔羊,分别在4、12、24 d后采取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FAS、LPL、SCD和PPARγmRNA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用ELISA法测定部分血脂指标及部分血液激素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冷应激后FAS、LPL mRNA的表达量在腹股沟脂肪中上升,在温度Ⅱ的肩胛间脂肪中上升,温度Ⅰ中下降。SCD mRNA的表达量在颈部脂肪中下降,肩胛间和腹股沟脂肪中上升。PPARγmRNA的表达量在颈部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上升,肩胛间脂肪中下降;血液中TG、T-CHO、LDL-C和HDL-C大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GC、LEP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INS在不同温度下变化趋势不相同。说明了羔羊在寒冷环境下,需要消耗部分脂肪组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在不同温度下不同部位脂肪消耗速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慢性冷应激对断尾阿勒泰羔羊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IL-12(白细胞介素12)和IFNγ(γ-干扰素)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常温对照组(10~20℃)、温度一(-20~-10℃)和温度二(-30~-20℃),每组3只羔羊,分别在4、12、24 d后采集外周血液白细胞和脾脏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IL-1、IL-6、IL-12和IFNγmRNA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冷应激后IL-6、IL-12 mRNA的表达量在外周血液白细胞和脾脏中上升。IL-1、IFNγm RNA的表达量在脾脏中上升,在-30~-20℃下外周血液白细胞中上升。说明断尾阿勒泰羔羊在寒冷环境下,体内细胞因子含量总体出现上升趋势,冷应激会造成断尾阿勒泰羔羊机体内出现炎症等损伤。  相似文献   
7.
为了构建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实验室保存的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进行复苏,用寇氏法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以LD50剂量、1/2 LD50的剂量、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选择2、4、8、12、24、36、48、60、72、84 h共10个时间点,无菌取其脑部、内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粪肠球菌的LD50为7.59×10^8CFU;感染小鼠后,其致死率1/2 LD50剂量组为3.7%,小于2/3 LD50剂量组的13.0%;1/2 LD50剂量组脑组织开始出现病理变化是在感染后12 h,晚于2/3 LD50剂量组(6 h),病理变化与后者相比较轻。结果表明,选择以2/3 LD50剂量为小鼠感染模型的最佳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导致脑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为探讨强冷应激对阿勒泰羊、阿勒泰和萨福克杂交羊、阿勒泰断尾羊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mRNA表达量、屠宰性能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本实验设置常温组(15~20℃)与冷应激组(-25^-30℃),每组每个品种3只,选择体况相近、体重(34±4)kg的6月龄羔羊,12 d后采取血液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AS和LPL基因mRNA含量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羔羊血脂指标,同时测定其屠宰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常温组,冷应激后LPL mRNA在阿勒泰羔羊与杂交种羔羊胸部脂肪中的表达量均增高,而在断尾羊中呈下降趋势;肩胛间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3种羔羊的LPL mRNA的表达量都呈升高趋势。冷应激后阿勒泰羊与杂交羊胸部脂肪FAS含量升高,而断尾羊的表达下降;3种羊冷应激后肩胛间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FAS mRNA的表达都呈升高趋势。冷应激前后肩胛间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LPL表达量高于FAS。冷应激后阿勒泰羊与杂交羊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增高,断尾羊则显著降低,冷应激后阿勒泰羊与断尾羊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杂交羊降低,3种羊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升高。3种羊冷应激后宰前活重、胴体重、脂肪重、肌肉重、骨重、肉骨比、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GR值、眼肌面积均有所下降,皮重增高,脏器变化不明显。此结果表明寒冷环境下,机体为了抵御寒冷,需要动员更多的脂肪组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冷应激对3种绵羊不同部位脂肪沉积与代谢有一定影响,且不同品系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粪肠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生长曲线,寻求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粪肠球菌数量,并客观评价其毒性强弱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OD-Monitor振荡比浊法(Dλ值法)测定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探究该菌在合适时间段内的吸光值(D600nm)与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的活菌数(CFU)的关系。用粪肠球菌感染小鼠,观察记录小鼠的死亡情况,最后采用Karber法计算粪肠球菌感染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用LD50的剂量感染小鼠,及时采集死亡小鼠脑组织,未死亡的小鼠72h后全部剖杀取脑组织,一部分做涂片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一部分进行培养,用于PCR方法进行细菌的回收鉴定。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测定此株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在2~8h生长迅速,为对数生长期,8~14h生长缓慢,为稳定期,14h之后死亡数增加,进入衰亡期;对12h粪肠球菌D600nm与CFU的关系进行探讨,成功建立回归方程:y=20.769x-1.3422,R2=0.997;其感染小鼠的LD50为7.77×1011个活菌。以此剂量感染小鼠,脑组织涂片染色和培养染色,均能看到革兰氏阳性球菌;PCR结果显示,均出现了大小为112bp的条带。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可导致脑组织充血、出血、形成微血栓,脑膜充血。通过生长曲线和其D600nm与CFU关系的建立,可实时监测粪肠球菌数量,为后期更深入研究粪肠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机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