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海南省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出孔数调查,并结合6个关键气候因子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刺桐姬小蜂监测模型y=4261.76-39.21x1+35.44x3-32.35x4+0.23x6。该模型表明.刺桐姬小蜂出孔数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日照时数合计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白玉兰始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金华市2000—2012年白玉兰始花期物候记载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了白玉兰始花期的物候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金华市白玉兰始花期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最早出现在2 月12 日,最迟出现在3月21日;(2)影响白玉兰始花期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上年2月的雨日和日照、当年1月、2月的日照和平均温度以及当年1月负积温;(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主要气象因子的白玉兰始花期预测模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白玉兰始花期,模型实用性较强、拟合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调查,并结合6个关键气候因子,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桉树枝瘿姬小蜂监测模型:y=0.549 3+0.000 6x1+0.269 3x3+0.415 6x4-0.612 2x5-0.023 1x6。该模型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与月降雨总量、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月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性。其中月降雨总量是影响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月平均温度、月最低平均温度与月最高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库尔勒气象站与郊区果园气温存在的差异,为不同区域果园利用气象台资料开展监测服务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郊区果园实测温度数据,开展不同果园测点与气象站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不同区域果园温度与气象站温度的关系模型.[结果]结果表明:气象站数据能较好地反应不同区域果园的实际温度,但二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冬季果园1月平均温度、极端低温比气象站明显偏低,且上户镇和和什力克乡果园测点-15、-20、-25℃低温的日数、持续时长均明显高于气象站.[结论]库尔勒郊区果园气温气象站预报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建立的关系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上利用不同地区气象站温度资料预测果园实际温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27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与3种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反距离权重法(IDW),对研究区2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栅格化,并选用8个气象站点对栅格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检验站点月平均温度的模拟中,直接插值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大于1.0℃,而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的MAE值分别为0.485~0.776和0.242~0.509℃,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明显优于直接插值法,而趋势面分析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法更优;但在检验站点月平均降水量的模拟中,3种栅格化方法在模拟精度上并无明显差别。3种宏观地理因子中,海拔高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而纬度则对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结论】将宏观地理因子作为参数纳入到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尺度范围内温度的模拟精度,并且趋势面分析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法更具有优势;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在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广西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广西粮食产量预测模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广西粮食产量的预测模型。【结果】对粮食产量贡献最为明显的因子是种植面积,其次是单位面积产量,降水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小。粮食产量与种植面积、粮食单产、降水量的回归方程为:y=-517.759+0.158x1+0.382x2-0.001x3。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12年广西粮食产量为1464.381万t。【建议】在保证土地面积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以保证广西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烟台市气象局2005年的气象数据,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温度与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大气温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6个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建立了基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大气温度、绝对湿度4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6个气象因子中,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大气温度、绝对湿度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平均风速、降雨量与土壤温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晴天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40,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39;阴天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8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77,因此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很好地满足土壤温度的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影响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pp.)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各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直接作用依次为2月极端低温(x69)、上年1月平均湿度(x2)、1月降水量(x65)、3月平均湿度(x72)、4月降水量(x80)、上年12月极端低温(x59)、7月降水量(x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桂林市桂花开花规律,预测桂花开花时间,为桂林市开展桂花观赏旅游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普查和定期观测法,记录1999~2011年桂林市桂花的花期,并与桂林市历年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桂花花期预测模型.[结果]桂花花期与部分月份的降水、水气压、日照、雨日、最高温度等相关度较高,其中9月最高温度(x1)对桂林市桂花花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2月中旬雨日(x2).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桂林市桂花花期的预报模型为:y=-166.680+6.546x1-0.184x2.利用模型对桂花开花日期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较高,误差在0~3 d.[结论]花前温度是影响桂林市桂花开花的关键因素,花前温度越高,开花越晚;在桂花春梢萌发时期,雨日对桂花花期影响也显著,雨日越多,越有利于春梢生长,桂花开花越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协青早A播种至始穗期天数(y:播始历期),与相应的日均活动积温(x1),日均有效积温(x2)日均实效积温(x3)平均日照时数(x4)降水量(x5)和日均相对湿度(x6)等气象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播始历期与其相应的各气象因子无为的回归关系;与幼穗分化至始穗期的x2,x3,x4和x5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y=-122.1828-8.0672258x2+21.81923x3+0.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杨干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我国杨干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着重在其行为学、对寄主的选择、造成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方面做了广泛论述,为综合治理杨干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堵孔法测定不同浓度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结果]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均对杨干象具有毒杀作用。施药24 h后,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都有显著毒杀效果,最高浓度时杀虫率分别达81.10%和84.43%,后者的毒杀效果明显优于前者。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在48 h内可达到100%的杀虫率,该复合物对杨干象在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mg/m L。[结论]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作为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杨干象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干象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年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对杨干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采用了频次分布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种聚集度指标的方法测定杨干象幼虫的空间分布。杨干象幼虫不符合Poisson分布和Neyman分布,而基本上符合负二项分布。在聚集度指标的测定中,杨干象幼虫符合聚集分布。在对杨干象幼虫抽样技术的研究时,分别采用了对角线、平行线、五点式、“Z”字形以及随机5种抽样方法,同时又比较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平行线和五点式抽样方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省杨树上的4种主要蛀干害虫:杨干象、青杨楔天牛、青杨眷虎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幼虫为研究对象,使用PCR方法体外扩增并得到了4种幼虫mtDNA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基于扩增得到的这4种害虫COI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的比较,可筛选出特异性的内切酶,并通过酶切方法对这4种害虫各自的CoI基因进行了特异性鉴别、区分.在此类危险性害虫的检验检疫工作中,通过形态学及危害状进行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进一步进行辅助鉴别,可大大提高杨树蛀干害虫幼虫检疫、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杨干象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氧乐果、甲拌磷、氧乐氰菊、劲丹4种内吸性杀虫剂,分别采用树干喷药法、刺皮喷药法、刺皮包扎法、削皮包扎法等4种处理方法对杨干象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树干低位(2m以下)杨干象的防治,在药剂中氧乐果和劲丹的药效好,分别达95.13%和94.31%。在处理方法中刺皮喷药法的平均药效最好,达97.23%;对于树干高位(2m以上)杨干象的防治,用氧乐果和劲丹药剂,采取刺皮包扎法的平均药效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土壤肥力和植株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方法]在不同土壤肥力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群体茎、叶特征的变化。[结果]冬小麦起身期的总茎数略低于成穗数,群体最大时期株型呈现梭形,开花期叶面积系数为4是较为合理的冠层结构;土壤肥力对小麦前期的茎、叶生长影响显著,在中后期也有一定的影响;密度则在形成最大群体前影响茎叶的生长,到小麦开花后影响不明显。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比土壤肥力更为显著。[结论]合理群体的小麦叶片会随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当群体在早晚获得充分光照时,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总效率和总产量。该研究为培育新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董红霞  张飞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74-6976
[目的]研究短季棉高产优质栽培措施优化决策及生育模型。[方法]选用播期(X1)、密度(X2)、追纯氮(X3)、打顶留果枝数(X4)、去蕾果枝数(X5)进行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短季棉农艺组合措施、群体动态、成铃分布及产量结构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建立起皮棉产量、霜前花2个目标性状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达到产皮棉900k/hm^2,霜前籽棉3000kg/hm^2以上的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为5月20~23日播种,密度10.95万~11.25万株/hm^2,追纯氮165.60~180.00kg/hm2,打顶留果枝数8.4~8.7个,去下部1个果枝的早蕾。[结论]筛选出的兼顾高产、优质的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是合理的。明确了夺取短季棉高产优质的主攻方向,实现短季棉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皖麦50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皖麦50群体的分蘖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皖麦50冬前单株茎数与叶龄的回归方程为Y=0.1531e0.6199x;冬前出叶数与总积温的回归方程为z=1.199 10.0042∑1;冬前单株分蘖数与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531e0.01281∑τ;穗粒数和穗粒重与单株穗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6.20+1.7546x和y2=1.390+0.0682x;株高与蘖住高度的回归方程为y=87.6054—1.9791x。当B基本苗为170万~220万/hm2,冬前单株分蘖数为5.5~6.5,群体总头数为950万-1050万/h2,单株成穗数为3.8,总穗数为632.91万/hm2时,皖麦50群体协调、高产。当有效穗数为600万一675万/hm2,穗粒数为33~35粒,千粒重为40~42g时,皖麦50的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结论]该品种高产稳产且易干蔷培营弹.在.准北抽.区及苦淮南片砉区有宦辑的庸用莆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适宜温光环境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含氮量的影响,探讨亚适宜温光环境对黄瓜生长和光合机构的影响机理及植物对亚适宜温光逆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亚适宜温光处理5、10 d。亚适宜温度为18/12℃,亚适宜光照强度为(200±20)μmol/(m2.s)。[结果]亚适宜温光环境处理显著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降低了生物量的积累和叶片含氮量,但对黄瓜根系含氮量基本无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和b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处理5 d时气孔限制为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限制因素,10 d时非气孔限制为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限制因素。[结论]该研究可为寻找调控亚适宜温光环境的有效措施,指导冬春季节设施黄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5种配方对草履虫生长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英春  肖友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99-7200
[目的]筛选适宜草履虫生长及繁殖的最佳营养配方及环境条件。[方法]采用5种营养配方,即配方Ⅰ-稻草煮剂培养液、配方Ⅱ-菠菜叶+稻草煮剂培养液、配方Ⅲ-稻草煮剂+牛奶液培养液、配方Ⅳ-0.1%蜂蜜培养液和配方Ⅳ-小麦粒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并对草履虫生长发育和种群密度及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培养时间最短的是配方Ⅲ,仅用2d就可得体长为90~210μm,体宽为加~30脚,每毫升水样含1000~3000个草履虫,纯度也很高,能够用于纯培养,用该配方培养草履虫效果最佳。草履虫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繁殖温度在10~30℃。pH值在5.0~10.0的范围内,草履虫的生长状况都较好,但最适合于在中性略偏酸的环境中生长。[结论]该研究为草履虫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