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成都市洒金珊瑚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和潜在侵染源, 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洒金珊瑚叶片,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 单孢纯化后得到22株代表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将致病菌鉴定为暹罗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 C. aenigma?喀斯特炭疽菌 C. karstii 和果生炭疽菌 C. fructicola?将成都市园林植物上分离获得的炭疽菌接种洒金珊瑚, 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都可侵染洒金珊瑚, 表现出强弱不同的致病性, 来自其他寄主的炭疽病菌可能会成为洒金珊瑚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  相似文献   

2.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2株菌株分别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聚在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其中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引起黄精炭疽病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四川省红叶石楠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潜在侵染源,采集疑似感染炭疽病的典型病叶进行分离获得纯化病原菌菌株,从中随机选取菌株HYSN3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和菌饼,以无伤、刺伤、剪伤3种方式进行接种,筛选出效果最好的接种方式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到种,并采用筛选出的接种方式将分离自其它19种寄主的23株炭疽菌接种到红叶石楠上,明确其潜在侵染源。结果表明,从红叶石楠病叶中共纯化得到14株菌株,基于形态特征和显微初步鉴定结果,从中选择8株代表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3种接种方式中,以刺伤后接种菌株HYSN3菌饼的效果最好,可用于致病性测定。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5株)、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1株)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2株),表明四川省红叶石楠炭疽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来自其它寄主的23株炭疽菌菌株都能侵染红叶石楠,但致病力强弱不同,附近受炭疽菌侵染的植物都有可能成为红叶石楠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园林植物养护过程中需予以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八角炭疽病高效生防菌,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八角叶片分离出芽胞杆菌菌株, 通过与八角炭疽病病原菌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菌株L0517?利用拮抗菌株的发酵滤液来验证其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并研究菌株的发酵条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及 16S rDNA 和 gyrB序列分析, 将菌株L0517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L0517发酵滤液可显著抑制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 并引起菌丝形成囊泡状结构?用含0.1%吐温-80和10% L0517发酵滤液处理八角叶片可显著降低哈锐炭疽菌的致病能力, 且对八角安全无致病性?发酵条件研究表明, 当发酵温度为25℃, 培养液pH为7, 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时菌株生长最快, 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肿节风炭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害发生后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参照2010年《中国药典》HPLC方法测定肿节风主要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结果表明:肿节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dematium,肿节风为其新记录寄主。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4~28℃,pH值为5~9;肿节风炭疽病病情指数达到50~60时植株鲜重显著降低,当病情指数达到60~70时异嗪皮啶含量开始显著下降;表明肿节风炭疽病发生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药材质量下降,田间病害病情指数大于60时,药材不适宜应用。  相似文献   

6.
火龙果赤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的火龙果病害调查,发现1种新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病斑红色或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少数不规则形,稍凹陷,外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可呈现褐色坏死斑。从田间感病火龙果茎的病健交界处用PDA培养基分离,获得了菌株BJ28,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BJ28为致病病原菌。采用引物ITS1和ITS4对致病菌的ITS1-5.8S-ITS2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该致病菌的ITS1-5.8S-ITS2序列与HQ608063(Nigrospora sphaerica)同源性最高,达到100%。通过培养形状、形态学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将火龙果赤斑病病原菌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Sacc.)E.W.Mason]。  相似文献   

7.
罗卿权 《植物保护》2020,46(5):102-109
‘芽黄’红瑞木炭疽病在上海普遍发生。本研究从上海迪士尼园区采集疑似炭疽病的红瑞木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2种培养形态的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为致病菌。联合核糖体转录间隔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钙调蛋白和β-微管蛋白2多基因序列,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分别构建了多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2株炭疽菌菌株分别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集在一个分支,辅以形态学特征,鉴定引起‘芽黄’红瑞木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这是国内关于红瑞木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2015年3月调查了海南省海口、琼海、万宁、儋州等市(县)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病情,对采集的样本分离出的7株纯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观察,通过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嘧菌酯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DM4-2和DZ1-3为黑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菌株NP3-9、NP5-3、DZ2-7、HN5-11和HN2-6均为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各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显示,相对于菌丝,其病菌孢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更高;相对于胶胞炭疽菌,黑点炭疽菌菌株DM4-2和DZ1-3对嘧菌酯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2019年从福建省福州、三明、莆田、泉州和南平市采集具有大豆炭疽病症状的大豆豆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豆荚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株炭疽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属于3种类型,从3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分别选取3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9株代表菌株分别与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其占比分别为10.53%、50.00%、39.47%。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但不同的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表明平头炭疽菌是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而C.plurivorum为引起我国大豆炭疽病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0.
苹果炭疽病人工免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后天获得性免疫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新领域。KUC等人对黄瓜、菜豆炭疽病获得性免疫的研究,是利用同一植物上的弱致病性菌株,来保护强致病菌株所致的病害。本文作者首次提出利用强致病菌红麻炭疽病菌接种于苹果,使苹果获得对苹果炭疽病菌的免疫力,从而减轻了苹果炭疽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咪鲜胺和嘧菌酯2种杀菌剂对火龙果炭疽病的田间药效及其在火龙果中的残留。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嘧菌酯对火龙果炭疽病防效较好,防效在61.9%~88.3%之间。其防治效果随用药量增加而递增,且对火龙果安全。咪鲜胺在上海、广西试验点火龙果叶片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4、4.20d。嘧菌酯在火龙果叶片中消解速度较快。火龙果中咪鲜胺的最终残留量为0.1~0.319mg/kg,嘧菌酯的最终残留量0.1~0.248mg/kg,结合我国农药登记情况和我国居民的人均膳食结构,普通人群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5813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92.3%,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708 5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5.6%,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鹅掌柴炭疽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炭疽病是鹅掌柴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从四川省成都市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鹅掌柴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培养形态完全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发现它们都为致病菌。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几丁质合成酶、β-微管蛋白、钙调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获得的2株炭疽菌分别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成都市鹅掌柴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和喀斯特炭疽菌,这是关于这两种病原引起鹅掌柴炭疽病的首次报道。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的回接方式对致病性测定的影响,砂纸擦拭后选取中老叶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是对鹅掌柴炭疽病最好的致病性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猫豆炭疽病主要危害猫豆的叶片、茎蔓和豆荚,导致猫豆品质和产量降低.本研究对猫豆炭疽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将该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病原菌危害猫豆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对普定县豇豆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特点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以及ITS测序结果表明,豇豆炭疽病病原菌为围小丛壳菌圆形变种(Glomerella cingulata var.orbicularis),无性态为豇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Et Magn.)Br.e T Cay]。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特征,2012-2013年从黑龙江省克山县、绥化市、哈尔滨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集具有疮痂病病斑的马铃薯块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16SrRNA基因的差异采用分子手段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种类和致病性鉴定,并对txtAB阳性菌株采用萝卜幼苗法或马铃薯致病性试验测定其致病性。共分离出74株菌株,鉴定出致病性菌株26株,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或S.europaeiscabiei 21株,S.turgidiscabies 3株和S.acidiscabies 2株。所有的致病性菌株中共有4种致病岛基因型,即nec1+/tomA+、nec1-/tomA+、nec1+/tomA-和nec1-/tomA。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特征,分别采用叶盘接菌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石河子等11个不同产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着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性的差异,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间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时,48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新疆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分化与遗传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三个杂交组合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分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瘟病菌3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菌株在4个水稻品种和4个龙爪稷品种上致病性分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在不同水稻品种或龙爪稷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情况各不相同。根据子囊孢子菌株对两种寄主的致病性将其划分为3组:①只对水稻有致病性,②只对龙爪稷有致病性,③对二者都无致病性。有的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了对部分供试水稻品种或龙爪稷品种的致病性,有的组合能分离到与亲本菌株致病性相同的后代菌株,有的组合则分离不到。这些说明,本试验所用的亲本菌株对供试的水稻或龙爪稷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是受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而且基因的数量可能也不尽相同,因而导致其后代菌株在各个品种上致病性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广西火龙果园病虫草害种类,探究火龙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方法】火龙果病虫害种类调查采用了普查法和实地估测法,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均采用五点取样调查法。【结果】调查表明,广西火龙果园的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天敌种类共有99种,其中害虫及有害动物有17种,病害有12种,杂草43种,昆虫天敌27种;在广西种植的火龙果品种中,金都1号、美龙、越南金边在同一年内发生3次炭疽病高发期,分别在3月、4月和7月,其中金都1号抗炭疽病性较好;溃疡病在同一年内出现2次高发期,分别在4月、7月,其中金都1号抗溃疡病较好;斜纹夜蛾、棉铃虫以及绿象甲在同一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均出现双峰型,年内2次高峰期发生在5月和7月,其中5月发生量较大。【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可提高人们对火龙果的病虫草害种类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为制订火龙果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Kc-38菌株是本实验室从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体内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对峙生长法测定发现该菌株对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根据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芒果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效,用菌株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处理9d后,对采后芒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达到65.12%和62.79%.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分泌的胞外抗菌物质为一类对热稳定和抗紫外照射的蛋白类物质,在pH2.0~11.0范围内均具有抑菌作用,以pH2.0~8.0范围内的抗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由玉蜀黍球梗孢Kabatiella zeae引起的玉米北方炭疽病在我国东北地区普遍发生,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稳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明确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群体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于2020年7月-10月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共17个地点采集了玉米北方炭疽病样品180份,并分离纯化到624个玉米北方炭疽病菌单孢菌株,通过形态学观测,科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均为Kabatiella zeae。依据菌落产黑色素能力与菌落生长情况将病原菌划分为4种不同菌落形态类型。本研究选择4株代表性菌株SH10-1(类型Ⅰ)、HB10-1(类型Ⅱ)、HN10-1(类型Ⅲ)和NA10-1(类型Ⅳ),对病原菌在两省分布比例、产孢能力、菌落生长速率,产孢方式和致病性等的比较结果显示,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在两省份病原菌群体总数中占98.8%;类型Ⅳ在两省份中只分离到7株,其生长速率较快。对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病原菌分析得出结论:产黑色素能力强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强且产孢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北方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