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绒山羊毛囊的组织结构及毛囊形态发生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绒山羊的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在胎龄55~65 d毛囊开始发生形成毛芽;胎龄135 d,大多数初级毛囊和一部分次级毛囊发育基本成熟;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结论】了解了绒山羊毛囊的结构组成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调控绒山羊毛囊发生发育阶段关键circRNA及其功能,基于课题组前期得到的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45、55、65和75 d)皮肤组织circRNA表达谱以及各比对组中差异表达circRNA的基础,根据不同时期毛囊形态发生发育情况筛选了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circRNA,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毛囊发生发育关键circRNA...  相似文献   

3.
以81~147d胎龄的‘甘肃高山细毛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冰冻切片、HE染色、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技术研究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从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诱导期到器官形成阶段(胎龄87~108d)Wnt10b、FGF18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在胎龄第108天Wnt10b、FGF18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达到(43.652±0.425)(13.67±0.207),在细胞分化期表达量逐渐下降;而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相对表达量仅为(0.58±015);Wnt10b基因分别与β-catenin、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1;r=0.58,P0.05);β-catenin基因与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Wnt10b、β-catenin基因主要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FGF18不仅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且在真皮中表达.本研究初步表明,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通过Wnt/β-catenin基因经典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甘肃高山细毛羊’次级毛囊形态发生和再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绒山羊皮肤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内蒙古阿白绒山羊的皮肤组织结构观察研究表明,内蒙古阿白绒山羊的皮肤毛囊结构有其品种特征,具有较高的毛囊密度和S/P 值( 即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之比) ,可以将皮肤毛囊组织形态指标运用到选种上,并为绒山羊的早期选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绵羊胎儿期的毛囊组织结构和发育变化,为调控毛囊生长发育、提高羊毛产量和品质提供基础。【方法】采集胎龄45、55、65、75、85、95、105、115、125、135、145 d的33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羊体侧部皮肤组织,每个发育时期重复3只,制作皮肤毛囊石蜡组织切片,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胎羊的皮肤毛囊组织形态,计算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数与初级毛囊数的比值(S/P)。【结果】胎龄45 d时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开始发育;胎龄55 d皮肤结构基本发育完全;胎龄65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育,形成囊泡并逐渐增大;胎龄75 d时初级毛囊已经形成;胎龄85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初级毛囊数量迅速增加;胎龄105 d在原始次级毛囊开始出现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35~145 d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发育成熟;胎龄85~145 d初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小,次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大,S/P值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结论】胎龄65 d为初级毛囊发育期,85 d为次级毛囊发育关键期,105 d为再分化次级毛囊发育期。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干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干细胞在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次级毛囊及表皮中的位置,通过对绒山羊颈部静脉注射BrdU,每周取皮肤样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前10周内BrdU结果呈阳性,说明皮肤中存在干细胞,BrdU可用于大动物短时期的体内标记;BrdU用于大动物标记时在绒山羊体内的存留时间大约为10周;初步判断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及表皮中均存在干细胞,而且干细胞的niche可能就位于毛乳头处;用Ⅳ型胶原粘附培养初级和次级毛囊的毛乳头,其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大,核仁明显,细胞器少,细胞呈克隆生长,慢周期性,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步证明为毛乳头处存在毛囊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份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份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份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经体外合成、用地高辛标记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高甘氨酸/酪氨酸角蛋白关联蛋白(HGTKAPs)基因家族9个成员的c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在山羊皮肤组织切片上进行定位,探测HGTKAPs基因家族9个成员在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10月份皮肤毛囊中的表达.结果表明:HGTKAPs在兴盛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皮质层均有强...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绒山羊JAG1蛋白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毛囊生长期中的表达模式,从阿拉善种羊场选择2周岁、体重相近的3只内蒙古绒山羊母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对绒山羊JAG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分析JAG1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利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结果表明,绒山羊JAG1氨基酸序列与绵羊相似性可达99.5%,JAG1蛋白信号肽位于第1~29个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剪切位点和一个跨膜结构,具有61个丝氨酸、26个苏氨酸、19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63个O-糖基化位点,6个N-糖基化位点,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在毛囊退行期(1月份)和休止期(4月份)未检测到JAG1蛋白的表达;生长前期(7月份)和生长期(9月份)在毛乳头细胞中表达。JAG1 mRNA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的4个时期均有表达,随着毛囊进入生长期JAG1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生长期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综上,绒山羊JAG1氨基酸序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JAG1 mRNA在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前期和生长期表达升高,为深入研究绒山羊JAG1基因对毛囊发育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内蒙古绒山羊毛囊发育兴盛期和休止期BMP2基因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以及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休止期毛囊毛干周围高表达,在兴盛期不表达;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同兴盛期相比,休止期BMP2基因在皮肤中表达上调24.65倍。【结论】BMP2基因抑制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与维持皮肤毛囊处于休止期有关;该基因主要在皮肤毛囊的毛干周围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维持皮肤毛囊发育处于休止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PDGFA)在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皮肤毛囊上的表达规律和褪黑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和产绒量相当的阿尔巴斯绒山羊成年母羊,分为4组,即从不埋植的对照组和3组不同时间埋植褪黑激素的试验组。试验组在埋植期间每隔一个月按照2 mg?kg-1 BW的剂量在绒山羊耳后皮下埋植褪黑激素。采集12个月(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的受试羊体侧部皮肤样品,用定量逆转录PCR (qRT-PCR)检测皮肤中PDGFA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各组间PDGFA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对照组在11月时其表达量为全年最低,在12月,随着毛囊周期性生长缓慢进入退行期,其PDGFA基因的表达量也缓慢上升,并在休止期(1-4月)高度表达。而开始埋植褪黑激素后,仅第二年埋植组在翌年1月时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在2月与连续两年埋植组一样,随着绒毛开始脱落,PDGFA基因的表达量也有下降趋势;到5月,其表达量显著低于1月(P<0.05),此时新一轮的绒毛已长出体表。停止埋植褪黑激素后,仅第一年埋植组翌年PDGFA基因的表达模式和毛囊生长周期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绒山羊皮肤组织当中PDGFA基因在毛囊生长期低表达,退行期和休止期高表达。埋植褪黑激素可缩短毛囊生长周期。PDGFA基因是一个控制毛囊从兴盛期向退行期和休止期转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绒山羊皮肤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Bcl-2和Bax基因以及褪黑激素与绒山羊绒毛生长和凋亡的关系。【方法】选用8只性别、体重、年龄一致的内蒙古绒山羊母羊,随机分为埋植组和对照组,提取皮肤总RNA,对Bcl-2和Bax基因mRNA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①Bcl-2和Bax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细胞中相对表达量比值(Bcl-2/Bax)的增减与绒山羊一年中绒毛生长、退行以及休止时间特点基本吻合;②褪黑激素对Bcl-2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上调了Bax基因在各月份的表达(P<0.01)。【结论】褪黑激素显著下调了Bcl-2和Bax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细胞中相对表达量的比值(Bcl-2/Bax),可促进细胞凋亡,加快机体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5.
Seasonal hair follicle activity and fibre growth in some Cashmere-bearing goats (Caprus hircus) is a cyclic process that is well characterized morphologically but understood incompletel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s an initial step in discovering regulators in hair-follicle activity and cycling, we used qPCR to investigate 19 genes expression in Cashmere goat side skin from 12 mon. Many of these gene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hair follicle development-relevant genes (HFDRGs) in the literature. Here we show that Hoxc13/β-catenin gene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icle activity. In addition, Hoxc13 was found to be expressed with an drastic increase between July and November for melatonin treatment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Hoxc13 on HFDRGs, fibroblasts and keratinocytes from Cashmere goat skin were transfected with p-ECFPHoxc13.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Hoxc13 gene decreased HFDRGs with negative role for hair follicl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HFDRGs with positive role for hair follicle development in vitro. These findings provide data on the Hoxc13 expression profile of normal Cashmere goat skin and Cashmere goat skin with melatonin treatment, and demonstrate hair-follicle-activity dependent regulation of Hoxc13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以陕北白绒山羊毛囊生长期皮肤组织cDNA为模板,扩增出Lhx2基因的CDS区,成功构建了以KAP6.1为启动子表达Lhx2基因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pIRES2-KAP-LHX-EGFP.并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经PCR检测显示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细胞基因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Lhx2基因对绒山羊毛囊发育的影响和转Lhx2基因绒山羊的生产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角蛋白5(keratin 5,K5)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5(K5)在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毛囊生长初期(6月),K5低表达于毛囊内根鞘和外根鞘;在毛囊生长旺盛期(10月),K5在内外根鞘同时表达,并在外根鞘表达量较高;在退行期(1月),K5在外根鞘低表达;在休止期(3月),K5基本不表达。由于K5的表达与绒毛生长周期发育规律一致,推测K5对绒毛的周期性生长可能是通过对内根鞘和外根鞘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GPx5在内蒙古绒山羊附睾中的表达模式,对初情期、体成熟期、老龄期3个生殖生理阶段绒山羊附睾及睾丸中的GPx5从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各生殖生理阶段绒山羊睾丸中均未见GPx5表达,附睾中均有GPx5表达。各生殖生理阶段附睾表达区域及表达量存在差异:初情期,GPx5 mRNA和蛋白主要表达于附睾头部;体成熟期,附睾各区域GPx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阶段,附睾起始部和附睾头部为主要表达区;老龄期,GPx5 mRNA和蛋白主要表达于附睾头部,但较体成熟期明显减少。免疫组化定位显示GPx5蛋白主要分布于附睾上皮细胞,而且各年龄阶段绒山羊附睾腔内精子上都有明显的GPx5阳性信号。研究表明绒山羊附睾GPx5的表达区域及表达量变化与动物生殖生理阶段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