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筛选和鉴定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株,之后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田间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从香蕉枯萎病病株的假茎基部分离筛选纯化获得了一株致病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盆栽回接该菌株35d后,有90%香蕉植株发病,香蕉死亡率高达70%,经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香蕉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本试验条件下,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3CFU/g土时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不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随着病原菌孢子悬液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不再显著变化;香蕉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受致病菌株孢子悬液不同浓度的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不同浓度处理的根际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1.15—2.06倍,显著高于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结论】香蕉植株枯萎病是否发生与土壤本身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发病程度高低决定于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以上结果可为香蕉枯萎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17个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的抑菌效果,为利用木霉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先接病原菌后接木霉菌、先接木霉菌后接病原菌和同时接种木霉菌和病原菌的3种接种方式,进行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3种接种方式下,木霉菌株0026 Ⅰ、00181Ⅱ①和0024Ⅱ对香蕉枯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在90.00%以上;0023 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次之,抑菌效果均在80.00%以上.[结论]木霉菌株0026Ⅰ、0024Ⅱ、0018Ⅱ①、0023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均在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加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17个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的抑菌效果,为利用木霉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先接病原菌后接木霉菌、先接木霉菌后接病原菌和同时接种木霉菌和病原菌的3种接种方式,进行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3种接种方式下,木霉菌株0026 Ⅰ、00181Ⅱ①和0024Ⅱ对香蕉枯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在90.00%以上;0023 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次之,抑菌效果均在80.00%以上.[结论]木霉菌株0026Ⅰ、0024Ⅱ、0018Ⅱ①、0023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均在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加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梨黑星菌接种体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在干燥条件下,低温有利于黑星菌接种体的保存。-18——20℃和3—5℃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43%和71.02%,而室温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表明,在接种点上,低温干燥保存的梨黑星菌接种体分生孢子与新鲜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而且在田间接种下,接种16天后均引起接种部位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茶树种质资源抗茶云纹叶枯病鉴定,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苗圃茶苗和室内离体茶枝人为接种试验.室内离体接种诱发的病叶还进行了病原菌的再分离.室内离体接种的病情指数与苗圃中接种的病情指数及自然发病调查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 0.6993、r= 0.4036,可见离体接种试验结果与苗圃试验和自然发病调查结果具较好吻合性.离体茶枝接种诱发的病叶经分离培养均为该病的分生孢子.确定离体茶枝接种为该病抗性的鉴定方法,拟定抗性等级划分标准,筛选出高抗茶资源1份、抗的12份、中抗的13份.大叶种的抗病性差于中叶种的茶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利用水培法接种进行香蕉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的可行性,为香蕉苗期接种技术的改良及香蕉枯萎病抗性种质材料快速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水培接种的方法对比巴西、农科1号、抗枯5号3个不同抗性香蕉品种的枯萎病发病率及平均病情指数间的差异,并与3个香蕉品种的田间病害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利用K2平板计数法研究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4)在水培营养液中的生长动态.[结果]3个已知抗性的香蕉品种通过水培接种法鉴定的结果与抗感品种本身的抗病性程度相吻合,抗感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在接种后第9d即能明显区分.香蕉枯萎病菌在水培营养液中浓度基本恒定,保持在105~106 CFU/mL,水培环境能为病原菌侵染寄主提供稳定的营养条件.[结论]水培接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在香蕉抗性种质材料的快速鉴定及筛选中推广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真菌菌株,提取真菌DNA、PCR扩增ITS序列、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引起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真菌菌株,提取了各菌株的DNA;PCR扩增了8个菌株的ITS序列,并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8个菌株的ITS序列,进行了序列的多重比较分析,建立了各个菌株的分子进化树.通过形态观察、ITS序列的分析及病原接种致病实验,确认1、7、8号菌株为尖孢镰刀菌,能引起香蕉发生枯萎病症状,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盆钵培养的方法于黄瓜育苗时接种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并分别浇灌磷浓度为0、31、93 mg/kg的营养液,于苗龄为4周时,采用灌根法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分生孢子悬液,以明确不同磷浓度条件下G.versiforme对黄瓜幼苗枯萎病的防效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为31 mg/kg时,G.versiforme可明显提高黄瓜幼苗对枯萎病的抗性,接种病原菌后9 d时,菌根化幼苗的病情指数较相应对照降低10百分点;同时,接种G.versiforme的幼苗叶片中蔗糖含量为其相应对照的1.4倍。幼苗接种病原菌后,与各自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G.versiforme处理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对稳定,且峰值出现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9.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香蕉枯萎病已成为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建立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快速鉴定方法,为大田香蕉抗病品种鉴定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巴西蕉(B)、桂蕉1号(GV)和笔者自主选育的品系云蕉1号(Y)进行枯萎病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 Race 4,Foc TR4)野生型菌株(15-1)温室接种,通过叶片表型和球茎解剖2种病情指数调查并结合实时定量PCR分析,鉴定供试材料的抗感差异并筛选出对枯萎病抗性较好的香蕉材料。【结果】经过3次独立温室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云蕉1号病情指数最低,其他品种在接种后枯萎病抗性强弱的表现为YGVB。检测接种后土壤中病原菌含量发现,3个品种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接种条件相对一致。不同香蕉品种在接种25 d后,云蕉1号的球茎病原菌含量较低,与巴西蕉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桂蕉1号差异不显著,说明云蕉1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本研究通过香蕉枯萎病的室内速鉴定方法表明,云蕉1号对枯萎有较好的耐病性,适合进一步大田筛选。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笔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候选真菌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采用CTAB法提取了真菌DNA,并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通过IT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候选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2.
通过韭菜粗提取液与香蕉枯萎病生理4号小种(Foc4)的互作及大棚盆栽试验,研究韭菜对Foc4的抑制作用及其在盆栽条件下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韭菜粗提取液能够有效地抑制Foc4菌落的生长,对其有显著的致死效应;盆栽试验显示:在人工接菌的泥炭土和自然带菌的田园土中,韭菜提取液和韭菜残体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巴西’(AAA)香蕉和‘广粉1号’(ABB)粉蕉的枯萎病发病率,降低植株病情指数,从而达到高效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东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5片叶的组培香蕉苗和粉蕉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浸菌液的接种法对分离自番禺、中山、肇庆、珠海、顺德等地的香蕉枯萎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同时观察了各菌株在Komada改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广东的确存在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2个小种,认为致病性测定结合Komada改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是鉴定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简单、快速而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侵害香蕉,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介绍了该病菌的病原菌的侵染特点及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并推荐了几种适合口岸使用的检疫鉴定方法。并提供了香蕉果实上发现该病菌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从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机制和香蕉抗病机制等多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枯萎病菌的4号小种对中国香蕉生产影响最大,果胶酶和毒素是引起香蕉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此外,还有一些小分子的成分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香蕉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16.
利用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对巴西蕉、粤科1号、粤科3号、抗枯1号、粉杂1号、农科1号等香蕉品种进行离体叶片的病原菌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巴西蕉最感病,其他品种都具有不用程度的抗性。对不同香蕉品种(包括抗枯5号)进行ISSR分子标记试验,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9条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21个条带,其中98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81.0%;记录ISSR标记的多态性数据,用NTSYS2.10e软件计算得到Dice相似性系数为0.57~0.94,表明香蕉品种间遗传背景丰富,UPGMA法聚类将7个香蕉品种分为两大类群。综合分析表明,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强弱与其遗传相似性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香蕉枯萎病菌对香蕉苗期生长的影响,袁模拟3种病菌侵染途径(带菌土壤、带菌香蕉苗、带菌土壤与带菌香蕉苗),及中低高3种带菌浓度(10、10³、106 CFU/mL)监测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对香蕉苗期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等生长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第64 d,所有处理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增长均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接菌浓度越大,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生长就越慢,甚至停止生长;接菌浓度低至10 CFU/mL(带菌香蕉苗)依然能使蕉苗发生香蕉枯萎病;90%香蕉苗被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测定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和尖孢镰刀菌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对巴西蕉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种病原 微生物进行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均能抑制巴西蕉的生长且复合侵染对巴西蕉的生长量影响更大,南方根结线虫单 独侵染巴西蕉的根结指数要比复合侵染的高,香蕉穿孔线虫单独侵染巴西蕉的病情指数要比复合侵染的高,而尖孢 镰刀菌4 号生理小种与根结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同时侵染巴西蕉时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19.
病原菌和植物相互作用时分泌效应蛋白(effectors)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尖孢镰刀菌和寄主相互作用时分泌几个特定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量蛋白(15.8~29.9 kD)进入木质部启动致病力,称为SIX(secreted in xylem)蛋白,其中,SIX6蛋白是一个效应蛋白。西瓜枯萎病是由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Niveurn,Fon)引起的真菌病害。为了明确FonSIX6在侵染西瓜时的作用,克隆了该基因的上下游序列,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构建了该基因的缺失突变体载体pDH\|SIX6;将构建好的基因缺失载体转入农杆菌AGL\|1中,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转化子的筛选获得了FonSIX6基因的缺失突变体。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国内外镰刀菌(Fusariumlink.)种类鉴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海南省3个市县4种作物上采集的4个镰刀菌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 f.sp.),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f.sp.),萎蔫座镰孢霉(Fusarium bulbigenum f.sp.),稻恶苗镰孢霉(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