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乳酸常被用来控制食品中腐败菌的生长,但是有关其对食品优势腐败菌抑菌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一株从肉制品中分离得到的腐败菌粪肠球菌R612-Z1为目标菌株,研究乳酸对其的杀菌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各浓度(0.25%、0.50%、1.00%)的乳酸均有杀菌效果而且作用明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处理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扫描电镜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浓度的测定结果说明,胞内物质流出聚集在细胞外侧,胞外ATP浓度和核酸类物质浓度明显上升,膜电势快速升高。因此,乳酸通过破坏粪肠球菌的细胞壁,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外电势,导致内容物流出,从而达到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测定荆芥及其提取物对从酒曲中分离出的酵母菌和霉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荆芥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荆芥原液及其提取物溶液对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菌活性。荆芥处理后菌悬液的电导率和蛋白质质量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荆芥中的有效成分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使其破裂,从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复合生物保鲜剂对冷藏带鱼优势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作用机理,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测定了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活力、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完整性和细胞的稳定性,对细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与MBC分别为1.6 mg/ml与3.3 mg/ml,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经2倍最小杀菌浓度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处理后,细菌未出现对数生长期;菌液在260 nm处的吸光值明显升高,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菌体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升高,菌体细胞壁通透性增大;菌悬液的电导率值明显增大,细胞膜稳定性受损。细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复合生物保鲜剂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菌体细胞开始出现皱缩、扭曲变形、表面粗糙和布满泡状物及细胞壁塌陷等现象。表明复合生物保鲜剂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内环境和细胞膜稳定性,影响了细菌的正常生长;并且通过影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物的排出,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4.
明确麸皮阿魏酸体外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麸皮阿魏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最显著菌株最小抑菌浓度,并分析在0MIC、MIC、3MIC下对该显著指示菌株生长曲线、胞外蛋白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以探讨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麸皮阿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为12mm,MIC为25μg/mL。经MIC、3MIC阿魏酸处理后,菌株生长潜伏期明显增长,胞外蛋白含量降低、AKP含量升高,且MIC条件下效果最显著。由此推测其抑菌机理与干扰蛋白质合成,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该研究可为新型抗菌制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细胞膜电位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细胞膜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山苍子精油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SDS-PAGE研究山苍子精油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亚抑菌浓度的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山苍子精油对鼠伤寒沙门菌的MIC和MBC均为256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浓度的山苍子精油作用于菌体,1 h内菌悬液电导率和胞膜电位明显上升;12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41.69±0.97)%,菌体形态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亚抑菌浓度下,经8μg/mL山苍子精油处理后,生物被膜总量减少(19.25±3.42)%。【结论】山苍子精油可改变沙门菌的细胞通透性、形态结构,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从而起到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菌液的OD600nm值、电导率、蛋白质含量、保护酶和呼吸代谢途径酶活性,探索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室内平板抑菌圈直径在15 mm以上,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3.68 mg/m L;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不仅延迟了病原菌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而且使其电导率增加了15%;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酶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78.43%、68.63%、63.14%、68.00%。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使柑橘溃疡病菌的菌体细胞膜遭受损伤,菌体发生裂解;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苋菜乙酸乙酯提取物使柑橘溃疡病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受损,胞内空白面积增大,细胞质外泄,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肉桂醛体外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生长曲线探究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增殖的影响;通过SDS-PAGE观察肉桂醛对菌体蛋白质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肉桂醛对菌体形态的影响;测定电导率和DNA渗出量,观察肉桂醛对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肉桂醛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MIC及以下浓度的药物对细菌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破坏菌体正常形态,增加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结论】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作用于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  相似文献   

8.
高芬  吴元华  王梦亮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3):4933-4940
【目的】明确可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cacaoi)182-2的活性代谢产物——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后续农用抗生素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湿重法和培养皿中萌发法,测定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其对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造成菌丝节间缩短、扭曲,芽管顶端膨大,并产生大量囊状膨大物。处理24 h时,对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度为177.53 µg•mL-1。抑菌机理研究发现KA08能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并显著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含量。【结论】农抗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菌丝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合成,引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而使病菌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菌丝生长受阻。细胞膜是KA08的主要作用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盐酸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兔体液内浓度,及各成分体外最小抑菌浓度,阐明3种中药成分清热解毒功能与其抑菌作用的关系。【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兔血液和组织液内的浓度;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3种中药成分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盐酸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兔血浆内的浓度峰值分别为3.2、5.03和7.63μg?ml-1,在兔组织液内的浓度峰值分别为0.12、0.11和0.12μg?ml-1;3种中药成分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103、3.75×103和6.75×103μg?ml-1,其体外最小抑菌浓度明显高于它们在兔体液内的浓度峰值。【结论】盐酸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的抑菌作用较弱,在兔体液内不能达到有效抑菌浓度,其抑菌作用并非其清热解毒功能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茶皂素(Tea Saponin)对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抑菌效果。以抑菌效果最好的沙门氏菌为供试菌,通过对沙门氏菌的生长、形态、胞外蛋白、碱性磷酸酶及K~+泄漏等方面研究茶皂素的抑菌机理,并以沙门氏菌菌落数、pH、持水率为指标评价茶皂素在鸡胸肉中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茶皂素主要通过破坏菌体的正常形态,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透性,破坏其阻隔性,导致碱性磷酸酶和细胞内容物如K~+、蛋白质外泄来实现其抑菌功能;茶皂素可以抑制鸡胸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减缓pH上升的速度,延缓持水率下降的速率,说明茶皂素可以作为鸡胸肉保鲜的天然抑菌剂。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阐明其抗菌机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细菌疏水性、生物被膜定量和RT-qPCR实验,测定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结果表明,(1)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分别为4 g·L?1和8 g·L?1;(2)随着茴香醛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的核酸和蛋白质泄漏量逐渐增加;(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茴香醛在1×MIC的浓度下即可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变异链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4)茴香醛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挥抑菌作用,通过改变变异链球菌的疏水性并下调基因表达发挥抗变异链球菌生物被膜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茴香醛作为天然抗菌剂,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抗龋齿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涂布法及通过生长曲线测定,研究肉桂醛对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电导率、膜电位、DNA渗出量探讨肉桂醛对该菌细胞壁、细胞膜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肉桂醛作用后该菌的形态变化;通过SDS–PAGE试验探究肉桂醛对该菌胞内蛋白量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肉桂醛对该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肉桂醛对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12~1024μg/m L,最低杀菌浓度为512~2048μg/mL;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肉桂醛1 h时,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培养液中电导率极显著增加达到最大,菌体内DNA渗透量极显著升高达到最大;肉桂醛作用后,菌体细胞膜电位极显著升高,出现超极化现象;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肉桂醛药物作用浓度与细菌胞内蛋白减少量呈正相关;菌体超微结构显示,肉桂醛作用导致菌体细胞壁及细胞膜损伤,且随浓度升高损伤程度增加;生物膜试验结果显示,在所有亚抑菌浓度肉桂醛作用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受到显著抑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肉桂醛可通过损伤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破坏菌体可溶性蛋白质代谢和菌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酸性电解水(AEW)能否有效控制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探究处理后菌体变化,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思路。【方法】使用不同有效氯浓度酸性电解水(20、40和60 mg?L -1)将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处理5、10、15、20、25和30 min后,通过平板计数检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致死效果;收集未处理及20、40和60 mg?L -1酸性电解水各处理5 min后菌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多种荧光探针检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完整性、胞内pH、胞内ATP浓度、膜电位的影响;提取胞外聚合物(EPS)探究酸性电解水与EPS的相互作用。 【结果】20、40和60 mg?L -1的酸性电解水均可在5 min内杀死10 7CFU/mL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酸性电解水浓度大于40 mg·L -1时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P>0.05),10 min处理后均已无活菌检出。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3种浓度酸性电解水的处理均可使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菌体干瘪皱缩,失去原本饱满的细胞形态,60 mg·L -1电解水处理下破损程度最大。酸性电解水可显著降低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膜完整性、胞内pH、膜电位、胞内ATP浓度和EPS含量(P<0.05)。20、40和60 mg·L -1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菌体膜完整性分别降低到2.26%、1.87%和1.20%,膜电位分别消散40%、50%和50%,胞内pH由7.50分别降低到6.53、5.90和5.83,3种浓度处理后胞内ATP浓度已降至最低。杀菌效果显著依赖于酸性电解水浓度的升高,当处理浓度高于40 mg?L -1时,胞内pH、膜电位和胞内ATP浓度的降低无显著差异。酸性电解水处理下EPS中蛋白、总糖含量显著降低,松散胞外聚合物 (L-EPS)中蛋白和总糖分别降低71.08%和62.23%,而紧密胞外聚合物(B-EPS)中蛋白和总糖分别降低99.32%和40.62%。当EPS反向添加到酸性电解水中时则可显著降低酸性电解水氧化还原电位(ORP)(P<0.05),但对有效氯浓度(ACC)和pH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可破坏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同时EPS对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诃子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对象,对比诃子和其他11种中药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诃子培养上清液的总漏出率和电导率、蛋白浓度及诃子对细菌DN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诃子比其他11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更强,表现为抑菌圈直径更大,MIC更低。培养上清液的电导率和漏出率增加,用2倍MIC诃子药液处理8 h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上清液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诃子抑制大肠埃希菌蛋白合成,使分子质量约为80 ku的蛋白缺失;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不明显,对细菌DNA也没有明显的凝胶阻滞作用,但能降解DNA。以上结果表明:诃子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苦杏壳木醋液最小抑菌浓度及其抑菌活性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指示菌,由D值计算法得到了对苦杏壳木醋液在不同浓度时的存活曲线及死亡曲线,从而精确求得最小抑菌浓度(MIC):木醋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44%和0.46%,可见木醋液对2种代表性细菌有较显著的抑菌效果;采用滤纸片法,对木醋液抑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苦杏壳木醋液在温度、pH值、紫外光、活性碳吸附及微波加热等不同处理下,抑菌效果基本不变,具有良好的抑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检测及其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效果.【方法】通过管碟法、肉汤稀释法和点种法对茶树精油抑菌活性进行探讨,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BCA试剂盒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茶树精油中含有44个组分,鉴别出35种化合物,包括烯类(44.26%)、醇类(44.92%)、烷烃类(8.01%)、极少的酸和醚类.茶树精油对供试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介于18.51~28.24 mm之间,最小抑菌浓度(MIC)在1.32~5.27 mg/mL之间,最小杀灭浓度(MBC)在2.64~21.09 mg/mL之间.【结论】茶树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位点可能位于细胞膜上,导致菌体细胞变形,胞内蛋白质泄漏,菌体逐渐被分解为碎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比较荷叶、箬叶、芦苇叶、槲叶这4种常见粽叶的超声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炎沙门氏菌等食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稳定性,测定了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与细胞膜渗透性,以及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种提取物中,荷叶、芦苇叶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几乎均明显(P<0.05)大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荷叶提取物对所有致病菌的MIC与MBC最小;4种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小,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BC相同;浓度达到0.5倍MIC值及以上的提取液浓度可显著(P<0.05)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通透性。这4种粽叶提取物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具有紫外照射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在pH值5~7的弱酸性与中性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18.
镉对水稻幼苗根系细胞膜电位和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Cd)对膜透性、跨膜电势差等膜性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造成Cd胁迫下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异常的重要原因。以对Cd2+敏感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淮稻11号和扬稻6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原位考察了水稻幼苗根细胞膜电位对Cd2+胁迫的响应,同时分析了Cd2+对水稻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可使根表皮细胞膜电位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去极化,去极化程度随Cd2+浓度提高而增加;相同浓度Cd2+所诱导的膜电位去极化程度与水稻品种有关,扬稻6号幼苗根系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明显高于淮稻11号;在迅速的去极化之后,随后的30min内是否发生复极化与水稻品种和Cd2+浓度有关;就更长时间(0~12h)来看,膜电位在经过了去极化阶段后仍有缓慢的恢复,淮稻11号在1.0mmo1·L-1Cd2+处理6h后已接近初始的膜电位值,而扬稻6号在处理12h后仍不能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Cd2+处理增大了水稻根细胞膜透性,且扬稻6号比淮稻11号膜透性增加的程度要大。  相似文献   

19.
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通过测定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呼吸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探讨冬凌草甲素的抑菌机制。试验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培养液的电导率升高,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大,核酸外泄量也增加,2 MIC药物组处理6 h后的电导率比空白组升高了18%(P0.01),处理12 h后的β-D-半乳糖苷酶活性比空白组增大了124%(P0.01),胞外核酸大分子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9h,菌体可溶性蛋白质总量比对照组减少了约50%(P0.01);冬凌草甲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活性,其中对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抑制率为53.22%(P0.01),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率为33.96%(P0.01)。试验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抑制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石莼醇提物基于细胞膜损伤的抑菌作用,检测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性能,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石莼醇提物对供试菌生长、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量、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损伤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醇提物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正常生长,尤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低抑制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3.13 mg·mL~(-1);2×MIC的石莼醇提物可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菌体内核酸、蛋白质的大量泄露,培养液的电导率极显著上升(P0.01),菌体细胞膜严重萎缩甚至裂解,菌体损伤率可达96.42%.综上,石莼醇提物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