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通过宁乡猪与中约克夏、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的七个正反交组合和四个纯种对照组的肥育对比试验,研究了宁乡猪在二元杂交时的肥育与胴体性状杂交效果,发现约×宁、大×宁、宁×大、长×宁、宁×长在日增重上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优势率,表现为超显性遗传方式,饲料利用率也有类似效果。在胴体性状、胴体组成方面,大多无显著水平的杂种优势,表现为中间型遗传方式。各品种间正反交结果很不一致,仅在宁乡猪与大白猪杂交时表现出一些性状上的显著差异。对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按综合评定指数排队表明,杜×宁、长×宁是目前生产中最宜推广的二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结合长白、大约、长大杂、四元杂断奶仔猪肥育对比试验报告,在屠宰测定时进行了肉质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了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组合的肌肉酸度、肉色、熟肉率等指标均处在正常范围、大理石纹、失水率、贮存损失偏低,没有发现PSE肉和DFD肉,长白猪的肌纤维直径及肌纤维根数显著大于其它组合,除肉色外,营养水平对所有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相同营养水平日粮饲喂三种不同杂交组合即杜洛克×大围子(杜围组),大约克夏×大圈子(约圈组)及长白×大围子(长围组)杂种猪和三种不同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相同杂交组合(长围各组)杂种猪的饲养试验,其结果表明:相同营养水平组间,杜围组日增重,风干日粮利用率、能量及蛋白质利用率和胴体瘦肉率等指标均高于约围及长围组。不同营养水平组间,长围Ⅰ组日增重、风干日粮利用率、能量及蛋白质利用率等指标,均高于长围Ⅱ、Ⅲ组,而胴体瘦肉率则长围Ⅲ组高于长围Ⅰ、Ⅱ组,试验结果还说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和降低能量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从消化试验结果看出:风干日粮粗纤维增加,其营养物质消化率递减、日增重随之降低。为获得较高日增重,日粮粗纤维水平不超过6%为宜,而要获得较高胴体瘦肉率,粗纤维可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4.
5头雅南公猪与22头雅南母猪的56头后代,在相同条件下,估测肥育性能、胴体性状和体态结构的遗传参数。结果是:膘厚(0.0177)、板油重(0.1115)、肩胸重(0.1201)的遗传率值偏低;胴体瘦肉率(0.8012)、胴体长(0.8459)、平均日增重(0.7770)偏高,其余性状与国内地方品种估测值接近。眼肌面积、腿臀重与腹围之间呈极强烈的遗传负相关(-0.9774、-0.6835)。体长与眼肌面积、瘦肉率间呈极强烈的正遗传相关(0.9004、0.5003)。与膘厚、腹围呈极显著负遗传相关。通过性状相关的通径分析,建立了间接估测胴体瘦肉率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取宁乡断奶仔猪84头分成高、中、低三个营养水平组进行肥育试验,从20公斤开始,到90公斤左右结束,逐月进行屠宰测定,分析其蓄脂能力及胴体品质。另取24头中型约克夏猪分成高、低营养水平两组进行试验,以资对照,结果表明: 1、宁乡猪肥育期增重较快,其全期平均日增重高、中、低三组分别为586.83克、503.33克、407.61克,与相应的约克夏组无显著差异。 2、不同营养水平影响活重及胴体品质。品种对胴体性状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与约克夏相比,宁乡猪具有较强的蓄脂能力(膘厚、腹脂率、肥肉率),较宽的胴体。而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等不及约克夏。宁乡猪的皮厚平均已达0.54厘米,严重影响肉质,应引起足够重视。 3、分析不同营养水平肥育试验的经济效果表明,高营养水平日粮喂猪具有用料省,成本低,周转快等优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法将淮南猪的肥育与胴体性状分成肥育期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板油比例、花油比例、肥肉率;屠宰率、背膘厚、皮厚;后腿比例、瘦肉率四类。并分别以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肥肉率、屠宰率、瘦肉率和后腿比例为典型性状。这与采用其它方法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高产仔瘦肉型配套系不同杂交组合生长肥有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营养水平,大白♂×汉梅♀的生产成绩优于大白♂×长汉梅♀(P<0.01)。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营养水平,试验全期大白♂×汉梅♀以中营养水平饲粮生产成绩最好,其次是高营养水平和低营养水平;而大白♂×长汉梅♀在同样三种营养水平下,试验全期其排忧顺序为高营养水平、中营养水平和低营养水平;屠宰性状,各组合间无差异(P>0.05),并均表现良好肉质;饲粮类型对各组合杂交猪内脏器官的影响变化不明显(P>0.05),对胴体瘦肉率略有影响,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猪胴体性状的方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固定模型对北京猪Ⅱ系二至四世代103个个体的胴体性状做了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效应对所研究的胴体重、屠宰率、体斜长、平均背膘厚、背最长肌、后肌比例、瘦肉率等6个胴体性状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影响,年度效应对体斜长、背最长肌和平均背膘厚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四川本地猪28头、外种猪12头及其二元杂交猪86头和三元杂交猪头36共计162头,研究了胴体瘦肉率与胴体部分分离性状及胴体度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应用胴体部分分离性状特别是三大块骨肉率及腿臀骨肉率,估测胴体瘦肉率的精确性极高(R>0.98,Sy.x<1.0),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胴体全分离法;应用胴体度量性状主要是最大膘皮厚、6-7肋膘皮厚及最后肋骨处距背中线6.5厘米的眼肌厚和膘皮厚估测胴体瘦肉率的精确性也高(R>0.9,Sy.x<2.3),且简单易测可用于实际估测;品种间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间接性状与胴体瘦肉率的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猪的标准差及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大于纯种猪。总群体的标准差及的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均高于单一品种,品种效应显著,且在胴体度量性状与瘦肉率的相关中品种效应较大,在胴体部分分离性状与瘦肉率的相关中则较小。  相似文献   

10.
甘肃白猪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较详细的研究了即将育成的甘肃白猪四个品系群猪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证实甘肃白猪作为我省生产商品瘦肉猪的主要亲本、其重要经济性状已具备较高水平.四个品系肥育猪胴体瘦肉率平均为52.93%,较原地方品种提高16.96%,而且肉色鲜红,肉质细嫩,未见异常肉质.瘦肉率高,背膘薄、眼肌面积大,后腿部发育良好,是各品系的共同特点,基本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 2 4头不同基因型肥育猪 (淮猪、大白×淮、长白×淮、杜洛克×淮各 6头 )的眼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及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淮猪、大淮、长淮、杜淮 4种不同基因型育肥猪的眼肌纤维直径 (FDL)分别为 5 1.74、5 7.2 8、5 4.71、5 4.11μm ;股二头肌纤维直径 (FDB)分别为 5 7.0 7、5 5 .95、5 9.6 4、5 9.34μm ,其中仅大淮的FDL显著高于淮猪 (P <0 .0 5 ) ,其余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 2 4头育肥猪FDL与肉质性状相关不显著 ,而与胴体性状中的瘦肉率、眼肌面积、眼肌全重、眼肌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与脂率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由于基因型组合的不同 ,相关系数的高低随品种而异 ,在大淮、杜淮、长淮、淮猪品种内 ,FDB分别与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胴体重、眼肌面积、眼肌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杂种猪胴体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杂种猪瘦肉率与其它胴体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瘦肉率与脂率、皮率、背膘厚、屠宰率、宰前重及胴直长的表型相关都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在这些性状中,脂率和皮率是影响瘦肉率的最主要因素。以瘦肉率为依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79.4467+0.0712X1-0.1413X2+0.1678X4-0.8237X5-0.9611X6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双版纳州种猪场1981—1984试验的小耳猪育肥屠宰的140头资料,进行胴体性状遗传参数估测及几个活体性状与瘦肉率相关分析。小耳猪主要胴体性状的遗传力,胴体长0.22,背膘厚0.76,眼肌面积0.62,瘦肉率0.38,腿臂比0.51,腿肉率0.96,腰肉率0.87。瘦肉率与达60公斤体重日龄,膘厚,眼肌面积,腿臂比,腰肉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5,-0.33,0.92,0.69和0.86。几个活体性状与瘦肉率通径分析结果,活体背膘与瘦肉率的通径系数为-0.1766,与眼肌面积的通径系数为0.5031,与达60公斤日龄的通径系数为0.3421。因此,选择这几个性状有可能改善小耳猪的瘦肉率。  相似文献   

14.
B超活体测定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B超仪对 3个猪种共 2 0头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进行了活体测定 ,分析其测定结果与A超活体、屠宰后胴体及胴体瘦肉率的关系 ,探讨B超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B超活体测定值与A超活体、胴体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p <0 .0 1) ;B超活体测定猪背膘厚与胴体瘦肉率为负相关 ,B超活体测定眼肌面积与胴体瘦肉率为正相关 ,皆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并建立了胴体瘦肉率对B超活体测定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SD-1系(太花新品系)猪为基础母本,四系双杂交为配套体系,对三个四系合成的商品杂优组合96头猪进行肥育性能及胴体性状的研究测定。结果表明:杜汉×大花、杜汉×长花、长大×杜花三个组合在中等营养水平条件下(DE:3.1兆卡/千克、CP:16%),25~90千克肥育阶段,日增重分别达到697.53、693.20和647.97克;每千克增重耗料分别为3.01、3.14和3.27千克;胴体瘦肉率分别达到:63.42%、62.61%和62.31%。三项指标均以杜汉×大花组合为最高,分别为:697.53克、3.01千克和63.42%。经单因子完全随机分组方差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各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宁乡猪的肥育与嗣体性状分成了三类,第Ⅰ类为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长、胴体前宽,第Ⅱ类为屠宰率、膘厚及眼肌面积,第Ⅲ类为瘦肉率、肥肉率、花板油比例。从这三类性状中选出的典型性状分别为宰前活重、屠宰率及肥肉率。这与采用其它方法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聚类分析方法在家畜选种工作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测定了鲁烟白猪及鲁烟白猪与鲁育大约克、长白猪杂交商品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长白×鲁烟白猪组合最高,与大约克×鲁烟白猪和鲁烟白猪×鲁烟白猪组合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7.69%(P0.05)和6.55%(0.05),料重比降低2.36%(P0.05)和3.99%(P0.05)。3个组合的胴体直长、平均背膘厚和瘦肉率及滴水损失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也都以长白×鲁烟组合最高,但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以鲁烟×鲁烟最高,分别比大约克×鲁烟和长白×鲁烟提高0.61%(P0.05)和0.46%(P0.05)。四种脂肪酸含量组合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烤烟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自育的3个烤烟胞质不育系和4个国内推广烤烟品种为材料,配成3×4=12个杂种,研究烤烟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1)正向离中优势最多的是单叶重,100%组合的正向离中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反,叶数没有一个组合具有显著的离中优势,株高、叶长和节距均有33.33%组合离中优势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它农艺性状具有8.33%~25.00%组合的离中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农艺性状平均有16.67%组合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超高亲优势,较多的为单叶重,有75.00%组合的超高亲优势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数和叶长宽比均无显著的超高亲优势,其他农艺性状有8.33%~16.67%组合的超高亲优势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各农艺性状中,仅叶长宽比有8.33%的组合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超低亲优势,其他性状均无显著或极显著的超低亲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大×长二元杂与桂科猪的肥育、屠宰性能及其肉品特性,为养殖户选择饲养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体重约55.0kg的大×长二元杂、桂科猪仔猪为研究对象,每个品种9头,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条件下饲养2个月后,比较两者的肥育、屠宰性能及肉品特性.[结果]桂科猪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7.67±3.06和0.68±0.10kg,比大×长二元杂显著降低7.8%和2.5%(P<0.05,下同).两品种猪的屠宰率无明显差异,大×长二元杂的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为91.66±1.15 cm、56.61±4.73 cm2和(68.01±2.63)%,分别比桂科猪显著提高了9.68%、89.39%和41.42%.桂科猪背膘厚和脂肪率为4.02±.0.53 cm和(30.28±1.09)%,分别比大×长二元杂显著提高了42.53%和52.04%.两个品种的pH、肉色、剪切力、系水力等主要肉品性状及肉中主要风味前体物如肌苷酸、风味氨基酸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大×长二元杂的眼肌粗蛋白比桂科猪显著提高10.80%,但桂科猪的干物质和肌内脂肪含量较大×长二元杂显著提高了56.79%和8.86%.[结论]虽然桂科猪的肥育和产肉性能不及大×长二元杂,但其肉品风味优于大×长二元杂.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中国大白猪SⅡ_1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中的平均日增重(ADG)、100 kg体重日龄(AGE)、达100 kg体重的背膘厚(BF)、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6、0.21、0.45、0.39,各性状均存在明显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9~O.35.胴体性状中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肋膘厚、腿臀比、胴体直长、肋皮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23、0.36、0.43、0.25、0.50、0.66、0.42、0.68、0.14.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3、0.24、-0.51、-0.11、0.62、-0.05.胴体性状的屠宰率和瘦肉率与胴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43和0.17;屠宰率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5.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1.说明在选育猪的肉用性状时,应考虑后腿的丰满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