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水温(17.5±0.5)℃下,将平均体长(12.35±0.94)cm、体质量(10.26±2.37)g的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 baeri♂)幼鱼养殖在50 L水箱中,水中间甲酚浓度为0.00 mg/L(对照组)、0.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8.00 mg/L,每个浓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暴露10 d、20 d、30 d和40 d后测定杂交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研究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的氧化胁迫作用。结果显示,同一时间下,肝脏中SOD和CAT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呈"上升-下降"趋势;同一浓度下,0.50 mg/L和1.00 mg/L组肝脏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下降"变化,2.00 mg/L、4.00 mg/L和8.00 mg/L组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0.50 mg/L组中肝CAT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上升变化,1.00 mg/L、2.00 mg/L呈"上升-下降"变化,4.00 mg/L和8.00 mg/L组鱼极显著下降(P0.01)。实验鱼肝脏中MDA含量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时间下低浓度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中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与暴露时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baeri♂×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5 g/kg、0.05 g/kg、0.1 g/kg和0.2 g/kg的姜黄素配制成5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 g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0.2 g/kg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0.05 g/kg姜黄素组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0.05 g/kg、0.1 g/kg、0.2 g/kg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0.05g/kg和0.1g/kg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0.025g/kg时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025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3.
采用杂交鲟的离体外周血和中草药的水提液进行共同孵育的方法,快速筛选杂交鲟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实验选用质量为365g,体长18cm的杂交鲟鱼1尾,抽取杂交鲟鱼的血样,提取其白细胞,用苦参、茵陈、杜仲、淫羊藿、茯苓、紫草、甘草、生地等八种中草药浓度为0.5g/mL的水提液与杂交鲟的外周血白细胞共同孵育后,分别采用抗超氧阴离子试剂盒、金黄色葡萄球菌法来测定杂交鲟的氧呼吸爆发活性以及中草药对杂交鲟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吞噬活性以吞噬百分比(phagocytic percent-age,PP)和吞噬指数(phagocytic index,PI)表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外周血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苦参、茵陈、杜仲、淫羊藿、茯苓、紫草和甘草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苦参、茯苓、生地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苦参、生地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紫草和甘草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上述评价指标,苦参、茯苓更加适合作为杂交鲟候选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4.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7.5±0.5)℃和盐酸恩诺沙星质量浓度1.56、6.25、25.00 mg/L和100.00 mg/L下,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了盐酸恩诺沙星对体质量(10.26±2.37)g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恩诺沙星对杂交鲟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100.00mg/L,属于低毒。各试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均显著影响杂交鲟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变化,即先诱导后抑制,但3种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的程度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低质量浓度组(1.56、6.25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高质量浓度组(25.00、100.00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表明高质量浓度下鱼体首先出现氧化应激反应,盐酸恩诺沙星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质量浓度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中草药提取物黄连素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细胞(L8824)活力、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黄连素(0μmol/L、5μmol/L、25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草鱼肝细胞Oh、6 h、12 h和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黄连素浓度和时间对细胞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且黄连素浓度对其活力影响差异显著(P0.05),草鱼肝细胞活力随着黄连素的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5)。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黄连素梯度浓度(0μmol/L、5μmol/L、25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培养草鱼肝细胞12 h后,收集细胞,测定细胞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丙二醛(MDA)及活性氧(ROS)含量、细胞凋亡水平和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与不添加黄连素组相比,当黄连素浓度为100μmol/L时,细胞GOT和GPT活性、ROS和MDA含量显著(P0.05)增加。当黄连素的浓度为25μmol/L和50μmol/L时,细胞凋亡水平显著(P0.05)升高;当黄连素的浓度增加到100μmol/L时,细胞凋亡水平显著(P0.05)降低。当黄连素的浓度为50μmol/L和100μmol/L时,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综上所述,当黄连素浓度超过50μmol/L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引发氧化应激,影响细胞功能。因此,黄连素在草鱼肝细胞培养液中添加的适宜浓度为25~50μmol/L。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辛基酚对鲤的雌激素效应。经10、50、100、300和500μg/L辛基酚暴露32d后,鲤存活率和肥满度与对照组无差异;性腺指数变化明显,雌鱼性腺指数随暴露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雄鱼性腺指数随暴露剂量的增大而减小;50μg/L及以上暴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辛基酚能诱导鲤雄鱼产生卵黄蛋白原,暴露剂量为10μg/L组有部分雄鱼肝脏匀浆和血液中检出卵黄蛋白原,50、100和300μg/L组卵黄蛋白原含量随辛基酚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500μg/L组卵黄蛋白原含量低于300μg/L组、高于100μg/L组,均为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豆粕、菜粕和棉粕组成的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饲料中鱼粉,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排氨率及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共设计了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用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饲料中0%、25%、50%、75%和100%的鱼粉。养殖周期为84d,幼鱼平均体质量(8.63±0.23)g,流水养殖,水流速为0.2m/s,水温18~20℃。结果显示,100%试验组终末均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5%和50%试验组排氨率较低,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75%和100%试验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建议混合植物蛋白替代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比例不高于50%。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溶氧量对鲟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肝脏的损伤情况,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个溶氧量水平(6、8、10、12、14 mg/L)的胁迫试验,分别在胁迫后第10、20、30、40天测定鱼体内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酶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12、14 mg/L溶氧组的西伯利亚鲟,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其它组有显著升高(P0.05);14 mg/L溶氧组的血清SOD、CAT活力在第40天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12、14 mg/L溶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2、14 mg/L溶氧组的白蛋白浓度在第20天时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之后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2、14 mg/L的高溶氧水平可刺激肝脏提高抗氧化应激酶活力,并且在短期内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经过30 d后,鱼体逐渐恢复,14 mg/L的溶氧量水平并未超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11.
宋理平  冒树泉  马国红  张延华  许鹏 《水产学报》2014,38(11):1879-1888
以鱼油为脂肪源,分别配制脂肪水平为3.7%、6.8%、9.6%、13.1%、15.6%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13±0.03)g的许氏平鲉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提高(P0.05),脂肪水平对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许氏平鲉鱼体脂肪沉积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15.6%全鱼、肌肉、肝脏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7%、6.8%组(P0.05)。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许氏平鲉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苹果酸脱氢酶(MHD)活性显著降低(P0.05),15.6%与13.1%组G6PDH、MHD活性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肝酯酶(HL)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升高(P0.05),15.6%与13.1%组HL和LPL活性显著高于3.7%和6.8%组(P0.05)。血液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有下降的趋势,15.6%组的TG和CHO含量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上升趋势(P0.05),15.6%组最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活性影响显著,但过高的脂肪水平将使许氏平鲉肝脏脂肪沉积增多,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6%时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鱼油、豆油、亚麻籽油等比例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5.45%(L1)、7.00%(L2)、10.44%(L3)、14.37%(L4)、16.34%(L5)、18.91%(L6)及20.15%(L7)的等氮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6.20±0.02)g]8周。实验结果表明,L3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最大,但与L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3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L6和L7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L2和L3组(P0.05)。将幼鱼的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幼鱼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69%时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各组鱼的肝体比和体粗脂肪有上升趋势,其中肝体比在饲料脂肪含量大于14.37%时显著增大(P0.05)。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也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提示脂肪过高会影响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降低蛋白质效率,导致脂肪在体内的过量积蓄。L7组鱼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而L1组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则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提示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鱼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引发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综合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血液指标及抗氧化性能,建议生产中将幼鱼的饲料脂肪水平控制在7.00%~10.69%。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用含不同浓度维生素C(0,50,100,200,400和800 μmol/L)的培养液培养异育银鲫原代肝脏细胞,待细胞融合后,测定细胞活性、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再将用维生素C培养的肝脏细胞经敌百虫胁迫24 h,测定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活性以及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 CYP450)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维生素C组相比,在100 μmol/L的维生素C剂量组,肝脏细胞活性显著高于较其它剂量组(P<0.05);细胞内维生素C的含量随着培养液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在800 μmol/L维生素C剂量组,细胞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但是其它剂量组均无显著变化.肝脏细胞经敌百虫胁迫后,在50、100和200μmol/L维生素C剂量组,细胞T-AOC能力,GST活性,B-ChE活性和CYP450含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解毒和抗氧化能力增强;但是当维生素C的剂量为400和800 μmol/L时,细胞T-AOC能力和GST活性降低.综上所述,在体外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在50 ~ 200μmol/L剂量范围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原代肝脏细胞生长,增强细胞解毒能力,提高细胞的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温18~20℃,测定了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及丁香油对锦鲤血液生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用鱼体长12~15cm,体质量30~40g。试验设置4个麻醉组(80mg/L、120mg/L的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30mg/L、60mg/L的丁香油)及一个对照组。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组锦鲤进行血液分析结果表明,锦鲤麻醉后的血糖质量浓度高于复苏后,而复苏后血糖质量浓度高于麻醉前,差异均显著(P0.05);麻醉后和复苏后锦鲤的尿素氮质量浓度均低于麻醉前,差异显著(P0.05);麻醉后锦鲤谷丙转氨酶活力高于麻醉前和复苏后,差异显著(P0.05);低质量浓度组麻醉后锦鲤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而高质量浓度组麻醉后溶菌酶活力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丁香油组锦鲤进行血液分析结果表明,麻醉后锦鲤谷丙转氨酶活力均显著高于麻醉前和复苏后(P0.05);高质量浓度丁香油组麻醉后锦鲤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低质量浓度丁香油组麻醉后及复苏后锦鲤的溶菌酶活力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及丁香油对以上各种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麻醉剂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这些抑制作用均为可逆,在解除麻醉作用后,酶活性即可恢复。  相似文献   

16.
在高糖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 mg/kg罗格列酮、10 mg/kg格列本脲、4 g/kg 1,6-二磷酸果糖,饲喂初始重量为(4.87±0.12)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对照组喂基础日粮,饲喂56 d后测定了这三种糖代谢调控剂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和糖原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罗格列酮后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添加罗格列酮和格列本脲后,肝体比显著增大(P<0.01);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能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球蛋白含量(P<0.01),降低血糖的浓度(P<0.01);1,6-二磷酸果糖能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提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P<0.01);格列本脲能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提高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P<0.01)、降低血糖的浓度(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能提高肌糖原的含量(P<0.05),格列本脲组肌糖原也有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液基础指标、抗氧化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9.46±4.9)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氧(2.3mg/L)胁迫3h和自高氧(18.5mg/L)逐渐降至低氧(2.8mg/L)又恢复到正常溶氧(7mg/L),这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低氧胁迫试验。检测了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以及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酶活力和鳃组织三磷酸腺苷酶活力。结果显示,低氧胁迫下西伯利亚鲟幼鱼血红细胞数升高,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血液pH、肝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溶氧组,而鳃组织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能较快使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红细胞数目增加,并影响肝脏、肌肉的抗氧化应激及代谢相关酶活力,但是短时间内西伯利亚鲟幼鱼可能还未实现鳃部的能量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盐度胁迫对杂交鲟生理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幼鱼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分别在0、5、10、15和20这5种盐度条件下分析了胁迫后1、6、12、24、48、96 h杂交鲟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肝脏抗氧化酶和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盐度10、15、20试验组的杂交鲟分别在96、12、1 h内全部死亡,盐度5试验组及对照组杂交鲟没有死亡。盐度5试验组在盐度胁迫后,鳃部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迅速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在12 h达到峰值,碱性磷酸酶活力缓慢上升(P0.05),溶菌酶活力除48 h达峰值(P0.05)外,其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盐度10试验组溶菌酶活力在胁迫后6 h显著上升,碱性磷酸酶活力在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之后在48 h急剧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活力除12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盐度5试验组。盐度15试验组在胁迫后6 h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急剧下降。各试验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在胁迫12 h达到最低值,盐度10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盐度5试验组;各试验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在胁迫1 h降至最低值(P0.05),而后升高,在12 h时达到峰值,再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镉对大弹涂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曝露于质量浓度为0.05、0.5 mg/L镉中3 d时,大弹涂鱼肝脏SOD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曝露于质量浓度为5.0 mg/L镉中1 d时即被显著诱导;随着曝露时间的延长,各含量组肝脏SOD的活性均不同程度下降,但中低质量浓度条件下仍表现为诱导,而高质量浓度组SOD活性10 d后即明显下降,呈现中毒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