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日立S-3000N型扫描电镜对香蕉假茎象甲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香蕉假茎象甲触角为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表皮普遍具有波浪形刻纹,共有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类型,刺形感器有2种类型。香蕉假茎象甲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均无明显差异。触角上的各种感器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布集中,鞭节上感器最多,梗节次之,柄节无感器。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雌、雄成虫的触角、前足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茶角盲蝽触角为线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乳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感器各有2个亚型,刺形感器有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乳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前足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其中刺形感器有2个亚型,这些感器在雌、雄成虫的前足上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是新疆棉田害虫,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利用扫描电镜对牧草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与感器的类型、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牧草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差异不大,雄成虫触角略短于雌成虫.牧草盲蝽触角为丝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节鞭节;触角上的感器有3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其中...  相似文献   

4.
对咖啡黑(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咖啡黑(枝)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成虫触角具有5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Ⅱ)、锯齿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总感受器的57%,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3%。各种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数量显著不同,柄节、梗节感受器数量较少,分别约占感受器总数的4%和3%;鞭节分布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93%,其中约85%的感受器集中分布在锤状部末端。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侧沟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的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触角为线形,鞭节有16亚节;触角共有6类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毛形感器最多,分布整个触角;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和梗节,数量较少;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分布在鞭节,其中钟形感觉器仅着生于雄蜂鞭节;雌雄蜂触角在形状和结构上相似,但雄蜂触角的长度和直径显著大于雌蜂;雄蜂板形感器的数量、大小和密度显著高于雌蜂。  相似文献   

6.
对槟榔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卵及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卵壳上的受精孔区结构和卵纹分布特征:卵的长径0.65~0.70毫米,短径0.45~0.50毫米;卵纹多数为四边形或五边形;受精孔区的花饰由15~16个小叶组成,小叶长约25~35毫米。成虫触角外部结构特征:触角由柄节、梗节和38~44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所有鞭节的表皮上都有连续的网状结构,柄节和梗节的表皮上则无网状结构。在雌雄蛾的触角上都可以找到耳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即Bohm氏鬃毛)、刺形感器和鳞形惑器等7种感器。毛形感器数目最多,并根据其形状和表面细微结构分为A型和B型两类。耳形感器根据其形态也可分为A型和B型两类。除锥形感器外,所有感器都分布在触鞭节的网纹区上。本文对此昆虫雌雄成虫触角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茶棍蓟马若虫、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各种虫态的茶棍蓟马触角上共存在9种感器:Böhm氏鬃毛(BB)、钟形感器(SCa)、锥形乳头状感器(BMS)、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耳形感器(SA)和特殊结构感器(US)。其中,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锥形感器分4种亚型。若虫、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种类和分布有较大的差异,雌虫上具8种感器,无锥形乳头状感器;雄虫上着生7种,缺少锥形乳头状感器和腔形感器;若虫上感器种类有8种,无耳形感器,独具锥形乳头状感器;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只有2种,即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8.
黄翅绢野螟是为害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蛾触角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化学感受系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1节柄节、1节梗节和76个亚节连接成的鞭节三部分。触角中共发现11类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Ⅰ和Ⅱ)、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和Ⅱ)、耳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感器的种类、分布及形态结构在雌雄蛾中不存在二型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黄翅绢野螟寄主选择行为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
假眼小绿叶蝉鸣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音监控系统研究了茶树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鸣声产生情况以及相关的声学特征。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若虫不发声,雌虫单独时未见有鸣叫行为,而雄成虫能够发出由寄主植物传递的振动声信号,用于个体间通讯。试验记录了雄虫的普通声、干扰声和雌、雄虫交配前的求偶声3种鸣声,并就3种鸣声的单个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和亚脉冲数等声学特征进行了比较。鸣声习性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明确二化螟不同寄主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对上述结构的超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两种群梗节具2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上唇具6对刺形感器;上颚切齿叶具7个端齿,基外侧具2个刺形感器;轴节和茎节各具1个刺形感器;外颚叶具3个锥形感器、2个刺形感器和2个栓锥感器;下颚须侧缘具1个指形感器;下唇须端部有1个刺形感器。两种群间鞭节和下颚须感器数目存在差异:茭白种群鞭节具1个栓锥感器和2个锥形感器,水稻种群则具1个栓锥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茭白种群下颚须具5个锥形感器和3个柱形感器,而水稻种群具4个锥形感器和4个柱形感器。在感器长度上,茭白种群部分龄期幼虫的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梗节、轴节、茎节)、锥形感器(分布于梗节、下颚须、外颚叶)、栓锥感器(分布于鞭节、外颚叶)显著长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茭白种群(1~5龄)的部分柱形感器(分布于下颚须)、3~5龄幼虫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外颚叶)显著短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  相似文献   

11.
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成虫高峰期,挂放生态诱虫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挂板后15天每板平均虫口量为109.6头,挂板后3天黑刺粉虱成虫平均每板达到276.3头,挂板后15天达到658.8头。挂板后5~8天,田间黑刺粉虱卵量减少64.31%~71.36%。挂板防治后25天,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下降67.89%,黑刺粉虱若虫虫口密度下降68.73%。在福建省4个茶区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的重大害虫之一,白斑猎蛛是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室内条件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白斑猎蛛雌、雄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型反应,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控制能力(a/Th)的大小比较关系为:雌蛛对若虫>雄蛛对若虫>雌蛛对成虫>雄蛛对成虫。白斑猎蛛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可用E=Na/(NP)和E=QP-m拟合,表明白斑猎蛛个体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使用基于Etho 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和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结果发现:(1)未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缓慢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活动;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较多时间在叶片上活动;(2)未交尾雄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上搜寻,轨迹长而复杂且速度快;交尾雄成虫较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搜寻,速度稍慢;(3)受到刺激时试虫就会展翅,致体翅面积增大,大于正常体翅面积60%、20%~60%、20%以下的运动状态分别称为"狂躁"、"活跃"和"静止"行为,交尾后雌、雄成虫"狂躁"历时均显著长于交尾前;(4)交尾前或交尾后,在黄色卡上雌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雄成虫,而在绿色卡上雄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雌成虫;(5)交尾之后,雌虫在黄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略有增加,在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明显减少;相应地,雄虫在黄卡、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停留时间皆略有减少。分析认为:交尾前,雄虫对茶叶的趋性强于雌虫;交尾后,雌虫对于叶片气味定向性增加,而雄虫对叶片气味的偏好性稍减弱;雄虫稍嗜好绿色,雌虫稍嗜好黄色;交尾稍增强了雌虫对黄色的嗜好,略降低了雄虫对于绿色的嗜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Linnaeus)]雌雄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嗅感器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疣犀甲(O.rhinoceros)成虫头部存在5种感受器.触角上有3种,以板型感器为主,分布在触角鳃片表皮内陷形成的凹腔里,此外还有毛型感器、腔锥形感器.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分布模式及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4种感器,即腔锥形感器、毛型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型感器,其中末梢锥形感器在下颚须上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余3种感器在雌、雄二疣犀甲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豇豆荚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成虫都具有毛形感器I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感器、锥形感器,而毛形感器II型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雄成虫.就豇豆荚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问的差异、两性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0):2009-2013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布氏潜蝇茧蜂的触角感器,同时用Y形嗅觉仪测定该茧蜂对不同水果和桔小实蝇取食残渣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该茧蜂雌虫有5种感器,为毛形感器、板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蒲姆氏鬃和腔形感器,而雄虫少了腔锥形感器;该茧蜂雌、雄成虫对供试的8种水果果肉的选择性不一样,未交配的雌、雄及已交配的雌成虫对香蕉的挥发性物质表现出最强的选择性,而已交配雄成虫对芭乐的选择性最强,所有供试成虫对桃、橙的选择性最弱。龙眼、木瓜、杨桃及芒果的吸引力介于上述几种水果之间。桔小实蝇取食会影响该茧蜂对水果的趋性,趋性强弱顺序如下:桔小实蝇幼虫取食过的水果>鲜水果>桔小实蝇成虫产过卵的水果>桔小实蝇成虫取食过的水果。  相似文献   

18.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被列为全国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在内蒙古主要危害柠条,兼危害多种阔叶树,在我国其他地区可危害棉花、果树、林木等。为确定春尺蠖成虫触角上感器在寻找生存环境及响应外界环境刺激中发挥的作用,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春尺蠖的触角结构与感器种类和分布。结果表明:春尺蠖成虫雌雄蛾触角形态结构明显不同,雄蛾触角为双栉状,雌蛾触角为丝状;春尺蠖成虫触角感器有4种类型,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这些观察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春尺蠖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及人工合成相关驱避剂和引诱剂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桔小实蝇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67-2271
为了解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未交配的和已交配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为试虫,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对10种果实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水果,雌虫比雄虫反应明显,未交配成虫比已交配的成虫反应明显。同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桔小实蝇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中常见的10种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对同种物质,雄成虫交配前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大于交配后触角电位反应值。在交配前雄虫比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大,对多数挥发物组分,在交配后雌虫触角电位反应值比雄虫的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释茶刺蛾雌雄蛾对茶树挥发物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对其触角和触角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茶刺蛾雌雄蛾触角表面一共发现了8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叉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只在雌蛾触角中发现,其它6种感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研究为雌雄触角形态的二型性提供了超微结构水平上的证据。毛型感器的数量在雌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这可能是茶刺蛾雌雄个体对茶树相关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