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本研究比较五味子在不同炮制工艺下的挥发油成分含量差异,为建立五味子不同炮制品的鉴别方法提供研究思路。采用气相色谱其中萜类化合物27种,约占总挥发油的70%以上,芳香族类化合物7种,脂肪族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3种以及酮类化合物6种。五味子、蒸五味子、盐五味子与蜜五味子挥发油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对五味子及其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为五味子及其炮制品发挥油的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路路通清炒法、砂烫法对路路通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路路通生品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并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经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路路通生品、清炒品和砂烫品中分别鉴定出65、71和80种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4.08%、71.45%和74.14%。与生品相比,清炒品、砂烫品中烯类成分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清炒品、砂烫品中酮类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减少。清炒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29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0.61%;砂烫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36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3.62%。清炒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9.10%,砂烫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6.51%。清炒路路通新产生了7种萜烯类成分,砂烫路路通新产生了14种萜烯类成分,砂烫法较清炒法多增加7种萜烯类成分。[结论]清炒法、砂烫法炮制后,路路通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的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挥发油是北五味子的重要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及临床价值。本文针对北五味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提取工艺及药理学进行了总结,以客观分析北五味子挥发油的潜在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炮制方法对草果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草果的不同炮制方法对其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草果依法炮制处理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草果生品、炒制品和姜炙品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是0.0251~0.0268、0.0217~0.0220和0.0158~0.0189 mL/g,并分别鉴定出了52、46、47个组分,其中,以1,8-桉油素、香叶醇等5个成分含量较高,占峰面积总和的50%以上;与炮制品相比,生品中1,8-桉油素相对含量较高,而香叶醇在姜炙品的相对含量则明显高于其他2个样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草果挥发油提取率及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盐炙北五味子最佳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选北五味子最佳盐炙炮制工艺。以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选择加盐量、闷润时间、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五味子进行盐炙工艺的优选。北五味子最佳炮制工艺为加盐1%、闷润1h、炒制80s。优选出的北五味子盐炙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油醚作为溶剂,提取楠藤根、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利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楠藤根、茎、叶中分别鉴定出49、45、28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含量的93.70%、92.10%、93.28%;从根、茎、叶中共鉴定出68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19种;楠藤根、叶部分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乙酸酯,相对含量分别为28.85%、27.33%;楠藤茎部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γ-谷甾醇,相对含量为16.73%。通过GC-MS技术分析发现,楠藤根、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金钱草鲜草与干草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金钱草鲜草与干草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金钱草鲜叶和干叶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19和14种化合物,采用溶剂萃取法从金钱草鲜叶和干叶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20和11种化合物。用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组成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都为β-香叶烯(鲜叶和干叶中分别达到39.67%和42.80%),而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都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鲜叶和干叶中分别达到18.05%和28.64%)。[结论]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金钱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不同,且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挥发油的成分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龙眼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眼花的挥发油,并采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66%;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0.74%。[结论]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龙眼花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文章对近年来五味子木脂素、多糖、挥发油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做一综述和展望,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小叶女贞中的挥发油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和含量上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小叶女贞中的挥发油成分,并运用GC-MS分离和分析2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采用SFE-CO_2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8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3.79%;采用SD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7.22%。[结论]2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异很大,为小叶女贞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国内对北五味子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北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技术、开发应用现状,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北五味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北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保证。[方法]采用RP-HPLC分析,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不同批次北五味子药材HPLC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建立了北五味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酚、五味子乙素为参照峰确立了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中的35个共有峰。[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重现性及稳定性均较好,可用于北五味子药材的质量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四味中草药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卫文强  吴润  刘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530-2531
[目的]通过黄连、黄柏、地榆、五味子4味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6株细菌的抗菌试验,比较不同药物活性大小。[方法]采用水煎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然后采用改进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并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结果]4味中草药均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菌次之;对其余3种细菌仅部分药物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结论]4味中草药具有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处理对北五味子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于2009年5月下旬,选用国光膨大素、碧护、膨大增产素、TDZ、赤霉素、6-BA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北五味子栽培基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五味子的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同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对北五味子的增产效果不同;国光膨大素、碧护在处理浓度为20mg/L时,其相对座果率最大,分别为168%和159%;膨大增产素、TDZ和赤霉素在处理浓度为5mg/L时,其相对座果率最大,依次为170%、169%和161%;而6-BA是在处理浓度为10mg/L时相对座果率最大,达168%;6种生长调节剂对北五味子果粒的膨大均没有明显效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北五味子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有"中药抗生素"之称。本文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对金银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金银花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我国五味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品种选育、栽培生理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五味子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的干燥果实,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本文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学、种子发芽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对五味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五味子的深入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五味子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萍  焉石  郑培和  王英平 《特产研究》2011,33(3):56-57,72
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首次从五味子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光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是: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1)、五味子甲素(Schisandrin A,2)、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3)、顺芷酰戈米辛H(Tigloylgomisin H,4)、五味子醇甲(Schisandrol A,5)、五味予醇乙(Schisandrol B,6)。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五味子油饼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光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1)、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2)、五味子甲素(Schisandrin A,3)、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4)、Angeloylgomisin H(5)、五味子醇乙(Schisandrol B,6)、五味子醇甲(schisandrol A,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