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兢鱼的早繁育苗过程中(6~7月份),用商品微囊饵料和自制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活饵料,观察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摄食率。结果表明,1、仔鱼阶段全部生物饵料组的兢鱼仔鱼成活率最高(40.0%),50%配合饵料组次之(31.0%),100%配合饵料组最低(12.5%),生长速度和摄食率没明显差异;2、稚幼鱼阶段的三组饱食率和摄食率没差异,生长速度以50%配合饵料组略快于全部生物饵料组和100%配合饵料组,存活率也以50%配合饵料组最高,生物饵料组其次,100%配合饵料组最低。研究认为,商品配合饵料可作为兢鱼在春夏季育苗中因生物饵料缺乏时良好的替代品,并对兢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0-32范围内设置10组盐度梯度,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急性盐度胁迫对体长22.3—50.5mm黑鲷幼鱼行为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均体长(40.2±0.5)mm的黑鲷幼鱼对急性盐度变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从海水转移至地下淡水时初步适应时间仅需2小时,72小时急性盐度变化存活率为100%。2)黑鲷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以适应盐度变化,尤其是在低渗水环境中。从海水转移至娃哈哈纯净水中,72小时急性盐度变化存活率为75%,死亡个体极度瘦弱。3)黑鲷幼鱼会根据盐度选择不同的水层活动,且体色产生变化。盐度在0-10范围内,幼鱼更倾向于水槽下层,尾部黄色及鳍部黑色斑点颜色逐渐消褪;盐度在15—32范围内活动无明显差异,体色不发生明显变化。4)利用急性盐度胁迫可有效治疗黑鲷细菌感染,杀死纤毛虫等。  相似文献   

3.
盐度对杂交东方鲀存活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度骤变和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0、5‰、10‰、15‰、20‰、25‰、30‰、35‰、40‰、45‰、50‰、55‰、60‰共13个梯度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存活和摄食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度从30‰骤变到15‰~50‰时,杂交F1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1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1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约为33.3%,而盐度0、5‰、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均低于1%;盐度5‰~5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20‰~35‰是最佳摄食盐度。盐度渐变时,盐度5‰~50‰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低,约为12%;盐度0~6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盐度20‰、25‰、30‰、35‰和40‰时,杂交F1摄食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30‰时摄食量和摄食率均达到最大。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是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而且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盐度骤变。  相似文献   

4.
不同盐度对点斑蓝子鱼幼鱼生长、存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m×5m×1.0m的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0、5、10、15、20五种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Siganusguttatus)幼鱼的养殖试验,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0d养殖,环境盐度5-20苗池鱼苗的存活率为95%~99%,环境盐度为0(淡水)苗池的存活率为65%;各苗池鱼苗的尾增重均值分别为0.36g、0.56g、0.64g、0.65g和0.85g,增重倍率分别为50%、77%、88%、89%和117%;其中,盐度10—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不显著,盐度0与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显著。结果显示尽管篮子鱼具有广盐性特点,但10—20的培育盐度似乎更适合篮子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盐度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将暗纹东方鲀幼鱼在盐度分别为0、10、17、26、40的水体中饲养6周,比较不同盐度下幼鱼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当盐度为40时,暗纹东方鲀幼鱼的死亡率为100 %;各盐度组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幼鱼的摄食率随着盐度的增高而下降。在淡水环境中,暗纹东方鲀幼鱼的摄食率最高,达5.02 %;在高盐度水体中最低,为3.75 %。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饲料系数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升高,淡水组和26盐度组与10、17盐度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盐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淡水、3、6、9、12的盐度梯度下养殖体长为(6.24±0.39) cm、体质量为(5.42±0.58) g的大口黑鲈幼鱼49 d,统计其存活、生长及摄食情况,测定各盐度下大口黑鲈幼鱼肌肉组织的营养成分和大口黑鲈幼鱼肝脏、肾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结果显示:(1)各盐度组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均为100%;体长、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饵料系数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2)盐度对大口黑鲈幼鱼水分、粗蛋白和灰分的影响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差异明显,且盐度越高粗脂肪含量越低。随着盐度的升高,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3)肝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肾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盐度12组幼鱼肝脏中的CAT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肾脏和鳃组织中CAT活性很低。大口黑鲈在盐度12以下的水环境中可以存活生长,在盐度6以...  相似文献   

7.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温,盐度对鲈鱼早期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就温度,盐度以及不同降低盐度方法对鲈于仔鱼的生长及存活进行实验,经一星期的培养,结果表明,1;钙鱼仔鱼在盐度30-3‰的海水中都能生长,以20‰的存活率最高达99%。2.每经6小时逐渐降低盐度5‰的仔鱼存活率高于大幅度骤降盐度。3.温度14.7-14.9℃和18.3-19.7℃,以盐度30‰生长快,5‰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2008,(1):43
近日,珠海市一企业正致力于将生长在高盐度海区的青斑和黑鲷移入低盐度的池塘养殖,目前鱼苗已经“满月”,个头也已经翻番。据了解,青斑和黑鲷都是自然生长在高盐度海区里的海水鱼类,珠三角尚未有在池塘低盐度(盐度在12‰以下)养殖的报告。去年11月,在珠海市淡水站和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基地开展珠江口首例池塘低盐度养殖青斑和黑鲷,  相似文献   

10.
在盐度分别为0%,5‰,10‰和15%的水中,七种蛋白质含量为10-48%的人工饵料对平均体重为24m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和饵料转换的影响。在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28~30%时,尼罗罗非鱼幼鱼始终生长较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在10‰盐度中的幼鱼生长最好,蛋白质含量更高时,幼鱼在淡水中生长最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时,饵料转换率增加,超过30%则减少。饵料转换率在10‰盐度中比其他盐度的水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度28.2~29.7℃、pH7.6—8.3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适宜、最适生存盐度及适宜、最适生长盐度,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生存临界盐度界定为120h50%死亡的盐度(120hLS50),其范围为适宜生存盐度;生长临界盐度界定为增长率为最佳一组30%所对应的盐度,其范围为适宜生长盐度;把经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的存活率或13生长量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作为最适生存或生长盐度。研究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适宜生存盐度为19.18~41.39,最适生存盐度为26.0—34.4;适宜生长盐度为19.28~39.96,最适生长盐度为26.0—31.6。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方斑东风螺对低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生长性能、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新鲜鱼油(过氧化物值POV,1.27meq O2·kg^-1油)与氧化酸败鱼油(POV,45meq O2·kg^-油)为脂肪源配制等蛋等能的两种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9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氧化鱼油显著降低了黑鲷幼鱼的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及蛋白质效率(PER)(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导致鱼体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对鱼体、肝脏及肌肉中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显著影响黑鲷肝脏内主要抗氧化酶活性,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氧化鱼油组肝脏出现明显病变,细胞核多集中在肝细胞边缘,肝细胞变大。统计分析表明,氧化酸败油脂显著降低了黑鲷的生长性能,加重了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并导致肝脏组织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13.
红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罗非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本试验将红罗非鱼由淡水中以5‰的盐度梯度逐步驯化到17.5‰的海水中,成活率达100%;其最佳生长盐度范围是5‰-10‰,耐盐度可达35‰,至40‰盐度时出现死亡。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生长的红罗非鱼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顺序为:17.5‰组>10‰组>5‰组>0‰。红罗非鱼和对虾混养,对虾成活率达89.7%;红罗非鱼成活率为62.6%,而日增重率达2.26克/天。经测量和数理  相似文献   

14.
在35d的试验周期内,研究了不同盐度(2、4、6、8)对杂交鳢(斑鳢♀×乌鳢♂)幼鱼生长及血液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溶菌酶(LZM)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杂交鳢增重率分别为67.81%、68.26%、71.14%、32.96%和14.26%,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93.3%。盐度2、4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盐度6、8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红细胞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和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而白细胞数量先急剧上升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盐度6组达到最高。血液中溶菌酶浓度随着盐度变化出现波动,盐度6组达到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8组溶菌酶浓度有所回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溶菌酶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当盐度升至6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至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步升高,盐度8组达到最高,且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盐度驯化模式对施氏鲟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逐步增盐法(IG)、阶段增盐法(IT)及盐度突变法(is)3种不同的驯化模式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进行盐度驯化,对3种模式下的特定生长率(SGR)、生长效率(GE)、摄食率(FR)及食物转化率(FCR)进行统计,并与对照组(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驯化方法对于施氏鲟的成活率具有较大影响,3种不同驯化模式下的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IT(100%)、IS(93.33%)、IG(85%),各盐度驯化组死亡个体规格均较小。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盐度驯化各组在SGR、GE方面均低于对照组,IS组和IG组SGR与C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T组显著(P〉0.05)低于CT组。IG、IS、IT组与CT组相比,摄食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IG、IT、IS各组FCR均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FCR与IG、IS组没有显著差异,与I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为,尽管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IG及IS方法的驯化,施氏鲟在25盐度下仍然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流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20、40、60、80尾/1.5m3)讨长吻■幼鱼摄食、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长吻■幼鱼的摄食强度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日摄食率3.86%-4.52%;密度愈大,幼鱼的生长、饲料及蛋白质转化率的下降趋势愈明显。中高密度条件下,长吻■幼鱼摄食强度、生长率及饲料转化率相近。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不同盐度梯度(5.0、10.0、15.0、20.0、25.0、30.0)下真鲷(Pagrosomus major,6)&#215;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杂交子一代(杂交F1)初孵仔鱼的生长情况,并在此盐度梯度下对杂交F1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0.0,15.0,20.0的3个盐度组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这3个盐度组下仔鱼的SAI值也最高,真鲷与黑鲷杂交F1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0.0—20.0。当自然海水盐度为20.0以上时,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杂交F1仔鱼培育盐度,可以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渤海无脊椎动物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渤海15种无脊椎动物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全部种类除曼氏无针乌贼营游泳生物食性外,其余都营底栖生物食性。火枪乌贼主要摄食甲壳类(占其食物组成的63.8%)、也摄食鱼类(33.3%)等,是小黄鱼幼鱼(19.3%)的天敌;曼氏无针乌贼主要摄食鱼类(81.9%),是小黄鱼幼鱼(31.1%)的重要天敌,也摄食甲壳类(18.1%);双喙耳乌贼主要摄食甲壳类(74.3%),也摄食鱼类(25.7%);中国对虾主要摄食甲壳类(37.9%)和双壳类(36.1%),也摄食多毛类(19.8%)等;鹰爪虾主要摄食多毛类(42.3%)和甲壳类(37.4%),也摄食双壳类(15.8%);鲜明鼓虾主要摄食双壳类(37.5%)和腹足类(33.9%),也摄食多毛类(14.8%)和甲壳类(12.2%)等;日本鼓虾主要摄食腹足类(50.8%),也摄食甲壳类(23.0%)和双壳类(21.0%)等;葛氏长臂虾主要摄食腹足类(44.9%),也摄食甲壳类(19.6%)和多毛类(18.9%)等;锯齿长臂虾主要摄食甲壳类(75.1%),也摄食多毛类(21.4%)等;脊尾白虾主要摄食甲壳类(57.6%),也摄食多毛类(14.8%)和仔稚鱼(20.5%)等;揭虾主要摄食双壳类(36.8%)、多毛类(32.4%)和甲壳类(27.6%);脊腹褐虾主要摄食双壳类(66.8%),也摄食甲壳类(19.5%)和多毛类(6.8%)等,三疣梭子蟹主要摄食双壳类(67.0%);也摄食甲壳类(26.7%)等;日本鲟主要摄食甲壳类(71.7%),也摄食双壳类(17.6%)和鱼类(9.7%)等;口虾蛄主要摄食双壳类(37.4%),也摄食甲壳类(27.5%)、鱼类(17.2%)和头足类(10.4%)等。此外,还提出了15种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值,它们波动在3.2到4.2级之间。为提高海洋尤其是内海的生产力,人们都注着海洋生物生产过程的研究。无脊椎动物作为渤海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在该海域生物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渤海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研究,尚未见专题报道。本文根据多年来采获的样品,对渤海15种无脊椎动物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食性和营养级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0.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取自山东省胶南市养殖场,盐度设置范围分别为12-40和5-47。实验表明,盐度12-40对平均初始体质量约2.6g的褐牙鲆幼鱼的湿重生长、湿重摄食率和湿重饲料转化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都有显著影响(实验周期为30d)。盐度5(IS5)和47(IS47)处理能够使初始体质量为6.93g的褐牙鲆幼鱼在10d内的生长显著比盐度19(IS19)处理慢(P〈0.05),并且由于低盐度(盐度为5)引起的生长阻滞能够在30d内得到完全补偿,而高盐度(47)引起的生长阻滞未能得到补偿。在整个恢复期间(11-40d),IS5处理的摄食率显著高于IS47处理(P〈0.05),IS19处理处于中间水平。在盐度恢复至19后,不同处理在所有阶段的饲料转化效率和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饲料转化效率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低盐度(盐度为5)导致的生长阻滞的补偿主要依靠提高摄食率获得。结论认为,褐牙鲆幼鱼对盐度尤其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