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体长2.40-3.50cm、平均体长2.94cm;体重0.47—0.97g、平均体重0.71g的星点蓝子鱼的淡化试验。结果表明:水温32.0℃条件下、将鱼苗从27.4的高盐度环境中直接移入6.9的低盐度环境,72小时后的存活率100%;直接移入3.2的低盐度环境,72小时后的存活率83.3%;直接移入淡水环境,3—4h内鱼苗全部死亡;采用20%日换水量的盐度递降方式在220h内将鱼苗培育水盐度由6.9淡化至淡水的存活率63.3%;用流水淡化方式在144h内将鱼苗培育水盐度由6.9降至淡水的存活率66.7%。影响篮子鱼鱼苗淡化驯养存活率的关键在于盐度6.9-淡水的淡化速度。一般从盐度27.28淡化至淡水所需时间在10.12d,存活率可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2.
盐度变化对黑鲷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逐步降低或升高盐度(每天降或升2-2.5‰)的方法将黑鲷幼鱼淡化或成化,分别置于6‰、12‰、30‰(对照组)、55‰四个盐度组中饲养3个月。在6‰盐度组中,黑鲷幼鱼不能正常摄食与生长,存活率只有1.8%;在其余盐度组中,黑鲷幼鱼能正常摄食与生长,存活率都在50%以上,对照组成活率最高,为66.7%,其次是12‰盐度组,存活率为64%;在生长方面,对照组体长和体重增长率蕞高,其次分别是12‰、55‰、6‰盐度组。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低盐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抗应激酶及幼鱼存活率影响。实验设计了28.23、22.56、17.57、12.67和7.71等5个盐度梯度,实验鱼共40尾(体重20±2.32g),先放入盐度为28.23的水体中驯化10d,然后按以上梯度逐级淡化,在每个盐度梯度维持3d后取样,测定消化酶和抗应激酶等指标,并观察其活动和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胃和肠_的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随盐度梯度的下降显著降低(P〈0.05);肝脏、肌肉和肾脏的SOD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上升趋势,肝脏、肌肉和肾脏的CAT和GSH—Px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降低趋势;鱼的活动能力从盐度梯度为17.57时开始下降,12.67时即出现幼鱼死亡现象,盐度梯度下降到7.71时,幼鱼在12h内全部死亡。说明低盐度胁迫将会严重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能力并导致鱼体自由基代谢紊乱,应激增强,最终将影响幼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4.
于2006年5月对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了人工育苗,获得的60万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50万尾,孵化率为83.3%。在育苗海水盐度为28;pH为8.0~8.2;水温为18~22℃条件下经过36d共培育出平均体长3.1cm幼鱼16万尾,成活率为32%。  相似文献   

5.
不同盐度对点斑蓝子鱼幼鱼生长、存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m×5m×1.0m的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0、5、10、15、20五种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Siganusguttatus)幼鱼的养殖试验,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0d养殖,环境盐度5-20苗池鱼苗的存活率为95%~99%,环境盐度为0(淡水)苗池的存活率为65%;各苗池鱼苗的尾增重均值分别为0.36g、0.56g、0.64g、0.65g和0.85g,增重倍率分别为50%、77%、88%、89%和117%;其中,盐度10—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不显著,盐度0与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显著。结果显示尽管篮子鱼具有广盐性特点,但10—20的培育盐度似乎更适合篮子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的存活的影响较小,将漠斑牙鲆幼鱼从盐度为32的海水直接放入盐度为24、16、8、0的水中观察48 h存活情况,仅盐度0组成活率为75%,其他盐度组均为100%.在盐度为32、24、16、8、0各试验组中,经1个月饲养,生长速度和饵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盐度越低越有利于漠斑牙鲆白化个体康复正常体色.  相似文献   

7.
在海水和半咸水中,用高锰酸钾(KMnO4)对黑鲷幼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27.3和半咸水盐度10.4条件下,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24h的LC50分别为3.41mg/L和4.78mg/L;最高安全使用剂量分别为1.12mg/L和1.68mg/L。半咸水条件下,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因此,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进行药物处理比在海水条件下更安全。高锰酸钾引起鱼体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是暂时的,一旦受试鱼转到无高锰酸钾的清水环境中,鱼体就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将驯养于海水盐度为19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放入盐度为5的海水中胁迫0周(对照)、1周、2周、3周和4周后,立即将海水盐度调节至19,养殖到第10周,观察幼鱼的生长情况。研究发现,低盐度海水养殖的褐牙鲆幼鱼体质量仅在低盐胁迫的第1周内显著小于对照组,不同处理的日生长系数在第3周与第5周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阶段内不同处理的体质量和日生长系数未见显著差异。胁迫阶段褐牙鲆幼鱼摄食率整体上略低于对照处理,但恢复阶段摄食率未出现大于对照处理的一致趋势。整个试验期间经低盐度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略大于对照处理。试验结果显示,低盐度5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没有产生长期影响,也不能通过较长时间的低盐度养殖引起褐牙鲆幼鱼的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急性低盐胁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存活、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将斜带石斑鱼幼鱼从盐度30(对照组)的水体直接转移至盐度0、5、10、20的水体中,于2 h、6 h、12 h、48 h和72 h检测幼鱼血清中的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浓度和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并记录幼鱼存活情况。结果显示,血清Na~+和Cl~-浓度随盐度增加显著上升(P0.05)。盐度0组和对照组血清Na~+浓度随实验时间变化不大,较稳定(P0.05);而盐度5和盐度10组血清Na~+浓度在6 h降低,随后升高并保持稳定(P0.05);盐度20组血清Na~+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显著波动(P0.05)。随时间延长Cl~-浓度在盐度0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在盐度5、10和20组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K~+浓度在盐度0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随时间延长K~+浓度在盐度0组先升后降(P0.05),而在盐度5、10和20组以及对照组则先降后升(P0.05)。GH水平在盐度20和对照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随时间延长GH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呈先下降至6 h处达到最低点,而后上升的趋势(P0.05),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PRL在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各试验组血清PRL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至12 h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P0.05),最后趋于稳定。COR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显著高于盐度20和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5和10组的变化规律与PRL水平类似,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组幼鱼死亡率逐渐升高,72 h内全部死亡;盐度5组幼鱼在实验期间仅有极少数死亡,而其它组幼鱼无死亡情况,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能够适应在盐度低至5的急性胁迫下存活,但在淡水急性胁迫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存活。  相似文献   

10.
所进行的试验在于测定厚唇鲻[Chelon labrosus(Risso)]和跳鲻[Liza saliens(Risso)]幼鱼对各种盐度的适应性。厚唇鲻幼鱼(全长18~32毫米)易适应从成水到淡水的突然变化,降低盐度并不发生死亡,甚至从100%海水(盐度=39‰)突然变到淡水(盐度=0.4‰)时也是这样。跳鲻幼鱼(全长25—43毫米)易适应从成水到淡水的突然变化。降低盐度即使从100%海水(盐度=39‰)突然降到5%海水(盐度=1.95‰)时亦没出现死亡。当盐度从39‰突然下降到0.4‰时,有65%的鱼死亡。若盐度从1.95‰逐渐降到0.4‰时则鱼全部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盐度胁迫对遮目鱼幼鱼存活、生长及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盐度梯度为0、10、20、27(自然海水)、35,共5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不经过过渡直接放入各梯度盐度中,养殖30 d后统计存活率,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及各表型形态性状,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度0组的幼鱼存活率最低(73.33%),增重率(573.94±231.58)%和特定生长率(6.23±1.16)%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盐度0组外,其他各组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幼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幼鱼的各形态性状与其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遮目鱼幼鱼的体长、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影响最大,且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对幼鱼体重的决定作用不同,其他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盐度胁迫下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不同盐度梯度(5.0、10.0、15.0、20.0、25.0、30.0)下真鲷(Pagrosomus major,6)×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杂交子一代(杂交F1)初孵仔鱼的生长情况,并在此盐度梯度下对杂交F1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0.0,15.0,20.0的3个盐度组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这3个盐度组下仔鱼的SAI值也最高,真鲷与黑鲷杂交F1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0.0—20.0。当自然海水盐度为20.0以上时,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杂交F1仔鱼培育盐度,可以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鲇血液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急性、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鲇体重及血液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慢性盐度胁迫实验表明,在盐度5的水体中,许氏平鲇体重增长率为负值,其余各盐度组(10、20、40)的生长指标与自然海水组(盐度33)差异不显著(P〉0.05);随海水盐度的降低,许氏平鲇的溶茵酶活力逐渐上升,但当盐度降至5时,其活力与自然海水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随海水盐度降低呈逐渐上升趋势。急性盐度胁迫实验证实,在盐度5、10的急性胁迫初期,许氏平鲇血液的各项免疫酶活力波动较大。溶菌酶活力在胁迫24h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血液SoD活力在96h检测过程中呈高低起伏变化趋势;血液CAT活力在胁迫初期持续降低,12h后逐步稳定在较低水平,显著低于胁迫前血液CAT活力(P〈0.05)。  相似文献   

14.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83—2系鱼系鲤草杂交定向选育的第5代,幼鱼期食性分析表明,83—2系鱼保持了草鱼的食性特点,且转为草食性的时期更为提前。体长9.2—25.0mm的幼鱼咽喉齿尚未长出,为浮游动物食性;锯齿状咽喉齿开始长出的幼鱼即进入食性转变阶段、杂食性;体长大于55mm的幼鱼转为草食性。又经肠长对体长关系的分析,确定适应草食性营养的幼鱼最小体长为51mm。  相似文献   

16.
盐度胁迫及昼夜变化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0(盐度为0)、S10、S20、S33(对照)和S40 5个盐度梯度14d内盐度胁迫及其昼夜变化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的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盐度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都是在第0天~第7天升高,第7天~第14天降低,最终时(第14天)S0~S33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S33~S40下降;S0~S20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S20~S33呈上升,S33~S40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2)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12:00和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因此,夜间设置定时投喂,可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淡水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升盐的方式实施海水驯化实验,对驯化过程中不同盐度下中华鲟幼鱼渗透调节器官鳃、肾和肠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各器官在渗透调节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海水条件下存活率达100%;海水驯化过程中,随着盐度的升高,中华鲟幼鱼鳃小片宽度显著减小(P<0.05),相邻鳃小片间距、泌氯细胞直径显著增加(P<0.05),表明中华鲟幼鱼从淡水环境逐渐向海水环境适应过程中,通过改变鳃小片宽度及相邻间距,加快机体与外界水氧交换量,增加泌氯细胞大小,提高细胞代谢水平,以应对海水环境的高渗透压。同时,中华鲟幼鱼肾小球长径在海水驯化过程中显著减小(P<0.05),同时数量也略有减少,表明中华鲟幼鱼通过降低肾脏的滤过功能减少机体水分丧失,以适应外界环境渗透压的变化。肠道组织结构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海水适应能力,渗透调节器官主要通过改变鳃小片宽度和间距、泌氯细胞大小及肾小球大小和数量来适应海水盐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控制不同盐度对澳洲宝石鲈幼鱼的盐度耐受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平均体长5.19±0.54cm,平均体重2.52±0.23g的宝石鲈幼鱼存活的盐度范围为0~20.9,超过20.9时会引起大量死亡。因此,试验认为,可以把宝石鲈向低盐度半咸水中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9.
在22.5~27.3℃、盐度24.5~29.3条件下,对养殖大海马(Hippocampuskuda)进行了饥饿及投喂方式对其生存和生长影响的实验。成鱼(体长10~12cm)持续饥饿后109d全部死亡,死亡高峰在80~84d;幼鱼(体长4~6cm)饥饿后死亡高峰在65~72d,97d全部死亡;初生苗(体长0.7~0.9cm)持续饥饿后有两个死亡高峰,分别为3~4d和7~8d,13d全部死亡。成鱼、幼鱼和初生苗的饥饿不可逆点(PNR,thePoint of No-return)分别为85d、70d和7d;初生苗饥饿后影响存活率,持续饥饿7d后存活率为0。每天仅投喂两次或间隔1d等投饵方式基本不影响幼鱼的生长,是可以考虑使用的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将体长2.48-3.00cm,平均体长2.64cm;体重2.37~3.16g,平均体重2.68g的鞍带石斑鱼鱼苗在水温17.2~24.6℃、海水盐度31.2条件下进行室外水泥池培育。采取逐渐添加淡水降低盐度至18~19;以鱼体重4%-6%日投喂量投喂用鱼浆或鲜虾浆与幼鳗粉料混合制成的湿性饲料的方式。经过52d的培育,鱼苗体长增至4.7-6.8cm,平均体长增长3.12cm/尾,增长率121.44%;体重增至5.73-8.64g,平均体重增重4.84g/尾,增重率180.60%。培育存活率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