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生长、能量分配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强  李洁  唐夏  张灵燕 《水产学报》2014,38(1):109-118
在循环水实验系统中,设置1 L∶23 D、9 L∶15 D、12 L∶12 D、15 L∶9 D、24 L∶0 D(光L∶暗D)共5个光照周期处理组,研究其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的体质量为41.10~43.98 g,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未表现出与日光照周期长短的相关性。日生长系数只在21~30 d阶段内出现显著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日生长系数为1.86~2.02,不同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生长系数随日光照周期的延长略呈下降趋势。不同阶段的摄食率在31~40 d阶段出现显著差异,12 L∶12 D处理组摄食率显著高于9 L∶15 D处理组。在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摄食率为1.64,显著低于12 L∶12 D的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1.79)。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平均饲料转化效率为113.49,显著高于12 L∶12 D、15 L∶9 D、24 L∶0 D的褐牙鲆幼鱼,并略高于9 L∶15 D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期间摄食能的分配比例仅在排泄能上出现显著差异,15 L∶9 D最高,12 L∶12 D最低,其他各项能量分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周期对耗氧率影响显著,15 L∶9 D最高,为0.252 mg/(g·h),24 L∶0 D最低,为0.173 mg/(g·h)。耗氧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浆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光照时间延长也未表现出明显变动趋势。血浆褪黑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2 L∶12 D处理组MT含量最低,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时肌肉RNA/DNA比值随光照周期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动趋势,其中15 L∶9 D和24 L∶0 D处理组的肌肉RNA/DNA比值显著高于1 L∶23 D处理。肝脏RNA/DNA比值以12 L∶12 D最高,15 L∶9 D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摄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摄食量减少的处理组由于耗氧率降低因而饲料转化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光照周期对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光照周期明显影响血浆褪黑素、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生长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褐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幼鱼分别在温度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26.5℃(T26.5)下养殖10d后,调整至生长最快的温度22.0℃养殖30d,研究了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RNA/DNA比值和糖原质量分数的变化。除在胁迫阶段T17.5处理血浆IGF-I质量浓度显著低于T22.0处理外,不同处理的血浆GH和IGF-I质量浓度在胁迫和恢复阶段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肝脏RNA/DNA比值仅在20-40d阶段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肌肉RNA/DNA比值在所有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胁迫结束时T8.5、T13.0、T26.5处理的肝脏糖原质量分数显著低于T17.5,处理,试验结束时T22.0处理肝糖原质量分数略低于其余处理。胁迫结束时T25.5处理肌肉糖原质量分数最高,而在恢复的第一个10d时T13.0处理肌肉糖原质量分数最高。不同温度下养殖10d导致的生长减缓能够在恢复至22.0℃后的30d内获得完全补偿生长,但此试验中GH、IGF-I和RNA/DNA比值与生长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近来,以低酒精、含果汁、多口味为主要卖点的果汁啤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场上不同品牌的果汁啤酒产品差异很大,消费者在购买时还须仔细辨别。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水流量控制溶解氧供给,设计不同溶解氧供应和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两个实验来研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及能量分配等指标的响应。在不同溶解氧供应实验中,溶解氧含量梯度设置为2.24 mg/L,3.14 mg/L,4.27 mg/L,5.38 mg/L,6.94 mg/L,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体重、日生长系数、摄食率、以湿重表示的饲料转化效率与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P0.05)。单尾鱼的摄食能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减少,生长能的比例在溶氧为5.38 mg/L时最高。排粪能的比例则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上升,排泄能比例随溶解氧含量下降也略有增加,代谢能的比例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溶解氧含量为5.38 mg/L时最低(37.66%)。单位体重能量收支中,所有指标与溶解氧含量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溶解氧含量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实验表明,低溶解氧含量下,褐牙鲆幼鱼通过减少能量供应降低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其生长受到抑制。在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实验中,经历10 d低溶解氧含量2 mg/L(S_2)和4 mg/L(S_4)胁迫的褐牙鲆幼鱼生长受到抑制,但在恢复正常溶解氧后10 d内体重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恢复期间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转化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恢复阶段不同处理在摄食能、生长能比例和呼吸能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经历低溶解氧胁迫的处理摄食能和生长能比例略高于对照处理,而代谢耗能比例略低于对照处理。S2处理的排泄能比例显著低于其余2个处理(P0.05)。实验表明褐牙鲆幼鱼对短期低溶解氧含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提高摄食率在较短的恢复期获得完全补偿生长。本研究揭示了褐牙鲆在低溶氧胁迫下的能量分配规律,为深入研究鱼类适应溶解氧波动环境的策略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5.
对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分离出的鲍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liot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双壳气单胞菌(Aeromonas bivalvium)3株有益菌株,利用正交设计得到9种复合比例,通过饲料中添加上述9种比例混合的菌体(菌数总量为109 cfu/g)饲喂凡纳滨对虾,经过28 d养殖实验,评价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指标的影响。随后,利用氯化铵调节水体氨氮浓度至26.67 mg/L,经过16 d的氨氮毒性实验,研究不同比例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个复合益生菌实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以3株菌菌数6︰1︰3比例效果较好;不同配比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其中,3株菌菌数(菌数总量为109 cfu/g,下同)2︰3︰3、4︰2︰3及6︰1︰3比例对AC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4:2︰3和6︰1︰3比例对AL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2︰1︰1比例对T-SOD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各比例的复合菌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氨氮浓度26.67 mg/L条件下,不同比例复合菌组对虾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3株菌菌数4︰3︰1和6︰3︰2比例组累计存活率较高,即抗氨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发达国家,液态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的消费量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我国目前乳制品结构和消费品种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奶粉和液态奶消费,许多消费者对奶酪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7.
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微生态制剂对对虾外部水环境及内部环境的调节作用,包括提高水体溶氧量,降低水体铵态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物夺氧、分泌、竞争作用及刺激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今后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将驯养于海水盐度为19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放入盐度为5的海水中胁迫0周(对照)、1周、2周、3周和4周后,立即将海水盐度调节至19,养殖到第10周,观察幼鱼的生长情况。研究发现,低盐度海水养殖的褐牙鲆幼鱼体质量仅在低盐胁迫的第1周内显著小于对照组,不同处理的日生长系数在第3周与第5周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阶段内不同处理的体质量和日生长系数未见显著差异。胁迫阶段褐牙鲆幼鱼摄食率整体上略低于对照处理,但恢复阶段摄食率未出现大于对照处理的一致趋势。整个试验期间经低盐度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略大于对照处理。试验结果显示,低盐度5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没有产生长期影响,也不能通过较长时间的低盐度养殖引起褐牙鲆幼鱼的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洁  黄国强  张秀梅  韦柳枝  唐夏 《水产学报》2010,34(8):1236-1243
环境温度短周期波动对鱼类的生长和能量代谢有重要影响,实验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褐牙鲆幼鱼在经历高温—最佳温度循环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在为期40 d的实验中,驯养于20 ℃的褐牙鲆幼鱼在每个为期10 d的循环中分别经历0 d(H0)、2 d(H2)、4 d(H4)、6 d(H6)和8 d(H8)的26.5 ℃高温胁迫后,剩余的天数恢复到最佳温度(20 ℃)下养殖。实验结束时,经历不同天数高温胁迫的各处理组的褐牙鲆幼鱼以干重、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小于对照组(H0)。实验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经历高温胁迫的处理生长减慢的主要原因。经历高温胁迫的处理组的摄食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摄食率、消化率以及饲料转化效率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受高温处理的H2、H4和H6组分配于生长的能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H4组的能量损失于粪便最多,H6组的能量损失于排泄的比例最高。H8组褐牙鲆幼鱼个体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代谢消耗的能量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经历不同温度循环处理的褐牙鲆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高温—最佳温度循环的适应能力较差,生长受到温度周期波动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鲍鱼希瓦氏菌有望用于对虾养殖和海水石油污染的治理。为探索鲍鱼希瓦氏菌的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在70 L发酵罐上进行扩大培养。最优培养基为蔗糖6%,蛋白胨2.5%,碳酸钙0.7%,初始p H 6.8。最优摇瓶培养条件为温度30℃,转速130 r/min,装液量100 m L/500 m L,接种量6%,收获时间24 h。70 L发酵罐生物量达到1.14×1011cfu/m L。鲍鱼希瓦氏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其工业生产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