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猪肺炎支原体黏附因子基因R1R2区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enBank登录的猪肺炎支原体232株P97基因和J株黏附因子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以我国猪肺炎支原体Z株(强毒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了该株黏附因子基因的部分序列。经序列分析后,重新设计了1对带有EcoRI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并经引物的定点突变,PCR扩增了Z株黏附因子的R1R2区。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 中。该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将其具有正确阅读框架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37℃下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29000的融合蛋白,表达量约为11%。  相似文献   
2.
黏附素是具有黏附宿主细胞能力的细菌表面结构的统称,是直接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黏附的物质,故又称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在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宿主发病的过程中,黏附是病原菌接触和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因此,黏附素黏附宿主上皮细胞并使宿主致病的作用机理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论文通过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素的组成成分、黏附机制、种类、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应的黏附素受体等进行相关综述,为研究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理及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粘附素抗体间接ELISA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仔猪大肠杆菌病K88-K99-987P-F41 四价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纯化粘附素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粘附素抗体的间接ELISA。初步确定了各种反应条件: K88、K99、987P、F41粘附素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依次为1∶400、1∶80、1∶40、1∶40,相应粘附素抗体最佳稀释度依次为1∶400、1∶200、1∶200、1∶200。经交叉试验、阻断试验和重复试验证实,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株16-1进行分类鉴定,综合该菌株的表型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随后,对该菌株的细胞黏附特性及其携带的黏附素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以聚集性方式黏附于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周围,平均黏附菌数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90 min达到峰值,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黏附因子检测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ompAI、ompAII和ahl13种黏附素基因,这些黏附素基因在分离菌株与不同来源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5.8%~99.5%和95.0%~100%(ompAI),96.3%~99.1%和97.9%~100.0%(ompAII),78.6%~99.6%和75.5%~99.4% (aha1),说明所携带的ompAI和ompAII黏附素基因在不同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粘附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的第一步,而粘附素在细菌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病原菌一个重要毒力因子。随着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革兰阴性菌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粘附素——三聚体自转运粘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ons,TAAs)。这类粘附素广泛存在于变形菌门,是一类多功能的蛋白,经由细菌的Ⅴ型分泌系统分泌到菌体表面。被分泌到菌体表面的TAAs在大小和氨基序列上存在高度差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构成了一个头部-颈部-锚定区这样三聚化的类似于"棒棒糖"式的表面结构。文章就其结构、分泌机制和各区域功能进行了描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种软件对p113基因的相似性、跨膜结构、重复序列、信号肽、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并与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113基因是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素基因p97的直系同源基因,并具有与P97蛋白R2区类似的特征性重复序列.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推测P113蛋白极可能是绵羊肺炎支原体的黏附素和膜表面免疫原.  相似文献   
7.
应用8株鸡病原性大肠杆菌研究了菌毛作为分型抗原和共粘附特性,以抗Ⅰ型菌毛单克隆抗体(单抗)bG5和甘露糖进行了抑制作用试验。在血凝试验中、单抗和甘露糖都能抑制血凝反应,说明这些株都属于Ⅰ型,通过以单抗或甘露糖的粘附抑制程序这些Ecoli株对鸡气管上皮都不能特异粘附。  相似文献   
8.
F18+ Escherichia coli cause postweaning diarrhoea and oedema disease in newly weaned piglets. Protection against these diseases can be established by preventing the fimbrial adhesion of these bacteria to the enterocytes of the porcine intestine. To test a vaccine against F18+ E. coli consisting of the adhesin of F18 fimbriae, FedF,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edF subunit had to be examined. Therefore, the fedF sequence of 37 F18+ E. coli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as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to the fedF gene of the F18ab reference strain F107/86.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mature FedF from the individual F18+ E. coli isolates was 96–100% identical to that from E. coli F107/86, but the overall homology was 90.4%. Hyper variable regions were not found in the FedF sequence. The FedF sequence was conserved over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etween the two antigenic variants, F18ab and F18ac, suggesting that F18ab and F18ac strains have the same receptor. Furthermore, the conserved C-terminal region in the FedF adhesin suggests that the F18 fimbriae, in analogy with type 1 and P pili, are assembled by a donor strand mechanism. In conclusion, the reported conservation of FedF suppor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fimbrial adhesin as a subunit vaccine against F18+ E. coli infection.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是其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关键因素之一,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奶牛乳房中定植有关的的黏附素主要是ClfA、FnBPA和FnBPB3种。曾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早期主要表达黏附素,之后才表达毒素和荚膜,所以人们认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进行干预,可以减少或阻止毒素和荚膜的表达,而以黏附素作为靶位进行疫苗研制可能是预防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有效途径。国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的研究历史相对较久,并且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而国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对预防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兼具植物内生性。已知黏附素MAD2是绿僵菌两种黏附蛋白之一,在实现绿僵菌与植物的黏附、定殖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构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ad2敲除突变株(Δmad2),探究MAD2蛋白对绿僵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从NCBI中获取mad2前后基因组DNA序列,设计扩增mad2前后同源臂特异性引物,以绿僵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前后同源臂基因S1、S2;设计特异性引物Hyg-F/R,以pKH-KO载体为模板,扩增得到带有启动子序列的潮霉素基因hyg;再通过overlap PCR构建mad2的同源敲除盒S1H、S2H;最后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稳定遗传的mad2敲除株。通过对比敲除株与野生株(WT)的生长特性、黏附作用、杀虫毒力以及诱导花生共生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分析MAD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原生质体转化获得了敲除mad2的同源重组转化子;敲除株与野生株对比分析表明,敲除株的孢子萌发率显著低于野生株,萌发中时间比野生株延长5.47 h;培养12 h和14 h时,敲除株的菌丝长度显著均小于野生株,分别为野生株的77.8%和76.3%;培养12 d的产孢量也比野生株减少33.3%。敲除株对洋葱内表皮的黏附力明显降低,但对蝗虫后翅的黏附性无显著影响。敲除mad2并不影响绿僵菌对家蚕的毒力。敲除株处理花生12 h后,与野生株处理相比,花生共生受体SYMRK、钙信号解码相关基因(CaMCCaMKDELLA)、脂质氮素转运相关基因(LTP1、NRT24、ABCC2)的转录水平出现显著下调;而与空白对照相比,mad2缺失后SYMRK转录水平仍有一定的上调,CaM、CCaMKDELLA的转录水平产生显著抑制,ABCC2、LTP1、NRT24的转录无明显影响。【结论】金龟子绿僵菌黏附素MAD2影响菌株的孢子萌发、早期菌丝生长、产孢及对植物的黏附力,但对昆虫的黏附和杀虫毒力无影响;在菌株与花生互作早期,MAD2触发了花生共生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