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5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71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468篇
  715篇
综合类   1303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拖拉机动量飞轮主动防侧翻控制与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拖拉机侧翻致死致伤事故仍时有发生的问题,基于旋转刚体加速时的反向施矩原理,以反作用动量飞轮为执行元件,提出了从主动安全角度解决拖拉机侧翻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拖拉机动力学系统数学模型,解析了整机侧翻行为的动态演变机理。为保证拖拉机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将动量飞轮置于拖拉机前部,取代传统静态配重的同时可主动提供防侧翻力矩。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反作用飞轮的回稳过程进行了基于PID控制的有效性仿真分析,同时设计并搭建了比例模型试验平台,对主动施矩飞轮的回稳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装备飞轮的拖拉机与无控制组对比,在一次试验中可多次实现整机的防侧翻控制,使整机防侧翻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不同行驶工况下的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的相关性较强,充分验证了本文拖拉机侧翻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拖拉机研发的重要验证手段,拖拉机室内台架试验可方便高效地为拖拉机模拟各种工况下的性能表现。首先探究动力总成控制技术、负载模拟技术、试验数据处理技术和试验结果评价技术4种拖拉机室内台架试验关键技术,结合试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对4种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接着从动力总成控制算法、负载模拟算法、试验数据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4个方面对拖拉机室内台架试验技术进行讨论与展望。最后得出对动力总成算法进行优化、提高动态负载模拟精度、保持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前沿性、对试验结果综合客观评价是拖拉机室内台架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拖拉机室内台架试验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机工况识别在细化农机作业状态和帮助掌握区域污染物排放趋势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拖拉机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以及实时油耗等时间序列,首次提出将图像识别方法引入到拖拉机工况识别中的思路,并分别应用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与卷积神经网络对实际作业拖拉机工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可以较好地实现样本点的工况识别且识别准确度达到99.851 9%,但无法实现农机工况的连续性识别,同时无法对农机工况转换阶段进行有效识别。(2)以拖拉机运行速度与发动机转速等信息构建样本图像来描述农机工况变化的数据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实现农机工况的连续性识别,且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3.3%。本研究在农机工况识别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农机不同工况下区域污染物排放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李理  阚志新  李阁萍 《农机化研究》2006,(5):184-185,188
故障的排除首先在于判断,目前基层维修网点大多数没有检测仪器和设备,出了故障乱拆乱卸,导致液压元件工作失灵,甚至整车液压系统瘫痪。拖拉机液压系统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液压元件工作性能恶化引起的。为此,介绍了在没有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应用简易诊断法检查判断各液压元件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5.
对经营区边境伐区开设便道,还是开设手扶拖拉机道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并用实例论证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铅、镉和铬在叶类蔬菜中的累积及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8  
 研究结果表明: 重金属元素铅(Pb) 、镉(Cd) 、铬(Cr) 对几种叶类蔬菜生长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且其影响因蔬菜种类、元素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叶用莴苣> 苋菜> 芥菜> 菜薹>蕹菜, Cr > Cd > Pb ; 不同蔬菜类型可食部位积累重金属元素的顺序为苋菜> 叶用莴苣> 菜薹> 蕹菜> 芥菜;各元素从营养液向蔬菜体内转移的迁移累积率顺序为Cd > Cr > Pb。随着各元素浓度的增大, 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和其可食部分的富集量随之加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液耦合转向方案转向特性尚不明晰、转向数据采集和记录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硬件在环拖拉机电液耦合转向试验平台设计方案。平台参数设计过程主要考虑功率损耗,为了满足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性能要求,进行精度设计与量程设计。通过总体参数设计,得到电动助力、液压助力和阻力加载系统的参数计算模型,并基于AMESim建立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控制与机械模型仿真进行了参数优化。通过基于dSPACE以及PXI的硬件在环控制方案,进行了各类转向工况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阻力加载模拟系统能根据不同的地面条件、行驶工况等参数实现动态加载,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均能实现田间阻力模拟要求;电液助力转向系统能够产生较好的平滑助力,具有良好的转向路感;控制系统能与各传感器硬件协同配合,使拖拉机电液耦合转向试验平台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能够真实还原拖拉机转向过程。  相似文献   
8.
拖拉机侧翻事故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严峻的安全问题之一,现有主、被动安全手段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在前期利用飞轮—电机加速旋转时产生的反向力矩进行姿态调节实现失稳态拖拉机姿态回稳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避免姿控飞轮卸载过程造成能量浪费,本文基于1∶16比例模型试验平台设计搭建了飞轮卸载能量回收电路,并通过模型试验对其回收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模型拖拉机以0.2m/s速度行驶于路面不平度较高的G级、H级路面出现侧翻趋势并实现姿态回稳时,整机侧向姿态角降至10°后能量回收系统可介入工作,此时回收电压出现峰值0.97V(H-B轨迹),随后其数值变化趋势与姿控飞轮转速的降低趋势相似,直至飞轮卸载完成后回收电压归零。试验过程中,飞轮—电机系统在对不同的整机侧翻趋势做出响应时,能量回收系统完成的电量回收不同,但均完成了对飞轮卸载能量的部分回收,提高了整机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丘陵山地拖拉机作业地形复杂,传统电液悬挂控制系统地形适应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横向姿态可调的丘陵山地拖拉机电液悬挂仿形控制系统。根据丘陵山地拖拉机仿形控制作业需求,在传统悬挂结构基础上加装一个液压驱动旋转装置,设计了一种仿形悬挂机构,基于液压多点动力输出技术设计了带有负载反馈的闭心式液压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带死区的经典PID算法的控制方法。通过对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仿形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电液悬挂仿形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0°~11°阶跃信号的作用下,调整时间约为0.4s,几乎无超调,系统稳定后农机具横向倾角约为11.1°,稳态误差约为0.1°,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对传统拖拉机的液压悬挂装置进行改装,将原来的手柄操纵式液压悬挂装置改装成带有虚拟终端的电液悬挂控制系统,搭建了仿形控制试验台并进行了室内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调整时间约为2.2s,几乎无超调,系统稳定后农机具横向倾角约为11.2°,稳态误差约为0.2°,在系统允许误差(0.5°)范围内,试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丘陵山地拖拉机电液悬挂仿形控制系统调节的快速性与稳定性,满足拖拉机等高线坡地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10.
Composting and thermal drying are amongs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ost-digestion processes for allowing sanitation and biological stabil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from municipal treatment plants, and making it suitable as soil conditioner for use in agriculture.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sludge-derived materials on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fresh (LAF), composted (LAC) and thermally dried (LAT) sludge fractions, each resulting from a different post-treatment process of a same 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were added at 1% (w/w) application rate on two contrasting (a loam and a loamy sand) soils and incub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for 28 days. Soil respiration, microbial ATP content, hydrolytic activities and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rate were monitored throughout the incubation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biochem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were markedly stimulated after sludge applicat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stimulatory effect was dependent on sludge type (precisely LAT > LAF > LAC), but not on soil type. This effect wa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stable organic matter, which was lower in LAT. Genetic fingerprinting by PCR–DGGE revealed that compositional shifts of soil bacterial and, at greater extent, actino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responsive to the amendment with a differing sludge fraction. The observed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DGGE profiles of amended soils reflected the microbial turnover dependent on the sludge nutrient input, whereas no indications of adverse effects of sludge-borne contaminants were note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mposting rather thermal drying can represent a more appropriate post-digestion process to make sewage sludge suitable for use as soil conditioner i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