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春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春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具有很高的物种丰富度,物种数多达220种,分别隶属于2纲、15目、110科。其中天敌103种、害虫66种、中性昆虫51种。运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群落时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最优分割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发展期、鼎盛期和衰退期,结合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等群落特征值对最优分割结果进行了解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证实各亚群在节肢动物群落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不同作用,中性昆虫与害虫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上的互补,而天敌对害虫有明显的跟随现象,各类群在维持群落稳定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的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所表现的抗蚜性与其植株形态有关。裸大豆2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20.00和32.87;有茸毛大豆3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17.78,23.44和13.50。24h连续观察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影响,在捕食者的数量和发育阶段相同的情况下,瓢虫幼虫捕食量在裸大豆植株上为6.5头/h,在有茸毛大豆上为3.6头/h。  相似文献   
4.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相似文献   
5.
6.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蛾类害虫的种类及组成, 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阐明各蛾类种群的动态,对蛾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玉米蛾类害虫 4科 16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 68.75%。明确各种害虫的虫源结构及危害方式,分析 9种种群数量大、可造成危害的关键害虫的种群动态。蛾类群落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波浪式, 7月的群落丰富度、群落多样性都较高, 5月、 10月的群落均匀度相对较高。5月、 7月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 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明确各月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可为此区域蛾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下旬和9月中旬,对吉林省二代和三代粘虫发生严重的辽源、公主岭、梨树、双辽、长岭、农安6个县(市)玉米田粘虫危害情况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二代和三代粘虫对玉米叶片危害较大,但二代粘虫危害对后期产量影响相对较轻,三代粘虫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造成损失较大,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三代粘虫危害产量损失率为25.79%~73.84%。  相似文献   
10.
2015~2018年对东北中西部春玉米区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玉米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99%以上。吉林省玉米田农药年均用量为3 216.45 g a.i./hm~2,内蒙玉米田化学农药年均用量为1 133.44 g a.i./hm~2。各类化学农药按照使用量排序依次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75%以上。苗后除草剂用量显著低于苗前除草剂用量,选择苗后除草的农户比例和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各类苗后除草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应用现象。提出通过以草优化配方,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用量、明确苗后施药关键时期、升级施药器械、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农药减施综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