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1990—2017年7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沙漠化指数和沙漠化重心迁移等指标,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7年沙漠化程度处于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 684.09 km~2,平均62.37 km~2/a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2)阶段性平均沙漠化指数1990—2000年(快速发展)为2.45,2000—2010年(快速逆转)为2.30;2010—2017年(稳定逆转)为2.01,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3) 1990—2017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迁移3.42 km;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8.80 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偏移5.42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南方向延伸9.90 km。沙漠化土地重心由西向东依次为极重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在沙漠化治理与防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改善沙区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机械沙障抗拉力学特性,优选合适的阻沙固沙材料,利用TY8000系列伺服控制机对试验对象进行纵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当孔隙度为均一型(全疏型或全密型)时,不同材料沙障的试样宽度与抗拉力均呈幂函数正相关,与抗拉强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其抗拉力与伸长量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当材料相同时,不同孔隙度沙障的试样宽度与抗拉力均呈幂函数正相关,与抗拉强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其抗拉力与伸长量变化曲线类型不同,即均一型沙障的抗拉力均为单峰曲线,而混合型(上疏下密型)沙障则为双峰曲线;当试样宽度大于4 cm时,上疏下密伸长量>全密型伸长量>全疏型伸长量,其大小分别为(141.23±2.56)、(103.46±3.20)mm和(63.50±1.20)mm;在测定过程中,试样宽度大的实测值小于试样宽度小的实测值,由于实际过程中局部丝网受力不均所致,出现了“颈缩”现象。建议在野外布设时多使用上疏下密型沙障,并根据当地的实际风况,首先应对沙障材料进行室内抗拉力学特性的预实验,避免由经验化引起的铺设问题,以达到防风固沙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列当对向日葵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向日葵生产中主要通过化学除草、选择抗性品种进行防除。通过合理轮作是减轻列当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选择轮作作物、其防除效果如何并不清晰。采用向日葵连作重茬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并进行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与燕麦、小麦和马铃薯轮作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向日葵列当寄生率,其中向日葵—燕麦—向日葵轮作对列当耗减最多,与对照组(向日葵连作)相比列当寄生率降低30%。向日葵—燕麦—向日葵—燕麦—向日葵、向日葵—小麦—向日葵—小麦—向日葵轮作列当寄生率均低于50%,两者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向日葵—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向日葵轮作处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向日葵的花盘直径与列当寄生数呈负相关,地膜覆盖对向日葵列当寄生影响不大。综合得出,燕麦是一种良好的向日葵列当诱捕作物,适合在内蒙古等食用向日葵主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风沙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沙障影响下的风沙运动规律,明晰不同情况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变化和积沙分布,补充野外试验数据不足的问题。该研究以磴口-乌斯太的穿沙公路为研究背景,基于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障排数量、沙障高度及入口风速下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和积沙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野外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情况高立式沙障沿水平方向的流场形式均以"V"和"W"型存在,而高立式沙障背风侧垂直方向的风速廓线形式主要以"S"型为主;风速为8 m/s,相邻障排间距为3 m条件下,分析不同障排数量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单排、双排和三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范围分别为第一排沙障至其后的6、13和20 m处,随沙障排数的增加总积沙量呈现递增趋势;风速为10 m/s,双排沙障间距8 m条件下分析沙障高度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60、100、120和150 cm高立式沙障的水平流场分层点分别为0.8、1.2、1.5和2.0 m;沙障高度150 cm,双排沙障间距20 m条件下分析入口风速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当风速增至15 m/s以上时,150 cm的双排沙障背风侧基本上无积沙分布,高立式沙障逐渐失去了防护作用。经野外验证真实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18 %,最小相对误差为1.32 %,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较好地反映了高立式沙障周围的风沙运动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7期TM/E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IS方法提取内蒙古自治区各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表的计算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各地类整体在时空上呈变化趋势,具体变化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中未利用土地减少面积最多,草地增幅最大;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减少的未利用土地、林地和耕地主要都转化为草地;近30年内蒙古的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最高,未利用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低,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相同;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均<1,这说明近30年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稳定,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组分固体色粉静电印刷复制过程中呈现新闻纸印刷网点扩大值小于铜版纸印刷网点扩大值的异常现象。笔者选取6种粗糙度不同的纸张,比较其印刷网点的扩大情况,并获取各样张半色调网点的SEM图,以分析静电印刷过程中色粉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固体色粉属性和纸张表面结构对静电印刷复制属性具有直接影响,色粉颗粒越小,其网点扩大越大;新闻纸等粗糙度较大的纸张,其孔隙容纳了部分色粉颗粒,降低了熔融扩展程度,从而抑制了网点扩大;且网点扩大越小,印品的成膜性与光泽度也相应降低。模拟色粉颗粒的热熔、扩展、附着的形态变化,直观表达了色粉传递与纸张平滑度的相关性,合理解析了静电印刷固体色粉传递中的网点扩大机理,为提高静电印刷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以托克托县境内120个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对应光谱数据为数据源,探究了不同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高光谱反演研究的可行性,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原始光谱(R)、光谱倒数(1/R)、光谱对数(LnR)、光谱一阶微分(R′)进行分解生成小波系数并与土壤有机质进行相关系分析,提取特征波段建立BP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结果表明:①R、1/R、LnR、R′与土壤有机质相关系数经过连续小波变换后,较之前增加了0.204、0.090、0.199、0.252,表明连续小波变换可深度挖掘光谱潜在信息,提升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②未经过连续小波处理前,SVM无法实现对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经过处理后,模型SVM-CWT-R与SVM-CWT-R′的精度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050、0.56,均方根误差为0.17、0.15,相对分析误差为1.62、1.53,实现了对土壤有机质的有效估算。③经过连续小波变换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得到提升,其中BP-CWT-LnR预测模型效果最佳,精度决定系数达到0.76,较之前BP-LnR提升了0.2;均方根误差达到015,降低0.04;相对分析误差为2.12,增加了0.87。因此利用BP-CWT-LnR高光谱反演模型进行区域土壤有机质遥感监测,可为当今精准农业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第五媒体”凭借其本身快速、便捷的特点迅速融入公众的生活,尤其对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大学生们的求知观、交际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第五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方式的利弊,探讨如何有效的利用“第五媒体”的自身优势来克服“第五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的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中辨明方向,并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