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寄主(家蚕品种)和环境条件(温湿度)的相关性并掌握BmNPV的感染力差异及传播规律,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收集的BmNPV毒株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家蚕品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调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影响;并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不同来源BmNPV毒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15株不同来源BmNPV毒株对家蚕品种两广二号的LC50为2.1×106~4.2×106多角体/mL,毒株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BmNPV毒株在不同环境条件[春季(温度25℃和湿度90%)、夏季(温度35℃和湿度95%)、秋季(温度30℃和湿度85%)]下对家蚕的LC50排序均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在夏季和秋季条件下,不同蚕品种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排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显著高于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P<0.05).不同BmNPV毒株在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均聚在同一分支上,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a基因序列相似性很高、遗传距离较小,但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c基因序列相似度相对低、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结论]温湿度条件是广西蚕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重要因子,且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流行与家蚕品种抗性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推的3对家蚕品种分别在桂西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具有地域代表性蚕区的不同养蚕批次进行适应性饲养试验,调查不同品种的蚕茧产量和品质,以期通过家蚕品种最好的生产应用布局来提高广大蚕农的经济收益.根据试验结果建议:那坡、环江蚕区每年第1、2、3、10、11批次对饲养家蚕品种的选择顺序为桂蚕2号、两广二号或桂蚕N2,那坡蚕区第4~9批次对饲养家蚕品种的选择顺序为两广二号、桂蚕N2、桂蚕2号,环江蚕区第4、5批次对饲养家蚕品种选择顺序为两广二号、桂蚕N2、桂蚕2号,第6、7、8批次的选择顺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第9批次的选择顺序为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忻城蚕区第1、2、11、12批次对饲养家蚕品种的选择顺序为桂蚕2号、两广二号、桂蚕N2,第3、9、10批次的选择顺序为两广二号、桂蚕N2、桂蚕2号,第4~8批次的选择顺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宾阳蚕区第1、2、12、13批次对饲养家蚕品种选择顺序为桂蚕2号、两广二号、桂蚕N2,第3、4、5、9、10、11批次的选择顺序为两广二号、桂蚕N2、桂蚕2号,第6~8批次的选择顺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  相似文献   
3.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潘志新 《广西蚕业》2003,40(2):55-56
我区部分蚕农特别是新区的蚕农,对种桑养蚕所需生产资料及成本非常关心,现就种一亩桑养蚕所需生产资料、投资及成本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1生产资料1.1桑苗:种一亩桑需5000株桑苗。1.2蚕室:25~30m2蚕室、5m2贮叶室。蚕室要求座北朝南,开设对流门窗,墙壁、地板、天花板“六面”光滑,以便消毒。一般用现有旧房改建或新建。1.3蚕具:蚕匾50只、纸板方格蔟200个、蚕架、竹杆、蚕网、薄膜、温度计等零星蚕具一批。1.4蚕种:种一亩桑,第二年正常投产后,可饲养蚕种5张。1.5蚕药:漂白粉25公斤、蚕用抗生素10盒、小蚕“防病1号”2袋、新鲜石灰粉50公斤…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蚕病。为了充分了解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抵抗力的差异,在实验室测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8810、8711、NC9C、NC99R、NJ7和NJZ)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抗性;并分析了原种生产中部分亲本品种的实际微粒子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广西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对N.b的抵抗力均较弱,属于易感品种,并且抵抗力最强亲本品种NJ7对N.b孢子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为4.43×104个/m L,仅是抵抗力最弱亲本品种NC9C的1.65倍,经方差分析证实10个亲本品种间抵抗力差异不显著,同时日系亲本和中系亲本间的抵抗力差异也不显著。而在蚕种生产实践中,广西现行生产量最大的两广二号的4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的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932与7532、932与湘晖、芙蓉与7532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芙蓉与湘晖、湘晖与7532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而932与芙蓉的差异不显著;经过调查分析还发现,广西家蚕原种生产过程中不同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其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4月份与8月份、4月份与9月份、4月份与10月份、5月份与8月份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8月份、6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10月份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5月份与10月份差异不显著。微粒子病检出率峰值发生在4月份和6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  相似文献   
6.
自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广西通过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理顺蚕种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和市场执法检查,严格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宣传培训等活动,推动了《蚕种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使广西的蚕种产量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蚕种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蚕种市场秩序逐步好转,较好地维护了各方利益,促进广西蚕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蚕种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部分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督,积极开展蚕种执法,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加强各地执法队伍建设,并在《蚕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制定和出台《蚕种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7.
从广西蚕区的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体内收集到5株对家蚕有一定食下感染力的微孢子虫,通过生物学性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其分类鉴定提供依据。来自野外昆虫的5株微孢子虫均具有Nosema属的生物学特性:显微镜下观察形状均呈长卵圆形,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有较明显差异;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双核成熟孢子;与Nb抗血清均产生阳性凝聚反应;超微结构观察均具双核,极丝圈数在12~14圈之间,极丝倾斜角与Nb有差异。根据5株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基于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基于SSU rRNA和rRNA ITS基因序列进行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初步认为5株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同属异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宿主湿度环境对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为采取适当防治措施以减少白僵病对蚕茧生产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象州蚕区球孢白僵菌感染家蚕获得的白僵病蚕尸体,观察不同湿度环境中白僵病蚕尸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并每隔15d进行一次分生孢子致病力测试。【结果】在25℃下的3种湿度环境(60%RH、75%RH和90%RH)中,白僵病蚕尸体在同一宿存时间内,球孢白僵菌活力与宿存湿度关系密切,在60%RH中宿存的蚕体保存较完好,60d后仍然可见淡黄白色的分生孢子,尸体质硬;随湿度增加,宿存病原活力逐渐降低。3种湿度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在2龄病蚕尸体中宿存30d内,对家蚕仍有很强的致病性,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2.915、3.071和5.222d;在60%~75%RH条件下,宿存45~60d的球孢白僵菌对家蚕仍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而在90%RH条件下,宿存45d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数量急剧下降,无法测定其致病力。【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病蚕体中宿存60d内对家蚕的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及时清除病蚕尸体并使尸体病原性灭活,可降低白僵菌的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9.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解决了现行方法有毒集团与有毒蛾数不对等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散卯种方法过于严格,生产方风险过大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过于宽松,使用方风险失控的问题,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检验工作量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株从家蚕体内分离获得的新微孢子虫(GXM2)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全面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GXM2添食感染家蚕的病症,以半数感染浓度(IC50)法测定GXM2对家蚕的食下感染力,镜检调查GXM2的胚种传染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2孢子的形态、血清学反应、生活史及内部结构.[结果]GXM2感染蚕体病症为:发病急,病程短(6~9 d),出现不蜕皮或半蜕皮症状,类似生理性病害.GXM2对家蚕(蚁蚕)的IC50为2.76×105个孢子/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4.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1.19%.GXM2呈卵圆形,大小为(2.49±0.10) μm×(4.19±0.15)μm.GXM2孢子在N.b免疫抗体血清中未能发生凝聚反应,其生活史中发现单核和双核并存,均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单核、双核两种成熟孢子;GXM2孢子的极丝有9~11圈,与N.b孢子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GXM2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危害性,与N.b异属异种,即要求进行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应采取分类检验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