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蚕现行品种微粒子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学者三谷贤三郎研究指出,不同家蚕品种之间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这种感受性会遗传给子代。国内学者刘仕贤等在80年代曾对30多个家蚕品种进行抗微粒子病性状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采用广东生产上使用的932,7532;9·芙、7·湘等12个原种或双交原种,分别在二龄和三龄起蚕接种含Nosem bombycis孢子10~3—10~7ml浓度液6—8hr,常规饲养10天,饥饿2天后退头蚁蚕显微镜检验,机率值分析法估算LC50,比较品种间抗性差异,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对微料子病均是敏感的,即抗性较弱。在调查的12个品种中抗微孢子虫可分为二个档次,二龄期试验区抗性强的芙·9 LC50=4.364×10~5比抗性弱的湘晖LC50=1.073×10~4相差约40倍左右;三龄试验区差异更显著:芙·9 LC50=1.7761×10~6比湘晖LC50=2.333×10~4相差约100倍。抗性随龄期增长而增强,双交原种抗微粒子病比纯系原种强,且与亲本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自然 《广东蚕业》2005,39(3):8-11
1997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蚕种行业标准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和NY/T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定于1998年5月1日实施。同时建立了农业部蚕丝产业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标志着我国蚕种质量管理工作上了—个新台阶。1987年,广东省丝绸公司公布广东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及细则,十多年来坚持执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掌林 《中国蚕业》2002,23(1):45-48
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诞生百余年来,为各国蚕种生产、科研、教学同仁普遍采用,成为防治微粒子病确保蚕业生产安全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随着茧丝绸产业结构的调整,质量意识的强化,蚕种生产单位及质量检验机构对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工作更为重视并有较大投入,一代杂交种质量的提高有目共睹,已成业内外之共识.然笔者以为,做好此项工作尚须努力,思想认识应进一步深化,相关措施应更扎实、具体.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查明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水平 ,为微粒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对 138个保存的中系、日系、欧洲系统和多化性系统家蚕品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用ID50 指数表示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 ,ID50 指数最高的品种为最低品种的 18.9倍 ,大多数品种间的ID50 指数较为接近 ;经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 (Q测验 ) ,品种之间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品种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多数为抗性一般品种 ,少数是抗性较强或敏感品种 ,不同系统表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蒋玉莲 《广西蚕业》2019,56(2):12-16
为了提高广西蚕种质量管理的水平,以保障蚕桑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广西开展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阐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发展优势,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做好原蚕基地规划选址、加大原蚕基地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蚕种质量、鼓励走集团化道路等有助于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发展的建议,为提高广西蚕种质量,完善现代蚕种生产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湖南省现行主要家蚕品种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性能及新材料创新效果,进行了HKC、C9K、7521改K、试抗、云竹1、东43、1501C改、秋丰B、7521、932、8535N、C9、芙蓉、菁松A、菁松B等15个中系品种资源,HKR、854BK、湘晖、7532、芙湘2、1504A、秋湘A、854B、7522、秋白B、皓月B、皓月A等12个日系品种资源,以及HKC×皓月B、皓月B×HKC、932·芙蓉×7532·湘晖(9·芙×7·湘)、7532·湘晖×932·芙蓉(7·湘×9·芙)、洞·庭×碧·波、碧·波×洞·庭、秋白×夏芳、湘晖×芙蓉、夏芳×秋白、明·光×湖·滨、芙蓉×湘晖、湖·滨×明·光等6对品种的12个杂交种组合对Bm NPV的抗性试验。分别用浓度为104、105、106、107、108、109个多角体/m L的家蚕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溶液15μL均匀涂抹于3片直径2.5 cm的圆形桑叶的背面,于2龄饷食时用添毒桑叶饲喂家蚕,进行经口感染攻毒试验,调查各处理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计算各品种(杂交组合)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试验的家蚕品种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育的新蚕品种HKC、HKR对Bm NPV的LC50均达109个多角体/m L,其LC50分别为3.54E+09、4.83E+09,它们与敏感品种菁松B(LC50为7.07E+05)、皓月B(LC50为6.64E+05)等的LC50相差约4个数量级;同一杂交种的正反交之间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西现行的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了病检疫方法执行的是农业部行业标准《散卵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验标准与实施方法》,笔者认为,此标准是针对江浙地区品种(高丝量)和散卯种的情况而制定的,而广西品种特点及制种方式(平附种)与江浙不同,目前仍套用这一标准,不太合适,有待今后改革。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王裕兴 《江苏蚕业》2002,24(4):28-30
<正>自发现微粒子病能实施胚种传染以来,母蛾检验淘汰带毒母蛾产下卵,一直是堵绝家蚕微粒子病垂直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近10年来随着对家蚕微粒子病传染规律尤其是对胚种传染规律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代杂交种中,以母娥毒率为标准,淘汰毒率超标蚕种的做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研究资料,现就母蛾检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一概括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测是控制微粒子病流行的基础性工作。根据2010—2014年某蚕区7个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对母蛾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毛种数量和微孢子虫检出结果的变化及其与各检测批规模类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数据采集期间该蚕区毛种数量较多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和毛种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检测批次数量已较2010年显著增加(P=0.049);未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合格蚕种(即无毒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检出合格蚕种(即带毒合格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检出不合格蚕种(即带毒淘汰蚕种)比率,未出现明显倾向性变化趋势;不同生产单位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程度间可见明显差异。蚕种生产单位可通过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反馈调控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近年来集团抽样检查接收概率函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在信赖度的估算、集团检出率的考虑和样本量大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改进方案。新方案考虑了集团检出率、样本的代表性等问题,通过增加检验集团内的个体数减少了检验工作量,使消费者风险和生产者风险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蚕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桑田面积逐年扩大,用种量逐年增加.由于蚕种生产量难以适应或保障农村的蚕种需求,蚕种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桑田、蚕室、蚕具)特别是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难以满足每年用种需求量的高增长,因而导致蚕种质量下降.本来我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几近绝迹的桑蚕微粒子病,在此后多年蚕种生产超常发展过程中得以死灰复燃,造成严重损失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样的教训人们足以长期记取.江苏省的防微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笔者结合近年微粒子病检疫情况的分析,意为进一步深入做好防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前人的研究报导,家蚕对蚕微粒子(N.bombycis)抵抗力因蚕品种、蚕的发育时期、饲育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中系品种抵抗力强,欧系品种弱,日系品种介乎二者之间;多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BmNPV(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选育对BmNPV高抗力的家蚕品种是家蚕品种选育的主要攻关课题之一。为了摸清四川现行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以及和国内高抗BmNPV蚕品种的差异,本文通过人工经口添食BmNPV病毒的方法对川山、蜀水等20多个四川省主要家蚕品种的抗BmNPV性能进行了检测,旨在掌握不同品种对BmNPV抗性差异,筛选对BmNPV高抗性的育种素材,为选育BmNPV高抗病品种奠定基础。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对BmNPV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71C、872C对BmNPV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均达10~9p/mL以上,对BmNPV的抗性显著。其它品种对BmNPV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布在10~4~10~5p/mL范围内,对BmNPV的抗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分析现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特点,提出适合平附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改进意见。以超几何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从抽样检验原理对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具有以高概率拒收不合格批和检验工作量少的优点,存在较高概率拒收合格批,生产方风险过大的不足;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具有抽样简便易行、样本具有代表性、单位统一、能对号淘汰检验不合格蚕种的优点,存在没有概率保障、发生"两类错误"概率同时存在和检验工作量大的不足;广西地方标准方法除具有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的特点外,还存在标准执行不对称、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和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方风险的不足。提出采用分层抽样、二次检验、检验风险控制、增加集团个体数、以集团为单位和采用1%病蛾率指标的适合平附种生产实际的检验方法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在印度karntaka地区蚕病的发生率进行了三年的调查,调查最初是在1983年3月在五个地方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有3032组不同的蚕业专家用30286个幼虫标本(都已感病)对血液和中肠涂片中不同病原体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表明,细菌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占总病的57.22%,质型多角体病次之,占27.88%,核型多角体病占5.00.%,原虫病占2.32%,白僵病占0.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