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我国饲草重大病虫鼠害分布和危害,充分掌握其传播扩散规律及其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系统分析了我国饲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危害情况,总结了国内外饲草病虫鼠害防控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了饲草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对策,为保障饲草产业和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我国饲草病虫鼠害的防控难题,为今后饲草病虫鼠害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3.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兴龙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5,24(3):204-212
土传病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对于食物安全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防治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和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农艺措施改良和优化,利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防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病性和其他生物防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生物防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5.
曹师  史敏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8,35(5):1098-1105
红豆草壳二孢叶斑黑茎病(Ascochyta onobrychidis)是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分离此病菌的同时得到一种对此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为评价此拮抗菌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了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其对红豆草壳二孢的抑菌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该拮抗菌鉴定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菌落为黄白色,可产生黄白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钩状,顶端螺旋形;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该菌的菌落对红豆草壳二孢菌落的相对抑制率达74.33%,同时该菌发酵液对红豆草壳二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93.87%。该菌具有生物防治红豆草壳二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PDA平板暴露法对草类植物微生物实验室的无菌间和常规操作间进行微生物收集与检测,并对主要菌种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比较酒精喷雾、超净台擦拭等操作前后无菌间杂菌菌落数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本实验室共检测到11种主要杂菌,包括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海迪茨氏菌(Dietzia maris)、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 globiformis)等8种细菌和青霉(Penicilliumsp.)、壳皮盘菌(Peziza ostracoderma)、枝孢样枝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3种真菌。其中,优势菌种依次为玫瑰色库克菌(Kocuria rosea)、球形节杆菌、海迪茨氏菌,菌落总数分别为28、28、23个。研究还发现,本实验室无菌间的杂菌种类远多于常规操作间,且包含了常规操作间所有杂菌种类,说明常规操作间的杂菌可能来源于无菌间,而检测到的杂菌种类主要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病原菌,与报道的空气中常见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说明无菌间的杂菌可能是微生物研究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对无菌间进行除菌操作后,超净台内部杂菌种类减少了64%,超净台外部杂菌种类减少9%。因此,彻底擦拭超净工作台的内外、喷洒酒精等操作可有效减少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从杂菌来源来看,规范试验操作,减少实验室内外空气流动也十分必要。本研究为实验室微生物污染物的检测、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健康的盆栽苜蓿植株是致病性测定等室内科学试验的前提,其生长极易受土壤营养供应的影响。为选择温室盆栽条件下紫花苜蓿健康生长所需要的适宜营养液,本研究将萌发2 d的苜蓿幼苗移栽于装有灭菌土的花盆中,出苗至第4周收获期间,分别浇灌施可得植物生长液、霍格兰氏营养液、自来水和蒸馏水,分析比较苜蓿幼苗在4周期间的长势、生长速率、株高以及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施可得植物生长液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此处理下植株生长最旺盛,未出现叶片变色、干枯,且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叶片嫩绿,分枝数4.28个·株~(-1),生长速率达1.15 cm·d~(-1)(自来水的仅为0.28 cm·d~(-1)),而其余处理植株在第4周时或多或少出现叶片干枯甚至死亡的植株,也未出现分枝;霍格兰氏营养液次于施可得植物生长液,蒸馏水和自来水处理的植株其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与浇灌自来水相比,浇灌施可得植物生长液的植株的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鲜重、根干重、根表面积、根直径、叶片数和节间数分别增加256%、731%、655%、384%、445%、101%、27%、84%和112%,均显著(P0.05)增加,浇灌霍格兰氏营养液的以上指标分别显著(P0.05)增加88%、117%、188%、105%、117%、40%、7%、30%和40%。  相似文献   
9.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0.
李彦忠  高峰 《草业科学》2012,29(11):1778-1784
沙打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害虫是其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其中沙打旺小食心虫(Crapholita shadawana)(卷蛾科)和沙打旺黑潜蝇(Melanagromyza adsurgenis)(潜蝇科)为重要的蛀秆害虫。本研究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8月或9月以及在2005年5月(返青后期)、6月(拔节期)和8月(开花初期)调查了甘肃环县4个年份(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建植的沙打旺草地上此两虫的发生规律,发现其发生与年份、草地年龄和季节有关,两虫分别为害3龄以上(含3龄)和8龄以下(含8龄)沙打旺,植株被害率分别为20.0%~100.0%和52.0%~100.0%,其中2005年发生最普遍,植株被害率均为100%。虫口数量随年份变化,其中在年龄最大(1998年建植)和最小(2003年建植)的草地上,沙打旺小食心虫在2006年时的百枝虫量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两年,而在其他年龄的草地上则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年,3年中最高达65.8头·百枝-1(即65.8%的枝条受害,1998年建植2004年数据);沙打旺黑潜蝇在2006年时在年龄最小草地上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份,在年龄最大草地上则显著低于(P<0.05)其他年份,3年中最高达38.8头·百枝-1(即38.8%的枝条受害,2000年建植2004年数据)。基于4个年度建植的草地在调查年份中年龄与百枝虫量的关系可知,总体上,两虫的虫口数量均随着草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度有波动),分别于7龄和8龄时达到高峰,此后随着草地的衰退而急剧下降。在同一年份的不同生长季节,两虫均于6月开始为害(5月时未见发生),但沙打旺小食心在6月时仅出现在年龄最大草地,在各龄草地上8月的百枝虫量显著(P<0.05)高于6月,而沙打旺黑潜蝇6月时百枝虫量已达最大值,除年龄最小草地外均显著(P<0.05)高于8月。在同一枝中未发现2种害虫,也未发现2头或2头以上的同一害虫。受害枝条外观与未危害枝条无明显差异,故剖茎观察虫体、虫洞和虫粪是判别枝条是否受害的主要方法。甘肃省为此两虫的新分布省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