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勇  刘晓辉  王登  刘少英 《植物保护》2023,49(5):325-334
鼠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物灾害, 造成的危害不仅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 对鼠害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近5年来在鼠害治理研究及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要求下, 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害鼠群落结构和危害特征、种群数量暴发机理等生物学特性, 建立害鼠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鼠害防控生态阈值。研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鼠害治理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加大测报技术创新力度推进测报事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植保科技进步的支撑下,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和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到位率明显提高,在指导重大病虫防控、减轻生物灾害损失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宣传发动作用.在简要总结近年来病虫测报技术研发取得成效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测报技术研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生物灾害严重的国家,农业病虫是重要的生物灾害,对其监测和预警,就像监测气象、洪水、地震灾害一样,要求很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准确监测和预报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指导病虫防治工作,是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的重要环节,责任十分重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病虫测报站系统监测重大病虫动态,预测预报发生趋势,发布重大病虫信息,指导病虫防治,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病虫测报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测报技术人员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应对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4.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受损的主要生物灾害为森林病害、虫害与鼠害等。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程度等数据,计算获得森林蓄积、直接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灾害损失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灾害损失的特点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区域)2010年较2000年增加0.61%,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8.52×106公顷次增加到2010年的1.16×107公顷次,增长36.7%,上升趋势显著,对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虫害(贡献率54.2%)>鼠害(贡献率33.3%)>病害(贡献率12.5%)。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面积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鼠害发生面积2010年较2000年增长105.18%。但是,从发生程度上看,森林生物灾害新增面积以轻度发生为主,其对病虫鼠害、病害、虫害、鼠害面积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7.4%、72.8%、54.1%。伴随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增加,森林蓄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如2010年蓄积损失2.48×107 m3、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95.3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5.2%与28.5%,而森林鼠害加重则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重要因子。以上结果说明,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范围、发生面积显著扩增,尽管扩增面积多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所导致的森林资源损失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受损的主要生物灾害为森林病害、虫害与鼠害等。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程度等数据,计算获得森林蓄积、直接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灾害损失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灾害损失的特点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区域)2010年较2000年增加0.61%,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8.52×106公顷次增加到2010年的1.16×107公顷次,增长36.7%,上升趋势显著,对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虫害(贡献率54.2%)鼠害(贡献率33.3%)病害(贡献率12.5%)。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面积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鼠害发生面积2010年较2000年增长105.18%。但是,从发生程度上看,森林生物灾害新增面积以轻度发生为主,其对病虫鼠害、病害、虫害、鼠害面积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7.4%、72.8%、54.1%。伴随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增加,森林蓄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如2010年蓄积损失2.48×107 m3、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95.3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5.2%与28.5%,而森林鼠害加重则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重要因子。以上结果说明,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范围、发生面积显著扩增,尽管扩增面积多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所导致的森林资源损失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与防控成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呈明显加重趋势,防控形势严峻.面对日趋加重的病虫灾害,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更新植保理念,完善治理对策,推广重大技术,创新推广方法,优化工作机制,从而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促进了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和农业贸易安全.针对当前植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重大生物灾害加重发生,促进植保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强化病虫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农业部办公厅7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夏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2016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防治特点及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新上升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等方面的成效,明确了2017年病虫防控工作目标和做好重大病虫防控可持续治理、推进绿色防控、转变病虫防控方式、提高病虫防控科技含量4方面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生物灾害(病、虫、草、鼠害等)种类繁多,发生频繁,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等农产品及作物生态环境的安全,所以政府在生物灾害的控制中应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分析政府的控害职能,以加强对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控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1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政府职能的特点农作物生物灾害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为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广,频率高。在我国,为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超过2000种,其中大面积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害有100种以上,有些病虫1a发生多个代(次),各类作物各生育期都可能遭遇到病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
<正>8~9月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病虫防控关键时期。7月29日,农业部在山东召开全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提出今年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力争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发生区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发区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玉米Zea mays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生产中受到多种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尤其是外来有害生物,我国高度关注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该文在概述玉米外来有害生物及其全球扩散途径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我国玉米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技术的主要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分析,涉及风险分析、疫情监测、检测诊断、检疫处理及田间治理技术,并提出加强植物生物安全专业教育与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法规建设与监管服务、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蓟马害虫防治中尤为关键。据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西花蓟马和我国热带地区主要蓟马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并简述了它们在蓟马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极大地补充了我国热带地区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此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植物检疫是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及扩散, 或确保其官方防治的一切活动。本文整理了2010年-2022年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快报和年报, 分别从植物疫情新发突发及总体发生防控形势、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和柑橘黄龙病等部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情况等方面开展分析, 以期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基础研究和科学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物理防治作为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及产品创新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灯光诱控、色板诱控、物理阻隔、温度控制、辐照不育等害虫物理防治的理论、技术、设备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对农业害虫物理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建立现代植保技术体系,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刘晓辉 《植物保护》2023,49(5):335-339
鼠害治理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鼠害治理的行业需求差异及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对鼠害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鼠害发生和治理技术的特点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我国鼠害治理的主要瓶颈及短板, 提出了未来鼠害治理理论与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17年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刘万才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9,45(3):152-157
本文总结了2017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重点分析了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黏虫、棉铃虫以及大斑病、南方锈病等近年玉米上发生为害明显的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分析讨论了虫源基数、天气条件、种植制度以及品种抗性和防控水平等因素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