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省规模猪场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2021年对采自河南省18个地市214个一级监测场点(种猪场或年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的商品代猪场)的6 602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并按不同场点、季节、区域和生长阶段,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河南省定点监测场点的猪瘟免疫抗体平均场群合格率为85.98%,平均个体合格率为87.99%;种猪场的场群合格率和个体合格率分别为89.06%和91.24%,均显著高于商品代猪场的84.67%和86.23%(P<0.05);春季个体合格率(83.58%)低于夏季(90.48%)、秋季(87.36%)和冬季(92.78%),差异明显(P<0.05);不同区域的抗体场群合格率为81.13%~92.86%,个体合格率为82.15%~93.73%,豫北地区的场群及个体合格率均最低,其中个体合格率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场群合格率和个体合格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经产母猪、后备种猪、种公猪、育肥猪、保育猪和仔猪,除仔猪(场群、个体合格率分别为58.33%、65.00%)外,其余阶段的场群合格率(76.47%~94.23%)和个体合格率(81.12%~93.89%)均高于70%。结果表明:河南省监测场点猪群的猪瘟免疫情况整体较好,发病风险较低,但在持续做好猪瘟免疫的同时,应着重加强春季、豫北地区和仔猪阶段的免疫效果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也称为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成员。SVA主要引起猪的水泡性疾病,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等临床症状相似,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自2015年广东省发生SVA感染以来,中国多省份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当前,中国因猪群缺乏针对SVA的免疫屏障,加之该病传染性较强,存在大范围暴发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防控SVA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开发出多种SVA诊断方法用于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条件下早期的鉴别诊断。SVA的分离鉴定、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及其与组织内形态学变化关系;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基于不同结构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竞争ELISA方法、均相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病毒中和试验,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抗体有助于了解SVA感染进程,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有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因组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检测及检测新发病毒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预防SVA感染,但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了灭活疫苗、弱毒疫苗、核酸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多种具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笔者系统总结了SVA检测方法及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以期为SVA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常规的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PHEV)检测方法,根据PHEV N蛋白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和1条探针,建立了PHE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均无交叉反应;用阳性质粒Puc57-PHEVn评估其敏感性,发现检测下限达10~(-6) ng/μL(224拷贝/μL)。采集233份发病猪组织样品进行临床检测,发现该方法与巢式RT-PCR的符合率达98.3%,准确筛查出巢式RT-PCR并测序阳性的样品14份,且检出率高于巢式RT-PCR。结果表明,本方法敏感、特异,可用于PHEV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天然产物并研究其颉颃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与BHK-21细胞,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药物体外筛选平台。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 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天然产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选择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组装释放4个主要过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等进行天然产物分子颉颃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560种天然产物的分子库中筛选出16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4种安全、有效的天然产物,分别为20S-原人参三醇((20S)-protopanaxatriol)、蕈青霉素(paxilline)、方胆碱(fangchinoline)、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 B)。作用机制研究显示,20S-原人参三醇能抑制SVA感染过程中的吸附、复制阶段;蕈青霉素在SVA的吸附、入胞、复制、组装释放阶段即整个病毒感染周期均发挥抑制作用;方胆碱能抑制SVA的入胞、复制;竹红菌乙素能抑制SVA的吸附、入胞、复制及组装释放阶段。【结论】本试验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出了4种具有抗SVA活性的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抗病毒效果良好,且作用机制各有不同。本研究为抗SVA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2018年传入我国。ASFV流行毒株不断变异,加之缺少有效疫苗,给我国ASF防控带来极大挑战。免疫接种动物的基础健康程度或免疫力水平可显著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基础健康程度或免疫力水平较差的猪只感染ASFV后,其感染进程更加剧烈,预后更差。而使用营养干预如饲喂喷雾干燥猪血浆,或增强免疫力措施如移植疣猪粪便微生物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群的ASFV抵抗水平,两者紧密联系。提升猪只健康水平,将是有效防控ASF的根本。本文针对猪只健康状况或免疫力水平影响ASF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疫苗研究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北方某地区的牛结核病(TB)感染状况,本研究利用TBγ-干扰素ELISA诊断试剂盒对该地区33个奶牛场的990份全血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真实个体阳性率为13.99%,群阳性率为51.51%。经统计,该地区牧区、郊区和农区的真实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13.32%和23.81%。对地区差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牧区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郊区和农区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统计泌乳牛、育成牛和干乳牛的阳性率,泌乳牛的阳性率(17.96%)高于育成牛(13.27%)和干乳牛(10.75%),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SPSS软件进行TB阳性结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该地区TB阳性结果与牛的饲养阶段无显著性相关(p0.05),但与牛场的地理位置显著相关(p0.05)。综合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该地区牛场地理位置是TB的风险因素之一,应将TB的防治重点集中在饲养密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一步法快速构建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性克隆平台,从而为研究其致病机理、构建标记疫苗等奠定基础。依次扩增CMV启动子、SVA全基因组、poly(A)尾巴及丁肝核酶序列(HDVr),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3段核酸片段整合进低拷贝载体pWSK-29。将菌落PCR鉴定正确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WSK-29-SVA)转染BHK-21细胞,拯救病毒,在盲传第5代时对拯救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SVA感染性克隆质粒(pWSK-29-SVA),成功拯救了病毒,将拯救病毒命名为rSVA(rescued SVA);rSVA测序结果与亲本病毒高度同源,且二者生物学特性相似。结果表明,本试验经同源重组法一步构建pWSK-29-SVA感染性克隆平台,避免了传统感染性克隆中酶切、连接及寻找酶切位点带来的繁琐与不便,构建方案更为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便利性与实效性,且拯救出的病毒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毒株高度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VA致病机理、构建疫苗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从含有127种化合物的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化合物体外筛选平台。从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化合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反映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的细胞毒性试验进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针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和组装释放等4个主要过程,采用不同的细胞处理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病毒滴度测定(TCID50)等技术进行化合物分子颉颃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127种分子的FDA获批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出8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1种安全、有效的化合物——甲磺酸瑞波西汀。在病毒感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