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凤来  徐辉 《杂粮作物》1999,19(5):34-36
川中丘陵区,不利早粮生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干旱,二是冲刷。两者已成为制约这一区域旱粮高产稳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分析利用四川盆地内气倏温和、无霜期长、庄稼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的要用以“中厢横垄,五粮轮作”的方式进行耕作栽培,经为期3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避灾增产效果,年公顷产量赵过15吨。饲料和烯料也获得了大幅芳增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技术不仅在川中实用,就是在南方丘陵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丘陵区的旱坡耕地具有多样的塑性。可是长期以来种植单一,具有中上肥力的地,多为单一粮食的带状套种,由于用地作物比例过大,生产投资多,总产量虽高,但效益不高;中下肥力的地,多因土层薄、肥力低、冲刷严重、易受旱,而长期推行小麦—甘薯、豌豆—甘薯,两熟复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在大面积生产上已推广多年,种植面积已突破1500万亩。为了将有的早三熟制从用多养少型改变为用养结合型,我们特设计了以玉米为中心,前茬配置蚕豆替换小麦,后茬配置花生替换甘薯的新旱三熟组合,并实行组合轮换种植试验研究,以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6.
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吨粮土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盆中丘陵紫色土区,不利旱粮生产的第一个因素是─—冲刷。由于这里地形地貌多为馒头山、倒锅山,基岩倾斜,地块多呈不同程度的倾角,一、二台地坡度多在3°—15°,加之成上母质又多是休罗系遂宁组厚泥岩夹薄层砂岩风化发育的幼年土壤,熟化程度低,胶体物质少,因此,一遇暴雨或大雨就会产生径流,冲走土壤,毁坏耕地,如此往复就形成了难以耐旱的低产地。第二个不利旱粮生产的因素是─—干旱。盆地中部地区的降雨量,虽年平均可达1100—1200mm,但往往降雨季节分配不均,降雨面积分布不匀,年际间差异也很大,一般七、八两月的降雨…  相似文献   
7.
<正> 魔芋既可用芋母、芋儿作种,也可用鞭根作种。只要栽培得当,其地下肉根的增长率多为种芋的8~10倍,加上子芋可高达12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四川的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多年,种植面积突破1500万亩,为了将现有的旱三熟制从用多养少型改变为用养结合型,我们设计了以高产骨干的中茬玉米为中心,前  相似文献   
9.
四川有旱坡耕地3500万亩,其中坡度10~30°占63%,>30°占22%。因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产力水平极低。南充地区农科所于1984~1986年在南充县共兴乡结合旱地改制开展农业综合技术实验,定点定位观察,对多熟覆盖少耕与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 一、多熟覆盖少耕对保持水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丘坡地3熟4作少免耕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将常规的麦薯2熟连作全耕制改为豆花薯3熟4作轮作与少免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减轻土壤流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