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的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多年,种植面积突破1500万亩,为了将现有的旱三熟制从用多养少型改变为用养结合型,我们设计了以高产骨干的中茬玉米为中心,前  相似文献   

2.
春玉米套秋绿豆的栽培技术张明荣,曾文才,向承勇(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37000)四川常年有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带状种植的春玉米80万/hm2。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米、甘薯三熟的基础上,在春玉米收后到小麦播种的3个月空隙时期的茬口带上,增种一...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丰富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提高旱地种植效益,以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为对照,在川东北丘陵区旱地设置“春马铃薯/玉米/甘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2种新模式,观测其周年原粮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年平均值上,“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总产值和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高52.16%和53.25%,且其劳动净产率比对照高14.85%;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和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其纯收益和劳动净产率分别较对照低20.32%和17.07%。2个新模式的物质费用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均低于对照。综合比较,“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可作为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的替代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前言绵阳地区早地800多万亩。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多数为冬作——玉米(甘薯)两熟,实行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的仅占40%。根据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我省川西北和川东北一年三熟不足,两熟有余,可发展三熟的问套复种。麦、玉、薯合理的复合带距(又叫厢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不同轮作方式下蚕豆节约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采用的蚕豆—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中前茬种植蚕豆所增加的土壤氮的供给量对后茬玉米生长的影响,设计了田间二因素试验,分别在不施氮、N75kg/hm^2、N150kg/hm^2、N300kg/hm^2四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前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条件下轮作玉米的产量。数据表明,在不施氮(N0)和75kg/hm^2(N1)处理时,与前茬小麦单作相比,前茬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后茬玉米棒子的产量,前茬蚕豆单作时后茬玉米棒子产量提高了21%和33%,而前茬小麦/蚕豆间作时分别提高了7%和30%,因此在外源氮供应低时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高,从而生物固氮残留提供的氮营养增加;但随施氮量的增加,前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后作玉米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研究认为在蚕豆-玉米轮作体系中进行氮养分资源管理时,要综合考虑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以求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作物氮素高效吸收的差异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的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A1、A2、A3及A5相比,A4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吸氮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Shannon-Weiner index多样性指数(H′)。处理间的吸氮量与H′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量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群落相似度系数(Cs)表现为套作与套作间>套作与单作间;A4与A5间的Cs相对较小,二者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4模式有利于提高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9.
玉米定向种植的定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旱地的不断利用及作物布局的进一步调整,旱地吨粮工程大多采用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大豆/玉米等种植制度。玉米对于全年旱粮的高产、稳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中,以每亩穗数相关关系最大,而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每亩穗数的有效方法。随着紧凑型玉米的相继育成并在生产上应用,有关学者进行的定向密植研究,证明能提高每亩穗数,增加每亩产量。但玉米定向的稳定性研究,即玉米能否直播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氮素营养的种间促进机制, 采用叶片15N富积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A1)和小麦/玉米/甘薯(A2) 2种套作系统中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土壤培肥效果和氮素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提高小麦、玉米的土壤总氮含量,以施纯氮150~300 kg hm-2处理最高;大豆较甘薯更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施氮0、150、300和450 kg hm-2水平下种植大豆后的土壤总氮含量比种植大豆前(小麦收获后)高38.6%、20.2%、9.4%和16.7%,而种植甘薯则降低总氮含量3.1%、1.8%、14.0%和3.8%。A1系统中小麦和玉米季土壤中NO3-N含量低于A2系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季土壤中NO3-N含量高于甘薯季。A1和A2系统均存在15N的双向转移,15N转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且A1的15N净转移量和转移强度高于A2;A1系统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的15N净转移量比A2系统的15N净转移量分别高3.3%~12.1%、27.0%~166.2%和26.2%~78.7%。玉米与小麦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玉米向小麦,玉米与大豆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大豆向玉米,玉米与甘薯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玉米向甘薯。  相似文献   

11.
刘永红 《作物杂志》1994,10(2):22-23
玉米甘薯双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刘永红(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成都610066)麦玉薯三熟制是四川丘陵旱地基本的种植模式。由于生产条件较差,耕作栽培粗放,玉米、甘薯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先进栽培技术覆盖面也较小,致使产量不高不稳,且年份间波动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条件下冬小麦F1杂种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F1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和平均超标优势。结果表明,小麦杂种生态型在水地是以穗粒数为主,兼顾成穗数;在旱地是以千粒重为主,兼顾成粒数。灌溉条件下小麦强优势组合最佳配置模式为均衡型×多穗型;雨养条件下以多穗×多穗或均衡型×多穗型为主。小麦杂种优势正反交差异在水地不明显,在旱地则具有较强的正反交效应。旱地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不仅要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要具有较强优势的特异性状。  相似文献   

13.
<正>1严格选地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好的土壤,前茬以小麦、玉米为好,严禁前茬为茄科作物。2精细播种2.1播前处理播前可用0.5%高锰酸钾浸泡1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即可播种。2.2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麦套种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小麦机械收获的面积不断扩大 ,为了从目前应用的 4种收割机的机收带型中选择使小麦玉米达到最佳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带型模式 ,而设立此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田情况试验设在永宁县扬和乡红星七队 ,前茬为小麦套种玉米 ,地力中等。播前施碳铵 75 0kg/hm2 ,尿素 2 2 5kg/hm2 ,小麦带种肥磷二铵 15 0kg/hm2 ,玉米带种肥磷二铵 75kg/hm2 。小麦品种为永良 15号 ,玉米品种为农大 3138。1.2 处理与方法本试验根据目前已使用的收割机的类型设 4个处理 ,重复 3次 ,随机区组设计 ,处理A …  相似文献   

15.
<正>问:小麦地里的蝼蛄用什么药防治?答:小麦地下害虫在江苏等省每年都有发生,但危害不太严重。重发地区集中在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北部等淮北麦区,尤其是旱茬麦田发生普遍且严重。淮北地区小麦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前茬多为玉米、花生、甘薯等旱作物,食料丰富,有利于地下害虫发生和繁殖。蝼蛄是在江苏省麦田危害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以东方蝼蛄危害为主,在春秋两季危害麦苗。多以幼虫和若虫咬食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16.
李湘荣 《作物杂志》1996,12(2):28-29
油稻稻三熟制水稻套种高产技术李湘荣(湖南省江华县农业局425500)湘南地区三熟制稻田季节矛盾突出。由于前茬(小麦、油菜)5月上中旬收获,早稻插秧推迟而造成减产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种植迟熟早稻,7月下旬以后收获,因而晚稻移栽推迟,秧龄过长,早穗,同样……  相似文献   

17.
2次正交旋转设计统筹上下两茬作物的试验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次正交旋转设计,筛选单一作物高产农艺措施组合的试验研究已很普遍,但同时筛选上下两茬作物高产农艺措施组合的试验设计与分析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全年粮食综合高产为目标,对冬小麦套作玉米的上下两茬作物进行了统筹设计和分析,以探索全年两茬作物高产农艺措施组合。 1 试验设计试验选用套作带距、全年底施氮肥量、全年追施氮肥量、全年底施磷肥量及种植密度5种措施为决策变量。以全年亩产量为目标,采用五元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1/2实  相似文献   

18.
<正>一、播种定苗1.选地不宜选择种植过芝麻的地块,选择前茬种植甘薯、玉米、小麦、蔬菜等的肥沃中壤土地块,土壤pH值在6.5~7.5之间,采取轮作方式,才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提高芝麻产量。2.整地由于芝麻种子粒径较小,幼芽顶土能力较弱,对土壤疏松度要求高。整地时,应先在地表上施腐熟猪羊粪1 200千克/亩、过磷酸钙20千克/亩,然后用拖拉机深耕,再用旋耕机细碎土壤,等待播种。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晋中市小麦生产长期以来习惯运用"大水、大肥、大播量"的平作种植模式,不但生产成本高,而且单产低、效益差,为了改变这一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2004年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小麦垄作栽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麦套种菠菜复播玉米,1年3茬种植模式,2年来在晋中市榆次区、祁县、太谷3县共安排示范面积80hm2.经田间测产,小麦单产447kg/667m2,菠菜单产1200kg/667m2,玉米单产628kg/667m2,以2006年价格计算,纯收入2095元/667m2.2007年小麦//菠菜-玉米技术已列入山西省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20.
小麦套朝天椒间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兰 《种子科技》2017,(10):49-50
小麦—朝天椒—玉米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是以小麦为前茬作物的套种技术,在朝天椒中间作玉米。以小麦、朝天椒和玉米3种农作物的种植特点和经济表现等进行研究,通过调节时间差,科学利用农作物的发育季节和农作物的边际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季节因素,发挥土地重复种植效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对小麦—朝天椒—玉米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提高种植效率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