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2,3 butanedione monoxime,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t48只Langendorff灌漉豚鼠心脏用4℃ 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和含40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组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著。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著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洋地黄类药物对慢性房颤电转复后发生心房顿抑患者的左房及左心耳机械功能有无改善作用。方法:在慢性房颤转复后即刻发现有心房顿抑54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洋地黄组与对照组。转复后1周内,前者接受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后者接受安慰剂治疗。转复前、转复后即刻、转复后1d及转复后1周,分别行经胸壁及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测量跨二尖瓣血流速度及左心耳血流速度。结果:慢性房颤电转复成功后即刻,洋地黄组及对照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LAA-PEV)和左心耳最大充盈速度(LAA-PFV)均降低。1d后,两组的E波(73.0±16.8cm/s vs 77.1±22.8cm/s)、A波(63.0±14.0cm/s vs 51.7±12.6cm/s)、E/A比率(1.7±0.7cm/s vs 1.7±0.8cm/s)、LAA-PEV(23.7±8.4cm/s vs 21.7±9.8cm/s)、LAA-PFV(26.2±9.9cm/s vs 24.4±8.4cm/s)和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31.4%±9.0%vs 30.2%±10.7%)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两组的E波(72.8±16.9cm/s vs 72.0±18.8cm/s)、A波(64.7±16.6cm/s vs 61.0±15.6cm/s)、E/A比率(1.3±0.4 vs 1.5±0.7)、LAA-PEV(40.7±10.0cm/s vs 33.9±12.9cm/s)、LAA-PFV(43.0±14.2cm/s vs 35.3±11.0cm/s)和LAA-EF(42.4%±12.4%vs39.3%±11.3%)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洋地黄组与对照组左房内自发超声显影发生率在转复后1d为11.5%vs 8.7%,转复后1周为9.5%vs 11.1%(P0.0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洋地黄类药物对慢性房颤电转复后左房及左心耳机械功能异常无改善作用,也不能减轻左房内自发超声显影,这可能与洋地黄加重细胞内钙超载和减慢心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由不同降压机制组成的小剂量四联复方降压制剂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常规剂量二联复方降压制剂比较。方法: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314例随机分组:Ⅰ组(n=102)服用硝苯地平(10mg)+阿替洛尔(25mg)组成的复方缓释制剂(1号),1片/次,2次/d;Ⅱ组(n=108)服用卡托普利(25mg)+氢氯噻嗪(12.5mg)组成的复方缓释制剂(2号),1片/次,2次/d;Ⅲ组(n=104)服用硝苯地平(5mg)+卡托普利(12.5mg)+阿替洛尔(12.5mg)+氢氯噻嗪(6.25mg)组成的四联复方缓释制剂(3号),1片/次,2次/d。观察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各组降压达标率、总有效率、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Ⅲ组达标率高于Ⅰ组和Ⅱ组(81.55%、64.29%、58.95%,P〈O.01)。Ⅲ组总有效率高于Ⅰ组和Ⅱ组(89.32%、74.47%、73.68%,P〈0.01)。治疗8周后,Ⅲ组偶测血压低于Ⅰ组和Ⅱ组(P〈0.01)。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Ⅲ组24h收缩压比Ⅰ组和Ⅱ组低(PdO.05),24h舒张压低于Ⅰ组(P〈0.01)和Ⅱ组(P〈0.05)。Ⅲ组头昏、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症状的发生率比Ⅰ组少(P〈0.05),干咳症状比Ⅱ组少(P〈0.01)。而Ⅲ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血常规与Ⅰ组和Ⅱ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四联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疗效优于常规剂量二联复方制剂,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Pinacidil对家兔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从而间接了解它不同程度的激活是否引起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25只,体质量1.25~1.75kg,肝素处理后按改良的Taniguchi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分离出的单个细胞在12h内进行记录。用0.1mmol/LCdCI2阻断钙电流,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特异性开放剂Pinaci-dil干预,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并测量相关参数。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按Hamill法进行。实验记录到的各项指标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分别用3、10、30、100、300μmol/L的Pinacidil灌注,使细胞的复极化50%(APD50)和复极化90%(APD90)明显缩短,且随剂量增大缩短增加(r=-0.967,P〈0.01)。对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度(Vmax)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相关性(r=0.106,P〈0.01)。不同浓度的Pinacidil对动作电位幅度(APA)几乎没有影响(r=0.038,P〈0.01)。结论:不同浓度Pinacidil均能使APD缩短,其量效关系提示对KATP的激活程度不同,KATP可能使代谢状态不同的细胞之间产生电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冠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RA)与非冠脉旋磨术(non-rotational atherectomy,non-RA)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5月。检索词:rotational atherectomy、atherectomy、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最终纳入关于冠脉旋磨术的研究13篇,涉及242650例患者,其中行冠脉旋磨术治疗3474例,行非冠脉旋磨术治疗239176例。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RA与non-RA相比,术后90d的主要严重心血管事件(MACE)(OR=1.57,95%CI=1.24~1.98,P=0.0002)、术后90d的全因死亡率(OR=1.64,95%CI=1.20~2.23,P=0.002)、术后90d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22~2.49,P=0.002)、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OR=1.91,95%CI=1.38~2.64,P0.0001)、术后1年的心肌梗死率(OR=1.54,95%CI=1.08~2.19,P=0.02)、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OR=2.19,95%CI=1.07~4.47,P=0.03)、术后1年的心肌梗死(OR=1.97,95%CI=1.33~2.93,P=0.0007)均明显减少。手术成功率、术后再狭窄率、术后90d的靶病变重建/靶血管重建率(TLR/TVR)、术后1年的MACE率、术后1年的TLR/TVR、术后1年的TLR/TVR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RA与non-RA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无明显差异,但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术后90d、术后1年及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通过Meta分析说明RA用于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2,3 butanedione monoxime,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Langendorff灌流豚鼠心脏用4℃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 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和含40 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 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 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组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 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著。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著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宏  杨沙宁 《长江大学学报》2010,(1):J0051-J005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至血液循环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养分,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功能并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急性期往往采取强迫体位,如症状得不到缓解,强迫体位时间过长,容易形成压疮。现将我科收治的心衰压疮7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荣  周燕  杨沙宁 《长江大学学报》2010,(1):J0056-J0056,J0064
静脉留置针能满足长期输液、或多次化疗致常用浅静脉严重破坏、穿刺极度困难病人的多次输液需要,重复穿刺率低于头皮针输液,可同时输入或静脉推注多次组滴速不同的药物,也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间断多次的留取血标本。但普通患者输液时能否接受静脉留置针,就此笔者作了相关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浓度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CRP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其峰值与缬沙坦抑制剂组比较。结果:CRP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50 mg/L CRP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4 h,在24 h达高峰,其峰值是1 204±272 ng/L;仅高浓度缬沙坦(1×10-3mol/L)能抑制50 mg/LCRP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在体外能抑制CRP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6,但这一效果仅在体内并不能达到的高浓度时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除常规溶栓和抗凝治疗外,早期加用辛伐他汀口服,对急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sege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液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SI M组)。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SI M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还在入院时即开始接受辛伐他汀口服治疗(40mg/d)。比较两组间入院后2周hs-CRP水平。结果:ROU组25例,SI M组25例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吸烟史、糖尿病史、CK-MB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入院后即刻ROU组与SI M组hs-CRP浓度分别为(1.98±0.77)mg/L及(2.18±0.75)mg/L(P〉0.05);入院后2周ROU组与SI M组hs-CRP浓度分别为(4.12±1.10)mg/L及(3.45±1.06)mg/L(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2周后血液中hs-CRP浓度,这可能与他汀减轻炎性反应、稳定斑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