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过程中驯化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0,(1):122-128
一、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驯化方式 稻作农业起源问题,涉及到许多学科,不是某个单一学科所能独立解决的。它不仅关系到稻种的起源,还关系到种稻方式、种稻环境、种稻人群、种稻时期等问题。随着全世界稻作史学界、考古学界、生物学界、分子遗传学界、历史地理学界、古气候学界、民族史学界、民族语言学界、民族学界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一些问题已渐渐取得了共识。 例如:栽培稻源于普通野生稻( OryzaSatovaf.SpontaneaRoschev),而非药用野生稻( OryxaofficinalisWall)、疣粒野生稻(OryzameyerianaBaiill);中心发祥…  相似文献   
2.
从少数民族古语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西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少数民族古语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西传株洲工学院刘志一一、中国远古时代,原始汉藏语系分南北两大类型根据当代人类考古学研究,中国远古先民属蒙古人种,分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南亚类型、东北亚类型、美洲类型。新石器时代,以秦岭为南北分界,北方为东亚类型,南...  相似文献   
3.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4,(2):168-170
湖南株洲伏羲仙庄博物馆收藏1件特大型龙纹兔毫釉窑变建盏,盏边外径222毫米,圈足外径48毫米,高76毫米,胎厚8毫米,重615克,比现代同样大小厚薄白瓷大碗重100克左右,手持有重如铁之感。击之,声如磬,非常悦耳,内壁基本平整光滑。底色为玳瑁黄,面釉为黑色,由上而下呈现多层圆圈,并因外壁的剔花龙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 0月 2 2~ 2 7日 ,韩国旧石器学会会长、国立忠北大学考古与历史系史前实验室李隆助教授 ,与忠北大学博物馆馆长吴仲云 ,共同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水稻遗传学大会上 ,宣读了《小鲁里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及其重要意义》一文 ,报道他们在该遗址地点A发现距今 1 71 30年前 ,1 4 82 0~ 1 30 1 0年前的炭化古稻 ,并经许文会教授 (汉城大学校农业生命科学大学农学科名誉教授 ,植物育种学专家 )与徐学洙教授 (韩国岭南大学校自然资源大学农学科教授、农学博士 )鉴定 ,前者为“拟稻”(QuasiRice) ,后者为“古稻” ,…  相似文献   
5.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7.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0,(4):261-265,269
彝文经典《物始纪略·茶的由来》曾这样描述远古时代彝先民如何发现与饮用“茶”的过程:“茶的根由,说来有头绪。高大的树,荫深枝叶相结合,异味的苦叶,遮天蔽日,君喝后施令,臣喝后断事,师喝后祭祖。盛名东方传,宝树生西方,汇集到彝地。在尼米举沟,尼能不开化。在惹米妥朵,惹蒙氏头昏。彼家楚觉山,人们不积德。默家糯扎山,断事不得酒。侯家翁遇山,死水溏不流。天君不吃盐,地王不用药,阿娄不守更。大师不司时,三圣不高兴,六君不行善,宇宙门不开,就像这样了。恒赛易之女,投赛易之子,到了春三月,采青花红花;到了夏三日…  相似文献   
8.
茶,是中国的重要饮料之一,现在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重要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但是,远古时代的彝族先民,却把香椿芽当茶喝,谁知道?一、茶的传说彝族先民在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时代就发明了巫术文字——古彝文,从而记录了许许多多远古时代的历史资料,使我们今天能够窥见那时的社会生活习俗与文化。《物始纪略》就是其中一部专门记载各种事物的来龙去脉的巨著。类似于汉族的《物原》。《山海经》、《事物原会》、《博物志》。在《物始纪略》中,有一篇“茶的由来”,专门叙述了关于茶的来源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12,(1):199-205
养蚕缫丝是中国特有的产业。自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图一、二)(1)后,学术界一般就将中国养蚕缫丝业出现的时间定在7000年前左右。周匡明(2)、杨宗万(3)、魏东(4)、蒋猷龙(5)、吉武成美(6)、章楷(7)、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出土了12000-13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媒体报导以后,轰动了全世界!中国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发祥地有实物证据,谁也推翻不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出土的呢?于是成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神秘问题。承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惠赠自费出版的《玉蟾岩考古日记》一书(10万字,33幅彩照,图文并茂,一口气捧读完毕,五个小时,欢快地过去了,一次丰盛的精神晚餐)解答了这个神秘的问题,好不惬意啊。这是一本好书,难得的农业考古日记,写得简洁、明朗、清秀,记得详细、系统、风趣。所以,陈文华教授要我写一篇书评,欣然命笔,求教于大家。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