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和3.136 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黄麻链霉菌NF0919发酵液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防治草莓枯萎病的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F0919菌株发酵液和申嗪霉素对草莓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24.3752和0.4001μg/mL;NF0919菌株发酵上清20倍液和1%申嗪霉素SC 800倍液药后30 d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65%和90%。  相似文献   
3.
黄麻链霉菌NF0919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麻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NF0919菌株发酵液对草莓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抑菌率为效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NF0919菌株发酵用最佳的碳源、无机盐和氮源,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正交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对NF0919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发酵初始培养基相比,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培养基发酵液对草莓炭疽病菌的相对毒力效价提高了13.77倍。筛选得到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10.2%马铃薯淀粉、2.6%棉籽蛋白、0.1%CaCO3、0.05%K2HPO4、0.05%MgSO4。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小麦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与病情指数、病粒率、籽粒麦角甾醇含量的相关性,对52个小麦品种(系)自然发病病情指数(以下简称病指)、病粒率、籽粒麦角甾醇含量和DON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籽粒DON含量与病粒率、麦角甾醇含量和病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P0.01)、0.792(P0.01)、0.512(P0.01);基于病指、病粒率和籽粒DON含量,可将52个小麦品种(系)大致聚类为7种不同抗感类型。可见,依据田间病指,尤其是病粒率,可预测籽粒DON含量情况;同时依据病指、病粒率和籽粒DON含量可初步判定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性类型,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复配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5种配比混剂对抗多菌灵玉蜀黍赤霉菌R-10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配比为1∶6、1∶3、1∶1、3∶1、6∶1的混剂,对R-10的EC50值分别为1.480 0、13.881 9、0.024 6、0.078 7、0.039 7、0.020 7、0.012 7、0.015 3、0.014 1μg/m L,5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08 8、2.454 1、2.952 8、1.941 2、1.936 2,且配比差异与增效作用间有量效负相关性。在1年2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中,40%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咪鲜胺、丙硫菌唑单剂及25%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 g/hm2的防效,并且对小麦安全,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水稻恶苗病药剂防治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12种原药及12种制剂对多菌灵和咪鲜胺双重抗性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的室内毒力,并分别于2016和2017年进行了12种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检测结果表明,12种原药抑菌活性强弱依次为戊唑醇>氰烯菌酯>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乙蒜素>嘧菌酯>噁霉灵>福美双>精甲霜灵>甲霜灵;12种制剂抑菌活性强弱依次为0.25%戊唑醇FS>25%氰烯菌酯SC>25%咪鲜胺E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25g/L咯菌腈FS>16%咪鲜胺?杀螟丹WP>62.5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22%氟唑菌苯胺FS>12%甲?嘧?甲霜灵FS>17%多菌灵?福美双FS>17%杀螟丹?乙蒜素WP>15%噁霉灵WP。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2种制剂推荐剂量下对水稻恶苗病防效高低依次为22%氟唑菌苯胺FS>25%氰烯菌酯S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17%杀螟丹?乙蒜素WP>62.5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12%甲?嘧?甲霜灵FS>0.25%戊唑醇FS>25%咪鲜胺EC>16%咪鲜胺?杀螟丹WP>25 g/L咯菌腈FS>17%多菌灵?福美双FS>15%恶霉灵WP。22%氟唑菌苯胺FS、25%氰烯菌酯S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等3种制剂在水稻恶苗病防治及抗性治理中具备更为优良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水稻恶苗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5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嘧菌环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 EC50(抑制中浓度)值在0.0342~1.087 6μg/mL之间;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4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建立了水稻纹枯病菌对该药剂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54个菌株的EC50值最小为0.4710μg/mL,最大为2.0607μg/mL,EC50均值为1.0603μg/mL;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均值可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相对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9.
5株土著真菌的纤维素降解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自江苏句容市瓦屋山竹林土壤的5株真菌纤维素降解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CMC平板上均能较好地生长,而在CMC液体培养时仅TZ-4和TZ-15菌体干重较高;秸秆固态发酵后,TZ-4木聚糖酶活最高达355 U/g,TZ-15滤纸酶活最高达2.28 U/g,与里氏木霉相近,TZ-4和TZ-15的纤维素类物质分解能力较强,可作为功能性菌株应用于发酵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烟紫337’紫薯进行有机栽培试验,研究覆膜和施用农作物秸秆炭对其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炭对紫薯有增产和减少虫害的作用,覆膜能有效防止虫害,但是施炭和覆膜也会导致藤蔓生长过旺,以致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