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对象,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方式收集有丝分裂后期的鱼体头肾细胞,低渗法制片,运用激光显微分离获得尼罗罗非鱼1号染色体,分离后的单染色体通过特异性酶切和LA-PCR体外扩增,得到500~2 000 bp之间的DNA片段,并通过Southern blot和微卫星标记得到验证。扩增片段通过电泳回收、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培养等步骤构建尼罗罗非鱼1号染色体微克隆文库,克隆片段长度在300~600 bp之间。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太湖鲢鱼的种群遗传结构及进化过程,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太湖鲢鱼种质资源,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太湖鲢鱼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500 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克隆到pMD19-T Vector进行序列鉴定测序,得到了520 bp的核苷酸片段(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用CLUSTAL X(1.83)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在3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52个变异位点,包括1个碱基缺失、36个转换位点、15个颠换位点及1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S)为52、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24%0.35%和6.368.研究结果表明,太湖鲢鱼的mtDNAD-loop个体序列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奥尼罗非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奥尼罗非鱼肌肉营养价值,用常规方法分析奥尼罗非鱼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奥尼罗非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7.90%,蛋白质为18.70%,粗脂肪为2. 65%,灰分含量为1.09%。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总量为16.90%(占鲜样%),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7.68,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的评分标准得出,奥尼罗非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而CS的评分结果表明奥尼罗非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苏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此外,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9.11%?。通过研究表明奥尼罗非鱼是一种味道鲜美、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较高的鱼类。  相似文献   
4.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祝璟琳  邹芝英  李大宇  肖炜  韩珏  杨弘 《水产学报》2014,38(11):1937-1944
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运用革兰氏染色和电镜负染技术对一株从自然发病的尼罗罗非鱼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形态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尼罗罗非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肌、骨骼肌、肠、鳃等8种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多数细菌呈链状排列;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各内脏器官的广泛充血、水肿、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细胞坏死;超微病理显示,大量球菌侵染脾脏等内脏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肿大、核糖体脱落;细胞质空泡化严重;心肌和骨骼肌纤维断裂、紊乱、肌节长短不一;肠微绒毛排列不整齐、长短不一;眼中有纤维性沉积。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能造成尼罗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损害和炎症反应,尤其是肝脏、脾脏、肾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最后导致鱼体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IGF1基因在罗非鱼生长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罗非鱼的分子选育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跟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不同生长阶段(0、20、40、60、80、125、145、165、185、205天)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实验鱼的体重增长过程可以分为快速生长期和平稳期。在快速生长期时,肝脏IGF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平稳期时较低,肝脏中IGF1基因表达情况与体重增长趋势基本吻合。肌肉中IGF1基因mRNA含量要低得多,而且表达模式与肝脏IGF1基因不相同。研究结果提示:IGF1 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和组织特异性。肝脏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罗非鱼体重增长趋势一致。肌肉中IGF1表达模式与肝脏中不同,提示肌肉中IGF1的分泌和作用有其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高水温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影响,以体质量为(62.0±3.33)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生长最适宜组(29°C)和高温应激组(33°C)2个处理水平,暂养7 d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统计累计死亡率,并于攻毒后0、12、24、48、96和120 h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开展高温应激下无乳链球菌感染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水温33°C高温应激组尼罗罗非鱼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29°C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感染96 h之后33°C组的值显著高于29°C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感染48 h之后33°C组的值显著高于29°C组;钾(K+)和钠(Na+)含量感染120 h时29°C组的值和攻毒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33°C组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攻毒前;肌酐(CREA)含量在感染12 h以后33°C组的值都显著高于29°C组;白蛋白/球蛋白(A/G)的值在120 h时33°C组的值显著低于29°C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29°C组随时间延长而升高,33°C组则先升高后降低,但33°C组的达峰时间更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高温应激使肝细胞排列紊乱,索状结构不清,脾脏和肾脏轻微充血;感染12 h后脾脏均严重充血,感染24 h后脾脏结构均被破坏,呈淀粉样变性,坏死;感染48 h后肾小球均发生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33°C组鱼的肝脏感染96 h后严重脂肪变性和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而29°C组鱼的肝脏在感染120 h后才发生相似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抑制了鱼体免疫系统,降低了尼罗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脾脏对无乳链球菌感染响应最快,高温应激使病原菌感染对肝脏损伤更为迅速,感染后期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异源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的免疫效果, 本研究采用 10%甲醛溶液灭活法制备了无乳链球菌 HN0901 和 GX1101 胞外产物灭活疫苗, 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 在免疫后 28 d 用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 测定了免疫后和攻毒后罗非鱼的免疫应答反应和血清抗体效价, 并比较了罗非鱼在腹腔注射 1×108 CFU/尾无乳链球菌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和交叉免疫保护率。 结果显示, 免疫鱼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免疫后 28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在攻毒后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鱼相比, 免疫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在免疫和攻毒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丙二醛(MDA)显著降低(P<0.05)。实时定量 PCR 结果显示, 炎性细胞因子基因 TNF-α、IL-1β 和 TGF-β, 体液免疫相关基因 HSP70, MHC Ⅱ和 IgM 在免疫和攻毒后也呈现显著升高趋势, 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 28 天达到 1∶6400,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 免疫组在同源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后相对的免疫保护率在 31.6%~47.4%。结果表明, 研制的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 能够显著诱导罗非鱼体内的免疫应答, 产生中等疫苗效力, 对同/异源无乳链球菌都具有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预防技术和研制二价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的吉富罗非鱼在白光下的行为,并以Ⅰ组吉富罗非鱼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波长范围单色光下的行为.结果表明:5组吉富罗非鱼在白光下均表现出正趋光性;在250 ~2 000 lx照度下,近光区吉富罗非鱼趋光率随光源照度的增强先升高后降低,在1 000 lx照度下吉富罗非鱼趋光率达到峰值,吉富罗非鱼的白光适宜照度为1 000~1 500 lx;1 000 lx照度下5组吉富罗非鱼在近光区的趋光率峰值大小顺序是: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吉富罗非鱼趋光率峰值随着生长发育逐渐下降;不同色光下Ⅰ组吉富罗非鱼近光区趋光率差异显著(P<0.05),蓝光下的趋光率高于红光、黄光、绿光.  相似文献   
9.
太湖鲢鱼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太湖鲢鱼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500 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克隆到pMD19-T Vector进行序列鉴定测序,得到了520 bp的核苷酸片段(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用CLUSTAL X(1.83)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在3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52个变异位点,包括1个碱基缺失、36个转换位点、15个颠换位点及1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S)为52、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24%±0.35%和6.368。研究结果表明,太湖鲢鱼的mtDNA D-loop个体序列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