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吉富罗非鱼的外周血细胞为样本、小鼠淋巴细胞DNA为标准(7.0 pg/2C),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内标法测定血细胞的核DNA含量。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的核DNA含量为小鼠淋巴细胞的0.339 2±0.009 0倍,绝对含量为(2.374 5±0.063 0)pg/2C。  相似文献   
22.
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Ⅰ30.0~45.2mm;Ⅱ51.0~63.3mm;Ⅲ70.0~83.0mm;Ⅳ88.0~102.0mm;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ux、500lux、1000lux、2000lux、4000lux、8000lu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u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ux时达到最大;在250lux和5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ux与1000 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u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ux和4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ux与8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实验条件下,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u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的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揭示氨氮胁迫影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幼鱼生长同时降低其免疫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尼罗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对照组)、3.49(A1处理组)、6.99(A2处理组)、13.97(A3处理组)和27.94(A4处理组)mg/L共5个氨氮胁迫浓度,饱食投喂30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长期氨氮胁迫下,尼罗罗非鱼的体表黏液增多,游泳缓慢,各鳍条出现缺损,胸鳍基部有充血现象,有的死亡个体尾部溃烂,鳃部充血,剖解发现肠道内食物很少,肝脏发白,其中以A4处理组(27.94 mg/L)尼罗罗非鱼的症状最明显。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胁迫浓度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血红蛋白含量(HGB)显著低于对照组(降幅为8.98%~15.50%),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降幅为5.80%~12.06%)。在肝脏酶活性方面,经氨氮胁迫30 d后,尼罗罗非鱼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氨氮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鱼体的免疫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必须密切关注池塘水体氨氮的变化,降低氨氮胁迫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液学指标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饲料(脂肪水平均为9%)。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为(4.70±0.01)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鱼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血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40%的组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最低,显著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45%的组(P<0.05)。蛋白质水平为45%的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时即可满足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需求,但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筛选出与吉富罗非鱼体质量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其家系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个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测定其遗传多样性参数,统计各家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Ⅰ)和遗传距离(DA),并对遗传参数与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个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间遗传变异不明显,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2.65~3.0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0.57,观测杂合度(Ho)为0.94~0.98,期望杂合度(He)为0.62~0.66,固定系数(Fis)为-0.65~-0.52,说明27个基因座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is<0).27个微卫星基因座中,与雄鱼体质量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有UNH899、UNH906和UNH913,与雌鱼体质量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有UNH899、UNH222、UNH846、UNH913和UNH999,且不同基因型间雌、雄性罗非鱼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属高度多态性群体,遗传信息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和选育空间,其中UNH899和UNH913是雌、雄性吉富罗非鱼体质量的相关通用标记或共有基因座,但两性间的最重体质量控制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26.
将红景天苷(Salidroside)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到水生生物饲料中,按0(对照组)、30、60和90μg/kg 4个梯度,添加到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17.2±4.53 g)饲料中,通过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红景天苷对尼罗罗非鱼血液免疫系统的影响。试验周期为45 d,每天投喂两次。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红景天苷添加量的升高,罗非鱼血液中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肌酐水平显著升高(0<30μg/kg<60μg/kg<90μg/kg);90μg/kg组血液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饲料组,血液中其它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血糖、球蛋白和尿素/肌酐)不受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饲料中红景天苷的适宜添加量为30μg/kg。  相似文献   
27.
罗非鱼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非鱼染色体遗传型性别决定机制(Chromosomal genetic sex deterruination,GSD)的研究歼展较早,目前利用种间杂交的方法得到全雄罗非鱼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而对影响罗非鱼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证实罗非鱼确实存在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而且这种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只出现在性别发育的某一特定时期.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罗非鱼性别决定及分化机制,寻找影响性别决定的基因位点、研究位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外界因素是如何通过调控性别决定位点来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等.目前研究的主要功能基因有DMRT基因家族、DAX1、SHP、AMH、oP450arom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tDMRT1,可作为尼罗罗非鱼精巢分化的分子标记.[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39-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