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2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302篇
基础科学   204篇
  234篇
综合类   1123篇
农作物   27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00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元宝枫育苗技术,具体包括一年生幼苗生产技术、大苗培育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培养出高规格的优质大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木塘垸乡,以临奥1号、湘农玉27号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T1(5月8日)、T2(5月16日)、T3(5月24日)、T4(6月4日)、T5(6月14日),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后,玉米的生育期缩短,湘农玉27号、郑单958和临奥1号全生育期分别缩短5、5、4d;从吐丝期至成熟期,早播处理(T1、T2)的干物质积累量大于晚播处理(T3、T4、T5)的,各品种均以T1处理的最大;至成熟期,湘农玉27号、临奥1号、郑单958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4576.2、25087.7、26367kg/hm~2;3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最大,播期推迟,叶面积指数逐渐下降;3个品种T3、T4、T5处理的倒伏倒折率均高于T1、T2处理的,倒伏倒折率从高至低依次为湘农玉27号、临奥1号、郑单958;空秆率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品种间差异也较小,空秆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临奥1号、郑单958、湘农玉27号;3个品种的产量均以T1处理的最高,播期推迟,3个品种的产量均下降,且播种日期越晚,产量降低幅度越大;在本试验区域宜在5月上旬或中旬播种玉米。  相似文献   
3.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播种过深(7cm)显著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著。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于三江源区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混播比例,在青海省甘德县进行了燕麦与小黑麦不同混播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混播处理中,混播组合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3605 kg·hm–2,显著高于单播(P<0.05),和燕麦50%+小黑麦50%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株高最高,比燕麦单播提高6.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单株产量和单株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燕麦单播和其他供试混播处理(P<0.05);小黑麦单株产量在燕麦40%+小黑麦60%处理下最高。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和小黑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单播,粗蛋白含量最高。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相对值进行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得出混播处理的最佳比例为燕麦60%+小黑麦40%。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杂交稻70 g以下低播量精量穴播和条播对育秧效果及机插特性的影响,突破生产中杂交稻机插的技术瓶颈。【方法】以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两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利用机插标准9寸盘,设置机械穴播和条播两个精量播种方式,并以机械流水线撒播为对照,穴播规格为16(纵向)×34(横向)穴,条播为纵向16条,以穴播5粒、3粒及2粒的播种量进行播种试验。考查了低播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秧苗生长影响及配套取秧效果【结果】1)低播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秧苗成苗率的影响不大。2)降低播种量提高秧苗生长一致性,且穴播和条播秧苗生长一致性好于撒播。3)与撒播相比,精量穴播和条播能够在低播量下提高秧苗根系盘结力和成毯性,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根系盘结力比撒播平均高75.4%和81.0%,播量每穴3粒时即能有效成毯,穴播和条播差异不大。4)精量穴播和条播能够显著降低低播量下机插漏秧率,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机插漏秧率平均分别比撒播低76.3%和74.6%,穴播和条播下,两个品种每穴播量3粒的漏秧率均在1%以下,与撒播相比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5)精量穴播和条播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比撒播要好,两个品种预期取秧2~5苗(5粒)、1~3苗(3粒)和1~2苗(2粒)比例均达80%以上,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机插苗数均匀度平均比撒播高121.2%和67.0%,其中,穴播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及预期取秧苗数比例高于条播。【结论】精量穴播和条播可以解决目前杂交稻机插用种量大、漏秧率高和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适宜播期,以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virosus)为供试材料,分别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常规胶园和光照条件更优的全周期胶园为间作林,研究2016年2月25日(SD1)、3月25日(SD2)、4月25日(SD3)三个播期对疣柄魔芋生育期、叶片性状、块茎产量、块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各播期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随播期延后而缩短,SD1与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叶片数和叶柄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叶柄长度受播期影响不显著;常规林下不同播期疣柄魔芋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叶柄长度和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降低,SD1和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平均产量以SD1播期最高,为22.76 t·hm-2,但三个播期间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产量随播期延后而逐渐增加,以SD3播期的产量最高,为10.90 t·hm-2,与SD1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对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在2月25日—4月25日间均适宜播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常规成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以3月25—4月25日之间为宜,适当晚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胶园。研究结果可为橡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First‐year crops of diploid perennial ryegrass (cvs. Meridian, Bronsyn and Grasslands Impact) were sown on 1 April and 14 May 2008. Applications of trinexapac ethyl (TE) plant growth regulator at 0, 200 and 400 g a.i. ha?1 were used to shorten stem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seed growth. Seed filling followed a consistent sigmoidal growth pattern with a lag phase of 127°C days, and linear duration of 390°C days. Time to 95% of final seed weight was 517°C days. Seed yield increases from TE were from higher numbers of first‐grade seeds m?2, achieved by a higher rate of seed filling during the linear phase of 0·115 mg per °C day per spike. For all cultivars, the maximum stem dry weight occurred at 310–400°C days post‐anthesis, which suggest the stem was a strong sink. As seeds developed, their demand for assimilate increased and they drew more from the stem. At harvest, stem weights from TE treatments were 25% heavier than at anthesis, while untreated ‘Bronsyn’ and ‘Grasslands Impact’ stems were similar to those at anthesis. Thus, stems treated with TE contributed assimilates to increase seed yield but were still a net sink with assimilates in the stem at harvest. Trinexapac ethyl rate induce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yield and stem height. This showed that competition for assimilate between stems and growing seeds limited the seed yield. Management or genetic factors that reduce stem height are likely to increase seed yields of perennial ryegrass.  相似文献   
10.
AP2/ERF基因家族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前期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发现马铃薯‘加湘1号’一个AP2/ERF家族基因(PGSC0003DMG400012154)在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24 h后被显著激活。从接种P.infestans 24 h的‘加湘1号’的总RNA中通过RT-PCR获得了该基因CDS序列为885 bp,BLAST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一个29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并且含有1个AP2/ERF结构域,是AP2/ERF转录因子家族中的ERF亚家族的一员。本研究将该基因与XcmⅠ酶切的表达载体pCXSN连接,转化大肠杆菌,通过测序挑选插入正确克隆酶切验证,并成功转化农杆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