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园林下间作对玫瑰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了全周期胶园林下不同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间作区玫瑰茄的植株发育,产量表现和品质特征,为橡胶树/玫瑰茄间作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在全周期胶园的宽行内设置5个观测区,分析不同观测区林下间作玫瑰茄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叶片数,单株收果数,单果重,花萼产量,花萼矿质元素和营养成分含量,评价胶园林下不同间作区玫瑰茄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①间作区不同位置玫瑰茄植株的分枝数,叶片数差异较大,均显著低于裸地对照,表现为CKE7M10W7E4W4;②间作区M10,E7和W7玫瑰茄新鲜花萼产量显著高于E4和W4。M10单果重与裸地对照没有差异。间作区玫瑰茄平均单株收果数,单果重和新鲜花萼产量比裸地对照分别降低42.71%,26.07%和55.88%;③间作区Ca,Mg和总黄酮的含量显著低于裸地对照,而N,P,K,Fe,Zn,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含量显著高于裸地对照。间作区各处理间玫瑰茄花萼营养成分差异较小。[结论]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玫瑰茄的产量性状和显现花萼降低明显,且间作区不同位置产量差异较大,各处理间玫瑰茄花萼品质差异不大。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区W7~E7中间6 m的位置更适宜玫瑰茄的生长,宜获得较高产量,W7~W4,E7~E4位置可种植更耐阴作物,实现橡胶林下组合种植,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适宜播期,以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virosus)为供试材料,分别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常规胶园和光照条件更优的全周期胶园为间作林,研究2016年2月25日(SD1)、3月25日(SD2)、4月25日(SD3)三个播期对疣柄魔芋生育期、叶片性状、块茎产量、块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各播期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随播期延后而缩短,SD1与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叶片数和叶柄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叶柄长度受播期影响不显著;常规林下不同播期疣柄魔芋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叶柄长度和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降低,SD1和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平均产量以SD1播期最高,为22.76 t·hm-2,但三个播期间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产量随播期延后而逐渐增加,以SD3播期的产量最高,为10.90 t·hm-2,与SD1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对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在2月25日—4月25日间均适宜播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常规成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以3月25—4月25日之间为宜,适当晚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胶园。研究结果可为橡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宽行中间作疣柄魔芋,分析不同位置疣柄魔芋的叶片特征、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探索疣柄魔芋在胶园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叶片数、叶柄长、小叶长、叶柄基部直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块茎重量6个性状中,除SPAD值在不同位置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5个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以东侧大于西侧;每667 m2胶园间作魔芋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橡胶,橡胶和魔芋纯收入分别为255、1 501元。  相似文献   
4.
研究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间间作生姜的生长及其抗逆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宽行中间12 m宽的区域内,不同位置间作的生姜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以宽行东侧约3 m宽区域的生姜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表现最好,产量最高,其次为西侧区域,在宽行中间6 m宽的区域则不适宜生姜生长;不同位置间作生姜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中靠近橡胶树的两侧较适宜生姜种植(特别是东侧),不同位置间作对生姜抗逆生理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3414"肥料试验中叶绿素仪测定叶绿素的精确度,以及不同施肥处理对五指毛桃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采用SPAD叶绿素仪和酒精-丙酮浸提法对五指毛桃不同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五指毛桃3片叶片的SPAD值,倒1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倒2叶的叶绿素a以及倒3叶的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倒2叶的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倒3叶的叶绿素a影响显著。氮、磷、钾肥对五指毛桃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效应依次为N肥P肥K肥。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从倒1叶至倒3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因施肥处理不同而不同。倒1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呈负相关;倒2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倒3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而与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3414"肥料试验中倒2叶的SPAD值更能准确地预测其叶绿素的绝对含量。该研究为叶绿素仪在五指毛桃生理实验中正确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五指毛桃在成龄胶园间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 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7.
通过监测传统胶园与全周期种植模式胶园土壤的养分差异,探讨全周期种植方式对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胶园内离树越近的位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越低;除速效磷外,全周期胶园内离树越近的位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越高。总体而言,全周期胶园土壤全氮、无机氮和微生物量碳低于传统胶园,但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而其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传统胶园,其中速效磷含量达显著差异(P<0.05)。与传统胶园相比,全周期种植模式主要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其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相对较高,其他指标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间作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的9种豆科作物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除间作凉薯和黎豆的土壤全氮含量略高于不间作土壤外)、全磷、速效磷含量及pH值,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铵态氮、硝态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说明成龄胶园间作豆科作物能改善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短时期内提高了土壤的供氮、供钾能力,但降低了土壤磷含量和土壤磷的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成龄胶园内进行间作,必须加强作物施肥,以实现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维护土壤功能、保护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照亏缺对不同间作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以橡胶-豆薯和橡胶-花生农林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光照强度、作物生物量、光合生理等指标,研究光照亏缺对不同喜光间作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复合系统中间作区域的光照强度日变化呈单峰型,间作区域平均光照强度为裸地对照的51.3%~59.0%。间作作物的产量显著低于相应单作处理(P0.05);间作豆薯产量可达22.9 t×hm~(-2),为单作处理的85.3%;而间作花生产量仅为单作处理的39.2%。光照亏缺环境对间作豆薯和花生不同位置叶片的RuBisCO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叶绿素(特别是叶绿素b)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其光合能力亦低于相应单作处理。复合系统中间作豆薯叶面积高于单作豆薯,而间作花生叶面积则较单作花生显著降低59.1%~88.4%(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花生更适合在橡胶-作物农林复合系统中进行间作,间作豆薯应该是通过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来捕获光能并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维持相对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