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新品种‘南天红’由‘南天黄’的自然突变选育而成。假茎平均高度2.59 m,幼树假茎外表面暗红色,抽蕾后转绿。雄花苞片外表面常为深红色,花苞卷曲,常不脱落;从种植到收获11 ~ 13个月,单株产量25 kg,品质好。中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可在所有香蕉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香蕉(Musa L.)是由2个二倍体野生种Musa acuminata Colla(AA基因型)和Musa balbisiana Colla(BB基因型)种内或种间杂交进化而来,其B基因组中带有重要的优良基因。利用与香蕉B基因组相关的gypsy-IRAP分子标记,成功开发了一对SCAR引物,适用于鉴定尖叶蕉(AAw)、长梗蕉(BB)、香牙蕉(AAA)、贡蕉(AAcv)、大蕉、粉蕉(ABB)、粉大蕉(ABB)、龙牙蕉(AAB)以及四倍体香蕉(AAAB)等是否含有B基因组。  相似文献   
3.
香蕉 - 甘蔗轮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蕉与甘蔗轮作不同年限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从土壤养分层 面探索香蕉 - 甘蔗轮作模式缓解连作障碍机制。【方法】设置两个田间试验,一是连作蕉地轮作甘蔗试验,包 括连作多年的蕉地(CK)和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1 年(GZ1)、2 年(GZ2)、3 年(GZ3)4 个处理;二是轮作甘 蔗后回种香蕉试验,包括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GZ2)和轮作 2 年甘蔗后回植香蕉 1 年(XJ1)、2 年(XJ2)、 3 年(XJ3)4 个处理,测定不同年限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等共 24 个指标。【结果】土壤 pH 值随着轮作甘蔗 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回种香蕉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转化酶(Inv)、脲酶(Ure)、 多酚氧化酶(PPO)、纤维素酶(Cel)等土壤酶活性和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硫、有效硼等养分含量则相反, 随着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回种香蕉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香蕉 - 甘蔗 轮作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土壤 pH 值呈正相关,与土壤酶中 Cel 活性与土壤养分中 NO3 - -N、K、S、B 含量呈负相关。轮作甘蔗可较好改善土壤质量,其中土壤 Inv、Ure、PPO、Cel 活性指标 GZ2 比 CK 显著升高,土壤养分 NO3 --N、P、K、S、B 含量及 Ca/Mg 等指标 GZ2 比 CK 分别升高 146.13%、18.61%、 22.70%、45.48%、214.63% 和 37.64%;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回种香蕉 3 年后,土壤质量严重恶化,其中土壤 Inv、Ure、PPO、Cel 活性指标 XJ3 比 GZ2 显著下降,NO3 --N、S、Zn、B 等养分含量指标 XJ3 比 GZ2 分别下降 45.18%、38.97%、19.05%、72.09%,除 Cel 活性和 AA 含量及 Ca/Mg 指标外,其他指标低于或接近于 CK 水平。 【结论】连作蕉地轮作甘蔗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缓解香蕉连作障碍;连 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即可得到有效改善,轮作甘蔗 2 年后回种香蕉 3 年为宜。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对香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粗毒素和纯品镰刀菌酸对新北蕉(耐病品种)和巴西蕉(感病品种)幼苗叶片进行处理,观察叶片超微结构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经100 mg/L粗毒素溶液处理2 h后,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开始受到破坏,12 h后破坏最为严重,表现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数量及其内部淀粉颗粒数量显著减少,出现大量的嗜锇颗粒,叶绿体片层膨胀扭曲并分解;线粒体变形,脊数量减少,最终膜局部破裂,内含物外流。耐病品种对粗毒素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叶片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此外,粗毒素处理和镰刀菌酸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镰刀菌酸对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与粗毒素相似,但破坏程度轻。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国1996年发生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以来,病害以几何级数在我国主要的香蕉产区扩展,使传统的香牙蕉种植区域严重衰退,我国适宜种植香蕉的地方逐渐减少。本文通过大蕉、广粉1号粉蕉、粉杂1号粉蕉、贡蕉、海贡蕉等有市场开发潜力的香蕉栽培品种与传统巴西香牙蕉的生产与效益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每公顷投入3.0万~7.5 万元条件下,种植香蕉获利1.5万~7.5万元。通过商品价值链以及经济特性的反馈,揭示香蕉各品种生产优势以及市场开发潜力,以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发展香蕉品种多样性生产,提出栽培技术以及研发改良建议,从而使  相似文献   
6.
2009年广东香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广东香蕉的种植面积、产量逐年稳步增长,成为我国香蕉种植业的支柱产业。概述了国内香蕉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了广东香蕉生产现状、产业化经营、市场供需及成本收益,并针对当前香蕉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广东香蕉产业的重点,对促进广东香蕉可持续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香蕉品种根渗出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抗病鉴定试验选取抗病香蕉品种海贡和感病香蕉品种威廉斯B6,并用2个香蕉品种的根渗出物分别处理南方根结线虫的卵,观察根渗出物对线虫卵孵化及幼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虫后抗病香蕉品种海贡根渗出物处理的卵总孵化率为63.26%,平均病情指数为22.13;感病香蕉品种威廉斯B6的总孵化率为80.29%,平均病情指数为53.35,2个香蕉品种的孵化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2015 年广东香蕉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4年广东香蕉产量、区域分布、进出口等香蕉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广东香蕉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重点发展与促进产业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政策引导相结合,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原则;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科技支撑原则;坚持增加投入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统筹平衡土地利用的原则;立足省内,依托“一带一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由土壤真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香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已发现 Foc 的 4 个生理小种。20 世纪 70 年代,Foc 1 号生理小种造成我国华南地区的龙牙蕉和粉蕉种植园大面积发病;90 年代中后期,在广东省的香牙蕉种植园发现 Foc 4 号生理小种,并且迅速向其他香蕉产区蔓延。目前,国内各香蕉主产区均有报道发生 Foc 4 号生理小种引起的香蕉枯萎病,该病已成为制约我国香蕉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对香蕉枯萎病菌侵染过程以及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抗性机制、抗病品种选育、抗性种质筛选及抗病性鉴定、防治等多个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1)在继续研究已有抗病品种对 Foc TR4 抗性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Cavendish 对Foc 1 号生理小种的抗性;(2)利用已经建立的香蕉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获得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并进一步应用寄主植物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IGS)获得更加持久稳定的抗病性;(3)将已经建立的香蕉试管苗离体水培系统应用于香蕉-Foc 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丰1号是从广东香蕉2号优系18-20组织培养后代中选出的香蕉新品种。平均每个果穗有7.6梳,每个果穗有香蕉130~136根;单果重157.0 g,平均果指长20.9 cm,果指粗11.0~11.2 cm,风味香甜,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80%,可溶性糖含量18.03%,蔗糖含量9.87%,还原糖含量8.16%,可滴定酸含量0.28%;株产22.2 kg,在珠江三角洲蕉区,3月种植的6~8片叶龄假植苗,12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可收获,宿根蕉收获周期间隔为8~9个月;耐寒性稍差,感4号香蕉枯萎病及叶斑病、黑星病等。2007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