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9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铵对小白菜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铵态氮能提高作物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为研究增铵对植物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机理,采用了6个NO3-∶NH4 浓度比为5·0∶0·0、5·0∶2·5、5·0∶5·0、5·0∶7·5、5·0∶10·0和0·0∶5·0的处理对小白菜进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5mmolL-1硝态氮存在时,适当添加一定量的铵态氮(2·5mmolL-1)小白菜生物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39·6%和16·3%,叶面积与生物量显著相关(r=0·941,p<0·01)。营养液中铵态氮浓度与叶片SPAD值、活性铁及叶绿体蛋白质含量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0·954和0·964。适当提高铵态氮浓度增加小白菜产量的机制在于其促进了叶片扩展,提高了总光合面积,其原因可能是适当提高铵态氮浓度促进了叶片细胞分裂。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铵态氮浓度提高叶绿素含量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促进了小白菜体内全铁的再利用,从而提高了叶片活性铁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 14年 2 9茬稻 麦水旱轮作田间试验 ,研究长期连续定位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各形态有机氮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后土壤酸解有机氮总量比对照增加 10 %~ 34%。施肥对不同形态有机氮的影响取决于肥料类型 ,单施化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增加最大 ,其它形态氮素变化较小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后 ,酸解铵态氮明显下降 ,氨基糖态氮显著增加 ,氨基酸态氮含量也增加。从形态分布上看 ,土壤中以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占优势地位 ,铵态氮次之 ,氨基糖态氮最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氨基糖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超过酸解铵态氮 ,同时还使得土壤中非酸解氮的比重增加。土壤不同粒级中酸解氮的含量高低顺序为 :0~2 μm >2~ 10 μm >5 0~ 10 0 μm >10~ 5 0 μm粒级。长期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同化进入各粒级中不同形态氮的数量因肥料种类而异 ,化肥氮主要进入 0~ 2 μm的粘粒 ,有机肥氮则同化进入各粒级中的氨基糖态氮及 2 μm以上各粒级的氨基酸氮中。土壤各粒级中均以氨基酸氮比重最大 ,其它形态氮在不同粒级中无明显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水平土柱法对三种滨海盐渍土的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变化于0.14~117.32cm~2·min~(-1)之间,比非饱和土壤的离子扩散率大几个数量级;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符合 D(θ)=ae~(bθ)经验公式;含水量与 Boltzmann 变换参数λ之间的关系为(λ)随含水量的下降而降低;在质地相同的情况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对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有很大的影响,但土壤盐分浓度在含水量达0.2cm~3·cm~(-3)以上时对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对盆栽试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菌(Glomus caledonium)的番茄菌根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产几丁质酶细菌总数显著高于非菌根根际土壤.从番茄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几丁质酶细菌,该菌能够抑制黄瓜尖镰孢的生长.经16S rDNA和生理生化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该菌在pH 6~8范围几丁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产酶的最适温度为35 ℃,最适装液量为1/5(250 mL三角瓶).在几丁质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125 h后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达到平衡.表明:该菌株具有稳定的产几丁质酶能力,因此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功能.  相似文献   
5.
麦鱼套作改良滨海盐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88年开始,进行沿海滩涂盐土大面积以囤蓄雨水为主,回龙水灌溉辅的养鱼改良强度盐渍化土的试验,当其含盐量降至一定的数值后,脱盐速率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从1990年开始,又建立了麦鱼套作新的种养殖模式,并瑟其它中度以下盐渍土种植大麦的传统种植制度和目前的大面积蓄淡养鱼改土的利用方式进行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6.
采用砂培和溶液培养两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和花生混作系统根系氮化合物的分泌。结果表明,在砂培和溶液培养条件下NO3-和NH4+的分泌在不同时期和昼夜不同时间均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苗期两种培养条件下NO3-和NH4+的分泌高峰值均出现在早晨,水稻单作、间作和花生单作处理在砂培条件下NO3-和NH4+的浓度分别为1.415、5.044、2.140.mg/L和0.0482、0.3320、.132.mg/L;而溶液培养条件下NO3-和NH4+的浓度分别为0.0726、0.743、0.181mg/L和1.036、1.709、1.736.mg/L,下午和晚上两种形态氮处于耗竭状态。花期分泌高峰出现在下午,水稻单作、间作和花生单作处理在砂培条件下NO3-和NH4+的浓度分别为17.338、25.294、5.369.mg/L和0.162、0.856、0.119mg/L,溶液培养条件下则分别为0.01960、.04130、.0226.mg/L和0.0683、0.0891、0.0656.mg/L。而鼓荚期NO3-和NH4+的分泌高峰则出现在晚上,早晨和下午两种形态氮处于耗竭状态。砂培条件下NO3-的分泌量多于NH4+,而溶液培养条件下则是NH4+的分泌量多于NO3-。总氮的分泌规律,苗期最大分泌量出现在早晨,花期在下午,而鼓荚期则在晚上,表明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氮的分泌途径可能不同,释放的氮形态不同。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以花期的NO3-、NH4+和总氮的分泌量最多,花期总氮的分泌浓度在砂培和溶液培养条件下分别为15.487、21.530、10.906mg/L和5.204、6.445、4.813.mg/L。两种培养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的分泌量不同,砂培条件下氮的分泌远远高于溶液培养条件,表明培养介质的机械阻力刺激了氮的分泌,有利于作物更好地吸收利用释放的氮。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钵旱作实验 ,通过杂交水稻品种汕优 6 3与花生品种鲁花 9号混作 ,并对花生接种根瘤菌ATCC14 134,于水稻拔节期、水稻抽穗期、水稻收获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 ,植株的生长和氮素供应得到了显著的促进 ,植株全氮和干重分别达 2 9.96mgN/g、6 7.5 5g,高于花生单作接种 (2 6 .2 9mgN/g、6 0 .32g)和水稻单作 (8.17mgN/g、2 6 .5 9g) ;混作中接种花生根瘤菌的固氮酶活性比单作接种的也有显著提高 ,混作接种组的土壤相对生产率达 2 .2 7。表明在花生和水稻混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当季作物的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海盐渍化土上蚕粪与无机氮肥(碳铵和尿素)的施用对土壤生物量态氮和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指出(1)施肥均能明显地提高土壤生物量态碳和生物量态氮的含量,蚕粪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比化肥单施或蚕粪单施更能增加土壤生物量态氮含量。(2)土壤生物量态氮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的重组成部分;(3)土壤生物量态氮的消长与壤的供氮特征关系极为密切,只要前期有强烈的微生物固持无机氮肥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部位的氮素分析,研究了不同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大田草莓(FragariaAnanassa.c.v.Dutch.)植株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肥料品种均可促进植物氮素吸收,提高氮素积累速率,促进氮素向果实中分配。在施等量氮素养分条件下,草莓器官的氮素吸收状况对不同氮肥品种反应不一。尽管无机肥处理的氮素积累速率和地上部全氮含量较高,但施用商品有机肥较无机氮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更能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和草莓果实产量的增加,说明无机氮不宜作为草莓基肥一次性施用。结果还表明,施肥处理氮素的日均积累量平均为10.8.mg/plant,而不施肥处理仅为5.1.mg/plant。在果实采收末期,不同处理草莓各器官的氮素分配趋势为果实茎和叶柄叶片根系。施用纯有机肥(OFA和OFB),果实中吸收的氮素超过植株吸收总量的一半,分别占53.5%和51.7%,无机氮肥处理(UN)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OIF)的果实氮素分配率分别只有46.1%和39.8%。  相似文献   
10.
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物效应及表层覆盖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在田间研究了水稻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物和常规淹水种植水稻 (简称水作 )条件下水稻生育期间土壤NH4+-N、NO3--N的动态变化 ;水作与旱作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的含氮量 ,水稻对氮素养分的吸收、积累的动态变化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旱作条件下土壤有效氮以硝态氮为主 ,旱作水稻的氮营养以硝态氮为主 ;水稻各部位的含氮量均大于水作。旱作水稻的氮素吸收、累积主要在拔节期以后 ,而水作水稻从移栽后就大量吸收氮素 ,灌浆期后很少吸收氮素 ;旱作水稻的产量以半腐解覆盖处理的最高。所有旱作处理的水稻产量均低于水作 ,但耗水量只占水作耗水量的 71.4% ,水分利用效率是水作的 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